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9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将"治理有效"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随着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农村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乡村产业空心化、传统文化没落、道德权威弱化、农民主体意识淡薄、人居环境较差等问题.如何有效传承与发展乡村传统伦理文化推进德治、充分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推进自治和加快特色经济发展推进产业振兴,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成为基层组织和群众最关心、最急切的问题.本文以重庆市荣昌区万灵镇尚书村(以下简称"尚书村")"3391"治理架构为例对乡村治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大政治课题。而乡村振兴的一个基础性工作是乡村组织建设。积极培育乡村社会自组织,构建"政府—乡村社会自组织—农民"多主体协同共治的乡村社会治理新模式,是实施乡村组织振兴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发挥财政投入引领作用,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撬动金融资本、社会力量参与,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旨在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格局.其中,将财政保障功能置于首位,充分凸显了现代公共财政作为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支柱性地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地方政府层面需要形成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匹配的财政保障职能,充分回应当前新形势的变化,并形成相应的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4.
<正>全覆盖选派乡村振兴工作队,是海南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的重大举措。乡村振兴工作队应深刻领会省委深意,以理论清醒保持政治坚定,在准确把握五大关系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准确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三农"工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促进法》是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综合性、基础性法律,属于典型的促进法。《乡村振兴促进法》与其他涉及"三农"问题的法律相比较,具有鲜明特点:突出党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领导地位;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系统构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扶持措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重要意义表现为:丰富了乡村法律制度体系;明确了党和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基本职责;为体现乡村价值和文化传承提供了法律制度支撑;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法律制度基础;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法律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设计,将来应坚持标准的社区所有或集体所有,同时,应实现土地收益归真正经营土地的人(归国家的除外),凡是不直接经营土地者,都不应享受土地收益。未来中国乡村应探索农业经济实行半计划半市场模式。另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要牢牢把好质量关,要重点实现质量振兴,而不是数量取胜。乡村振兴应重点实现三大关系的质量提升。一是要进一步提升乡村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互生;二是要进一步提升乡村社会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质量,实现乡村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互助;三是要进一步提升乡村与城市关系的质量,实现乡村和城市关系的和谐互养。党的领导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要充分发挥好智库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知识分子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7.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紧迫任务,是党和国家开展"农村、农民、农业"工作的纲。如何进行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依靠什么,这是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乡村振兴主要依靠人、产业和环境,而这三者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基础是法治,保障也是法治。乡村振兴离不开法治。四者存在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关系,是有机联系的整体,能促进社会链条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8.
正农稳安天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庄严写入党章,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全面部署,顺应了新时代亿万农民的新期待,反映了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  相似文献   

9.
正要进一步落实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让优秀乡村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释放出持久的生命力,更好地推动首都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乡村文化保护体系。建立农林、文化、文物等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研究部署优秀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相关事宜,梳理好乡村文化在保护、传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性规划,构建以农民为主体、政府  相似文献   

10.
徐顽强  王文彬 《长白学刊》2021,(2):109-115,F0002
以农民主体地位为观察点、农民主体自觉为观测指标,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发展轨迹,可为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较多经验借鉴。广大农民不仅是农村建设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和实际受益者,而且还是评判农村发展成效的重要"裁判员"。四十年来的农村发展成绩正在于有效激发了我国农民的主体自觉,既包括集聚认同自觉培育集体精神,强化参与自觉提供动力源泉,还包括夯实行动自觉开展协同合作。但进入新世纪后,农民主体自觉日渐缺位导致了农村发展的失衡失调难题,突出表现为因农民关注下降引发发展信心锐减、农民过度外流导致劳力不足和治理疲软致使组织工作孱弱。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于重塑农民主体自觉。一方面,积极强化乡村振兴认同,集聚发展目光,并努力吸引部分农民返乡建设,积攒发展动力;另一方面,理应构建振兴乡村文化体系,营造发展生态,并适时推进农民再组织化工作,强化农村发展中的农民主体协同与合作。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完善农地"三权分置"制度为契机,以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以"活业、活人、活村"为路径。土地制度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制度,三权分置是搞活乡村经济的制度设计,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乡村振兴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是农民获取城市权利的障碍,土地"二元制度"是导致乡村失去发展权的根源,农村"宅基地制度"是制约农民发展权的瓶颈。乡村振兴制度建设的基本路径是: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规划安排,为乡村振兴用地提供制度支撑,为乡村振兴资金提供政府投入保障,为乡村振兴社会稳定提供安全秩序。  相似文献   

12.
《小康》2021,(3)
正乡村振兴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国的重大战略之一。我们这代人,就是要走好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之路。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近年来,各地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奋力开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比如决战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相似文献   

13.
正乡村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建议:一要转变传统观念,强化创新治理共识。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意识,组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村民、社会组织的"主体"意识,组织各类人才培训班,发挥新乡贤积极主动参与基层治理的内动力。强化乡村干群的"创新"意识,探索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将统领乡村旅游发展和脱贫攻坚事业。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之间的内在逻辑涉及因果逻辑、主体逻辑、实施逻辑三个方面,在实践中要强调农民的主体地位以及规范理念和产业思维。以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为抓手,助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一是要精准规划乡村振兴方案和市场营销方案,创新利益分配机制;二是要精准识别客源市场和贫困农户,提升地方经济效益;三是要精准开发特色商品和"三农"人才,培育持续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三农"工作作出全新部署,特别是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提到,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振兴,大学生村官和返乡农民无疑是乡村治理和"三农"工作的重要主体。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达到这一目标,乡村振兴需借助多元力量共同参与,政府、村委会、村民、企业、公益组织都将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参与主体。  相似文献   

17.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文化自信不仅是农民重构自我与乡村文化关系的有效路径,更是乡村文化赢得生存空间、走向未来、实现振兴之道。农民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主体,其文化自信程度必然影响到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与结果。受乡村文化生存环境改变、农民文化自觉意识缺失、文化主体意识薄弱、文化情感淡化、文化认同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的乡村文化自信日益缺失。构建乡村文化自信应从重塑乡村文化生存环境、增强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和主体意识、培养和提升农民文化认同感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正孔祥泽:地方人大如何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孔祥泽撰文说,地方人大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应履职担当、积极作为,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实现乡村的"治理有效",要把德治、自治和法治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体现的是更能动和全面的发展模式。乡规民约不仅是乡村基层社会自治的载体,在与德治、法治实现良性互动的前提下,对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繁荣乡村文化,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等任务具有重要作用。一、乡规民约与乡村振兴战略本文将乡规民约置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视域下进行讨论,即乡规民约是村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制定和共同遵守的具有一定规范性的各种道德守则和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20.
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新乡贤、发挥新乡贤作用成为四化同步、乡村振兴的重要元素。通过新乡贤示范引领和新乡贤资源有效运用,可以有效促进乡村的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新乡贤作用有效发挥面临自上而下推动,陷入行政化困境;内生动力不足,外生依赖性强;经济资源主导,资本逻辑抬头;有效监管不足,存在权威异化倾向等等障碍因素。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认定和新乡贤作用有效发挥必须严格地以"有效提高当地乡村整体社会福利"为前提,明确村民的自治主体地位、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因地制宜培育新乡贤资源有效运用环境,增强村庄内生动力,完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