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性骚扰案件的特点,就性骚扰案件在诉讼过程中的证明责任的分配、证据的收集和认定等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下主要观点:(1)在性骚扰案件中,仍应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明责任分担规则;(2)在证据的收集方面,正确理解“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确认原告以偷拍、偷录方式获得的证据的证据能力。因性骚扰案件体现出的公益性质,当事人除可申请法院调取证据外,法院应主动依职权调取相关证据;(3)在证据认定方面,提高对原告陈述的证明力的认定,同时,应降低对原告的证明标准的要求。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切实保护性骚扰案件的受害人。  相似文献   

2.
在刑事诉讼中,办案人员要从排疑的揣度上搜寻案件中的证据陷阱,注意发现伪证、黑证、孤证、残证,避免证据困惑;从思辨的向度上审查证据,通过正向思辨、多向思辨、逆向思辨、定向思辨来破解疑案、冤案、假案、错案;从证据规范和证据收集的维度上把控证据标准和采排证据,注意从证据采集的盲区中寻找有利于被告人的证据、从法律真实中的负面误区中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据、从不计成本的司法特区中选定富含证明价值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所谓民事一审固定证据制度是指民事诉讼双方当事人必须在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交自己所掌握的证据,逾期不能或没有提供就应承担不利于自己的法律后果:当事人以在一审时未提交的新证据为由提起上诉的,二审法院对新证据不予审查。也就是说,一审庭审终结后,当事人便不能再提交新的证据,由当事人提交的证据份数便由此固定下来。  相似文献   

4.
荣海燕 《前沿》2006,(12):105-107
证据交换制度在近些年来倍受我国学界和司法界的关注,尤其是在实践中,广东、上海等地法院纷纷出台相关条例,小范围地实行证据交换制度。本文将从诉讼理念的角度出发,分析证据交换制度是否适合我国国情。  相似文献   

5.
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专门增加了技术侦查措施一节,并规定了通过技术侦查措施获取材料可以作为证据使用,但技术侦查证据应用的具体规则和制度,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并未明确。证据是刑事诉讼的核心,技术侦查证据的应用关系到技术侦查措施惩治犯罪功能的发挥,因此,立法应从证据收集、审查判断、应用程序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技术侦查证据应用制度。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犯罪的智能化,科学证据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由于其技术上的新颖性和可靠性一时难以得到科学界及法学界的普遍认同,再加上其在操作中容易侵犯公民的个人隐私、人身自由等人身权利,因此许多国家对科学证据在司法过程中的运用问题都采取了十分谨慎的态度。本文从科学证据的含义及其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角度做了简要分析,并就我国科学证据的适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为了完善刑事证据收集与认定的相关理论并为刑事司法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文章针对刑事证据收集活动中存在的取证不全、单独讯问、程序不严格等问题,提出在刑事证据收集活动中应当遵循全面取证、合法取证、及时取证、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等规则。在此基础上,针对收集的各种证据,笔者从孤证不能定罪、验证关系需细节化和坚持排斥性原则等方面探讨了刑事诉讼证据的认定方法,以期为刑事司法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张旭东  刘秀玲 《前沿》2003,(4):111-113
电子证据是伴随着现代商品交易和电子技术的发展而走向司法殿堂的。由于电子证据具有无形性、复合性等特征 ,其在识别和认证上与传统证据有很大不同。电子证据能够证明主要案件事实或法律要件事实 ,具有一定的证据资格与证明力。为了消除司法实践中的电子证据障碍 ,一些国家、组织和个体通过立法、司法、判例和理论研究等方式作出了积极的回应。随着电子证据在司法证明历史舞台上地位的确立 ,人们必将从“物证”时代走入另一个新的司法证明时代———电子证据时代  相似文献   

9.
如何开展对刑事证据的审查与运用,使案件的处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平与正义,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热门话题。笔者在认真学习学术专家著作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从事刑事检察工作的实践,分别从刑事证据审查目的和任务、审查评判证据的规则、审查评判证据的要点和方法、运用证据的技巧与方法等四个方面来浅谈对刑事证据的审查与运用之观点。  相似文献   

10.
审查判断证据是证据调查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如何审查判断证据长期以来一直是实践中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审查判断证据的主体、目的、内容及方法等方面阐述了理论及实践中的具体要求,以求对证据的正确应用。  相似文献   

11.
常言说,劝和不劝离。但有的婚姻确实无法维系下去了,特别是一些面对家庭暴力的当事人,根本无法维持现有的婚姻。本文作者是基层法院的工作人员,她们建议离婚当事人,要有法律意识,要从法律的角度充分收集证据,比如警察的出警记录、医院的验伤报告及治疗情况报告、证人证言等。  相似文献   

12.
从行政处罚证据综述入手,借助归化和异化的双重思维方式,呈现出行政处罚证据研究的新视角。在行政处罚证据归化方面,着重论述行政处罚证据与证据法在属性、规则、体系上的一致内蕴;在行政处罚证据异化方面,则从法政治学、法经济学、法社会学三个不同学科说开去,体现行政处罚证据的研究根植于法学而不局限于法学,显示出法学研究中多方交联、兼容并包的理性的、多元的思维路径。  相似文献   

13.
人体特征如指纹、DNA等具有唯一性、稳定性特点,据此可识别出某人身份,特别是刑事案件侦破。指纹证据、DNA证据均以其特有的准确性在政法部门发挥独特作用,为案件侦破创造条件、为案件审理提供证据,但均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分别介绍了指纹证据、DNA证据相关内容,分析其准确性与局限性,特别介绍了二者在刑侦中的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民事诉讼虚假证据数量近年来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在排除主导模式下,具有真实性疑虑的证据排除比例较高,证据定性主要依靠庭审质证与法院调查方式,法院较少对使用虚假证据行为人进行处罚。适用惩罚主导模式能够利用证明责任避免认知局限纵容违法,维护民事诉讼裁判标准的适用统一,实现民刑双重治理手段的有效衔接,促进社会民事诉讼意识的良性调整。在保证当前法院对虚假证据识别与排除力度的基础上,可考虑细化《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对使用虚假证据行为的处罚规定,明确在民事诉讼中使用虚假证据的侵权责任,适当扩大《刑法》对民事诉讼虚假证据的适用范围,强化民事程序制裁与刑事法律责任之间的衔接,实现我国民事诉讼虚假证据治理模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15.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虽然对刑事电子证据制度作出初步规定 ,但还存在适用范围狭窄、数据保护时间缺乏灵活性、没有充分保护公民隐私权等合法权益和数据保护措施设立不完善等不足之处 ,可从电子证据的归属、收集和证明力等方面着手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6.
人体特征如指纹、DNA等具有唯一性、稳定性特点,据此可识别出某人身份,特别是刑事案件侦破。指纹证据、DNA证据均以其特有的准确性在政法部门发挥独特作用,为案件侦破创造条件、为案件审理提供证据,但均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分别介绍了指纹证据、DNA证据相关内容,分析其准确性与局限性,特别介绍了二者在刑侦中的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17.
略论我国的民事证据失权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萨齐荣桂  李革新 《前沿》2004,(4):124-126
证据失权制度是从 2 0 0 2年 4月 1日起 ,在我国民事诉讼领域新建立的一项制度。证据失权是指对于当事人逾期提出的证据 ,法院原则上不予采信 ,即产生失权的后果。本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证据失权制度的涵义及其必要性的论述 ;第二部分回顾了证据失权制度的历史渊源 ;第三部分对我国民事证据失权制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证据与其他证据一样,都能够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近年来,计算机犯罪、网络侵权等现象越来越成为信息时代的普遍社会问题,计算机证据在这类案件的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对计算机证据的收集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收集证据的概念和意义,司法机关收集计算机证据的权限,收集计算机证据面临的困难三个方面探讨了计算机证据的收集。  相似文献   

19.
证据是调查和了解案件的基石。用于定案的证据应当经过侦查人员全面细致地审查。用于证明案件的证据应当具有客观性、合法性和关联性。本文从证据三性的角度提出证据的审查判断方法。  相似文献   

20.
王祎 《公安教育》2004,(2):32-36
刑事诉讼程序中的非法证据是指在刑事案件调查中,侦查人员违反法律规定的权限或程序,以违法的方式取得的证据材料,包括非法取得的口供和实物证据。可见,非法证据产生于侦查人员发现、固定、提取与案件有关的各种证据材料的收集过程中;说它“非法”,是针对收集的方法和程序而言的。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就是指法院在审理刑事案件过程中对非法取得的口供和实物证据不予采信。该规则自十九世纪末在美国产生以来,迅速由英美法系国家传入大陆法系国家,由西方国家传入东方国家。这一进程反映了国际刑事司法程序的理性化及人类对自身价值和尊严认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