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以抽象性理念论述"法律"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认为国家是法律的最高实践情况,依照理性的选择,人民必然会选择国家的国民身份。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批判了黑格尔的国家与人民的关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和政治国家主体地位。马克思对黑格尔理论的批判,是建立在黑格尔对国家概念的倒置基础之上。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国家"概念的批判并不在于国家概念如何由人民之抽象精神的概念中产生,而与之相反,则在于国家的现实经验性为何是从社会中的人民所建立。  相似文献   

2.
在《法哲学原理》第三篇第二章中,黑格尔通过对市民社会理论及其由需要和劳动构成的范畴体系的政治经济学阐释,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问题与哲学问题结合起来,阐述了自己高度概括的政治经济学思想。比较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前后研究主题的转向,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政治经济学建构从理论视阈、研究路径、思维方法三个方面直接启迪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于1843年写下的一部未完成的法哲学著作手稿,该手稿于1927年才得以发表.它是马克思针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阐述国家问题的部分所作的批判性分析,其写作始于马克思自己“困恼的疑问”.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基础上,第一次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其法哲学观点:不是国家与法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与法;不是君主主权,而是人民主权;民主制中不是人为法律而存在,而是法律为人而存在.该作品中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开始萌芽,它是马克思世界观转变历程中的一部重要作品,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真正发源地.  相似文献   

4.
作为黑格尔宏大哲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哲学原理》是一部系统性的法哲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黑格尔专门并且系统地阐述其"自由精神"如何从抽象过渡到现实、从而在社会中得以真正实现。因为这一主题,自由、权利、义务、责任、财产、道德、伦理、市民社会与国家等社会实存和现象共同构成了该书的主体部分。文章主要对该书"导论"中的自由观念作一定的梳理,讨论了自由从理论到历史再到辩证法的理论逻辑,希望能够管窥黑格尔"哲学大厦"中的自由理论,并对其作出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仝尧 《淮海论坛》2014,(1):36-38
市民社会概念有悠长的演变过程,第一个将市民社会与国家概念做出学理区分的是黑格尔,他沿用了市民社会一词并赋予它新的含义。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是处在家庭和国家之间的差别的阶段。虽然它的形成比国家晚。”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的概念在批判的基础上完善了该理论。关于何为市民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它包括该阶段上的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赋予市民社会这一政治哲学范畴以现代意义,把国家看作是自在自为的理性事物,认为市民社会与国家有着严格的区分.在两者关系上,市民社会先于国家存在并为其产生创造条件,国家高于且依赖于市民社会;特殊性与普遍性原则在市民社会和国家中既分离又统一;实现个体的自由成为二者追求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7.
"道德"是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汉译本第二篇的标题.按照黑格尔哲学固有的逻辑布局,该篇属于主观方面的阐述,德语原著适用的术语是Moralit(a)t.汉译本将Moralit(a)t译为"道德"显失严谨.主观意义上的Moralit(a)t,应当译为"良知".汉译本<法哲学原理>将第三篇的标题Sittlichkeit翻译为"伦理".从方法论讲,根据黑格尔逻辑学关于理念的论述,该篇属于具体的全面的逻辑认识,即文本所呈现的自家庭、市民社会到国家的叙事.显然,"伦理"一词不能涵摄Sittlichkeit标题之下的文本内容,译为"伦理图景"较为恰当一些.  相似文献   

8.
臧伟 《人民论坛》2010,(7):64-65
就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而言,黑格尔确立了近代市民社会理论的体系,并明确区分了国家与社会的不同。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纠正了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他以经济关系为基础对市民社会的本质进行了界定,并为后来的市民社会理论研究开辟了另一种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建构国家观的逻辑起点是基于社会现实与理性观念的冲突和创立唯物主义理论诉求。通过批判黑格尔的国家哲学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阐释了新国家观,提出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市民社会的政治国家在本质上是维护私有制的制度体系,应通过真正的革命来建立人民民主制度。马克思的新国家观对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深刻的启示:不仅要坚持人民主权、让人民参与国家治理,还要加强培育公民政治素养与品质,更要防止官僚政治利益特殊化与政治权力异化于人民。  相似文献   

10.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对待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观是持矛盾态度的,即既在人本主义异化观影响下认同其理性主义国家观的整体框架设置,又批判其以君主立宪制的德意志国家为原型的国家理念的保守立场与含混逻辑.而在《莱茵报》时期“苦恼的疑问”的推动下,马克思援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方法论以及对私有财产与国家制度关系的解读,使其获得了新的从现实出发能够超越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观的契机.但由于马克思此时对市民社会的法权解读的思路的局限,使得这一超越的契机并没有造成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观的解体,而仅仅成为反驳黑格尔的逻辑论证的一种技巧.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强大阴影与从现实出发的实证逻辑交织博弈的艰难历程,从这一文本中初现端倪.  相似文献   

11.
金颖 《传承》2012,(14):64-65
市民社会理论是黑格尔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将市民社会范畴与政治国家分离,实现市民社会理论向现代的转型,它不仅对疗治西方现代社会病具有积极的意义,也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建构市民社会具有现实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民社会理论是黑格尔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理解开辟了市民社会学说史上的新视域。同时,黑格尔对市民社会也有深入的批判,他认为市民社会是一个不自足的领域,有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必然被国家所克服。  相似文献   

13.
钟枢 《求索》2007,(4):87-90
主要体现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的黑格尔国际法思想,对近代国际法的发展乃至世界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黑格尔的国际法思想乃至整个法哲学,在近代法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而深刻的法思想遗产。这笔遗产值得我们深入地探寻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创立起了独特的作用,而后者正是对前者的继承与超越。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是马克思逐步摆脱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片面性、对“市民社会”从法哲学分析到经济学研究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解剖既是起点,又是中心。  相似文献   

15.
学界对黑格尔法哲学的研究,长期存在一种趋同化倾向。从历史、法哲学、逻辑学三个方面的平衡入手,能给与黑格尔的国家观念以一种全新的解读。黑格尔在其《法哲学原理》表述了一个二重化的国家观念:一方面是经验中的国家,另一方面是概念中的国家,而"巧合"的是,国家观念中的经验成分竟然与黑格尔时期的普鲁士国家的实际建构出奇地一致,同时两个方面的国家又以理性的名义完成了同一。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与黑格尔的辩证法都是要解决现代社会矛盾的对立与分裂问题。在同一前提下,马克思为什么要颠倒黑格尔的辩证法?这就要求我们再次回到黑格尔与马克思,在分析辩证法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中去发现马克思与黑格尔解决现代分裂问题的辩证法的本质不同。黑格尔以“现实的理念”的辩证运动解决现代社会问题的方式,其现实意义在于对现代资产阶级提供辩护,其实质是在“解释世界”的层面上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内在发展的合理性提供哲学的表达。马克思则打破了黑格尔辩证法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所建构的思辨逻辑的意识形态壁垒,重新发现辩证法所依托的现实的历史及所批判的现实的对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发现了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关键是资本,这为中国现代建设与新时代发展提供了启迪。  相似文献   

17.
魏晓燕  陈爱华 《求索》2011,(9):110-112
黑格尔在自由意志辩证运动的三个外化阶段即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的逻辑体系中,分析了等级产生的必然性和等级的划分。其等级思想最核心之处在于如何将等级分化最复杂的市民社会建构成一个伦理实体。这对当下中国如何在社会结构阶层发生显著变化的背景下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很强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国内法》第261—313节展开的批判分析,收获并达到了其思想革命中的一定"形式"上的要求。通过对国家概念的分析,马克思揭露了黑格尔的哲学的逻辑学的秘密在于概念的三段论式的推理方式:普遍性、特殊性和单一性,黑格尔关于王权的概念以及王权、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区分,就是思辨的逻辑在具体领域的体现。随着概念的具体,思辨的逻辑愈发暴露出它的神秘,经验世界的"实体性的现实性"无非是思维的中介或手段,经验世界不过是观念的"容器",最终造成了经验的普遍性与单一性的对立,从而形成超验的二元论。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赋予市民社会这一政治哲学范畴以现代意义,把国家看作是自在自为的理性事物,认为市民社会与国家有着严格的区分。在两者关系上,市民社会先于国家存在并为其产生创造条件,国家高于且依赖于市民社会;特殊性与普遍性原则在市民社会和国家中既分离又统一;实现个体的自由成为二者追求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20.
市民社会的文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新生 《思想战线》2002,28(4):106-109
现代社会是一个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相互分离而又良性互动的结构体 ,在这个结构体中 ,市民社会是基础性的领域。市民社会是个人的特殊性得到充分表现的世界 ,因此 ,市民社会的文化是一种高扬个体主体性的文化 ,它所努力创造的是一个表现个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存价值的观念世界。市民社会的文化既不同于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价值统一性 ,也不同于国家意识形态所欲求的思想一致性 ,而是试图在多元价值目标并存的前提条件下 ,达致社会生活的公共性、个人生活的伦理意义和不同社会主体共同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