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死亡意识是海子诗歌的一个主旋律和主线索。理解其诗歌的死亡意识对于深层挖掘其诗歌内涵、感悟和理解其创作与生命历程等有着重要的意义。认知语言学为诗歌解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诗人的强烈情感往往使诗人形成偏离日常思维的概念化过程,这种过程体现在音韵、词汇、语法等语言的各个层面。而隐喻作为跨越两个认知域的概念化方式,更为海子诗歌死亡意境建构起到审美化、陌生化、整体化等作用。通过认知语言学角度的分析,可以看出海子将死亡看作是一种正常的必然结果,他怀着较高的追求和期待,却苦于现实中的不被认可等因素,使他向往死亡的同时亦夹杂着不安与焦虑。  相似文献   

2.
海子诗歌20年的接受过程,呈现出经典化和大众化两种趋向."经典化"是一个在纵轴上精英话语比较选择的过程,其诗歌一步一步经多方合力作用被推上经典的宝座; "大众化"是一个在横轴上各个层次的大众粘合连接操作的过程,人们通过有意无意的误读,消费海子诗歌的剩余价值,使其诗歌以抒情等特质成为流行文化元素、以符号化等方式走进审美化日常生活.这两种趋向,一个纵向"提升",一个横向"拉平",看似背反却又双向互动,共同折射出当今时代文化的某些精神症候.  相似文献   

3.
3月21日,世界诗歌日那天,朋友发来信息,我才惊觉海子离开尘世已经20周年了。世界诗歌日是联合国在海子离世10年后才设立的,与海子祭日只差几天,然而,大多中国诗人并不关心这个日子。他们心中另有一个属于诗歌的神圣日子,就是3月26日,这是海子用死亡与中国诗人订立的盟约。  相似文献   

4.
郑如 《中国减灾》2011,(6X):57-57
<正>海子为什么自杀?我曾看过一个关于天才诗人海子的电视片。里面提到,在诗歌的理想与现实的冲撞中,海子并不是没有挣扎。他十五岁考上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在中国政法大学当了一名老师。那时候正值深圳特区成立,南下淘金成了一股潮流。村里很多同龄的  相似文献   

5.
浪漫精神是海子身上最为明显和突出的精神气质 ,而且这种精神气质在他的诗歌文本中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和呈现。可以说 ,正是这种浪漫精神给海子的诗歌写作提供了强大的能量来源和内驱力 ,从而保证了他旺盛不衰的创作激情。也是这种浪漫精神 ,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海子诗歌的审美价值。本文所说的“浪漫精神”可以理解为诗人对个人理想生存环境和个性的充分张扬的追求。2 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 ,海子在当时的中国诗坛上是逆流而动的 ,占据诗坛主流的“第三代”诗人崇尚的是以主体消解与自我亵渎为主要目标的后现代主义式的写作风尚。在这种背景下 ,…  相似文献   

6.
沉睡的光明     
巾城 《人民公安》2011,(4):60-60
曾不止一次和各种人讨论海子,他的诗,以及他的自杀。他们往往说海子的自杀是他自己选择的,在现在看来,也是一种在正常不过的结局。海子的死事实上是他给自己的一种解脱,说得玄一点,是他给自己钦定的通向天堂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曾丽芹  宋姗 《传承》2010,(21):152-154
二十年前卧轨自杀的海子铸造了一个神话。生前贫困寂寞的诗人死后却声誉逐年升温,是用生命写诗,为诗歌献身的殉道精神造就了海子,还是诗人的诗歌世界蕴含着神奇的魅力?从诗人之死与诗歌文本两方面入手,简析海子神话的形成过程及原因。  相似文献   

8.
二十年前卧轨自杀的海子铸造了一个神话.生前贫困寂寞的诗人死后却声誉逐年升温,是用生命写诗,为诗歌献身的殉道精神造就了海子,还是诗人的诗歌世界蕴含着神奇的魅力?从诗人之死与诗歌文本两方面入手,简析海子神话的形成过程及原因.  相似文献   

9.
海子:浪漫精神的复活刘鑫6年前青年诗人海子死在一个复活节的日子,这个日子也表达了海子对诗歌的信念。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论海子,搜寻海子的诗篇。海子的诗以其咄咄逼人的热情和令人眩晕的高度,困扰着“先锋”的探索者们。他们不愿正视海子给诗界带来的越来越...  相似文献   

10.
《小康》2017,(11)
<正>“今夜我在德令哈,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这首诗让德令哈显得神秘又充满魅力,也让更多人认识了这个青藏铁路沿线的高原小城。立春了,高原还在下雪。当你走入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巴音河畔的海子诗歌陈列馆,你的脚步会慢下来,这座拥有青瓦与雕梁的徽派建筑讲述着海子与这座高原小城的过往。海子眼里“雨水中荒凉的城”1988年夏,诗人海子经过戈壁上的高原小城德令哈,写下《姐姐,今夜我  相似文献   

11.
台前假药黑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假药贩子们费尽心机的包装下,台前县的哮喘药已经在民间成了一种象征,一个符号。不管哪里产的假哮喘药,只要打出台前县的旗号、贴上刘广清的标志,人们就认,就有销路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诗人李金发,20世纪20年代,通过移植与模仿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等人的创作,在中国诗坛上建造起一种新的诗格:“象征诗”。这于中国传统诗歌而言,无疑是“新的颤栗”。它推动了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知识主体社会──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种形态汤潮在东方古老的神话传说中,人们奉献给太阳女神的有三样宝物:宝剑、钻石和镜于。宝剑象征着暴力。它是人类刚刚开始萌生权力意识时最原始的权威手段。钻石象征着金钱。金钱,这个人类创造的符码,放出魔瓶的巨怪,已经成为一...  相似文献   

14.
巫雪峰 《半月谈》2005,(7):4-55
藏族人把我们所说的池塘称为“海子”。有一天,我和我的学生郎加足站在大海边。.我问他:“海大吗?”他回答:“大!比‘海子’还大!”那时。我不禁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5.
象征,是人们通过物象、表象、意象、图象等表露出来的某些迹象或单纯的现象,来表达某种特殊意义。它是具象实物和抽象意义之间的一种关联。这种关联,就是所谓“象征功能”或“象征意义”。也就是说,每种具体事物都有一定的数量、形状、色彩等具有自己特点的东西,人们通过联想、比较,运用形似、谐音、会意等方式,赋以它们某些特殊意义,经过长期传承和发展,以约定俗成的惯例,达到人们的心理效应,成为民间的象征民俗。象征民俗的表现手法,总的是把有象征内涵的事物,作为表现的手段或依据。择其主要来说,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  相似文献   

16.
郑冬冬 《前沿》2011,(4):162-165
装饰艺术从"造物"到"物化",由于生命的注入和道德的泛化,已经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品,而实际上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覆盖着人类精神理想的文明标尺,一种传达和表述着一定文化信息和社会属性的文化符号。装饰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依据人们的审美需要而具有某种象征主义思想的旨趣。  相似文献   

17.
述弢 《同舟共进》2011,(9):61-65
【人们期待出现奇迹】 2011年3月2日是戈尔巴乔夫的八十诞辰,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签发总统令,宣布授予他象征俄罗斯最高荣誉的"圣安德烈勋章",以表彰他在前苏联末期担任国家领袖时作出的贡献。戈尔巴乔夫在沉寂多年之后,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身为第一任也是最后一任苏联总统的他,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因为改革和公开性受到一些人的尊敬,  相似文献   

18.
挪威剧作家易卜生也是一个民族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人类命运的忧思不仅是他的戏剧,也是他的诗歌中的重要主题。在挪威工业化进程中,由于发展经济导致的生态环境的失衡在其具有象征品质的诗作"绒鸭"、"鸟与捕鸟人"和"一朵玫瑰"三首诗中得以反映。通过解读这三首诗中的自然意象所蕴含的生态伦理内涵,我们可以了解诗人超越其时代的生态思想:返回人与自然万物的原初关系,即二者和谐相处,共生共存。这种观点正是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主张。  相似文献   

19.
海子如果活到今天,应该有四十岁了。四十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而他却长眠在地下。虽然没有人知道他确切的死因,但我却隐隐感觉到他那颗柔软的心承受不住痛苦的重负,终于绝望, 而后选择死亡。我一直持有这样一种观点:一个有思想的人,尤其是一个有思想的诗人,他比常人有着更为敏锐的神经,因而, 他也比常人更能感觉到一种来自个人、社会以及人类的困扰,那困扰越来越重,重到他的心无法承受的时候,也就是达到他承受  相似文献   

20.
李向梅 《前沿》2007,(11):220-221
爱伦.坡是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小说家、诗人和文艺批评家。他认为诗歌的宗旨是创造美,因为唯有超凡绝尘的美才可唤起人们的兴趣。而诗歌中最美的是美人之死,凄美而伤感,这正是作者要传达给人们对美的理解。作者一生著作颇丰,我们选取其非常有代表性的诗歌《安娜贝尔.李》为例,通过主题的忧郁美、语言的音韵美和意象的古典美三个角度分析其作品中的唯美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