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翎 《法制与社会》2012,(15):203-204
当前我国校园暴力的防控政策是以犯罪人为中心设计,围绕控制犯罪人以减少校园暴力现象的发生,尚没有认识到加害与被害之间的互动关系及该互动关系对学生被害产生的影响,更无从考虑被害控制的可行性.本文以校园暴力犯罪中学生被害人问题为切入点,从两个层面即保护潜在的被害人与援助现实的被害人,对校园暴力的被害预防对策提出了自己的初步想法.  相似文献   

2.
刘宏宇 《法制与经济》2009,(24):55-56,59
校园体育运动暴力应当预防,这是毋庸置疑的。由于校园体育运动暴力的根源在于人类暴力倾向的存在,因此,无论多么理想化的预防措施都不能奢望根本杜绝体育暴力的发生,更不能杜绝体育暴力倾向的存在,因此,对于校园体育运动暴力倾向,预防应当与矫正同在。而且,对于暴力倾向而言,在暴力外化之前先给予人格矫正,应当是最根本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邓联华 《法制与社会》2011,(17):175-176
本文结合近年来发生的校园暴力的具体情况,就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其特点作了简要的分析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预防校园暴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朱真真 《法制与社会》2011,(14):233-234
校园安全网络的构建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预防校园暴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单独依靠校方的力量难以奏效。本文提出构建校园安全网络,尝试对减少校园暴力、构建安全校园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5.
陈霞 《法制与社会》2014,(1):250-251
随着新型城镇化过程的深化,农民工的社会角色,由外来务工人员向本地人与市民转变。这一转变过程,引起了包括农民工自身在内的各种社会群体对农民工的社会行为方式期待的改变。进而推动了农民工被害风险的变化。该变化虽然从总体上削弱了农民工的被害风险,但是却产生了包括再次融入本地社会、宗族势力扩张、随迁子女遭遇校园暴力等新的被害风险。而化解这些新被害风险的根本措施就在于农民工的彻底市民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校园暴力的表现形式,指出了校园暴力的危害,分析校园暴力形成的原因,探索了预防校园暴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刘士合 《法制与经济》2008,(16):103-105
本文分析了校园暴力的表现形式,指出了校园暴力的危害,分析校园暴力形成的原因,探索了预防校园暴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校园暴力的形成与消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鹰 《政法学刊》2007,24(4):97-101
校园暴力越来越明显地侵害到学生的安全和学校的教学秩序。校园暴力个案与暴力程度均有增长,帮派情形明显。校园暴力的形成和增长,与许多具体的相关因素如学生的低自尊、学生在学习或情绪困扰上的挫折、被排挤、逃学、帮派力量、药物和酒精滥用等有关系。学校过大、学生人数过多、缺乏人性化、缺乏交流、缺乏参与空间等,也有重要影响。家庭关爱缺失、影视与网络暴力影响、社会冲突、失业和贫困、医疗保健的缺乏等,也成为重要因素。政府在规划、财政支持和行政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预防和处置校园暴力的重要职责。在政府的主导下,学校、社区与警察的三方合作,教师、学生与家庭的三方合作,是消解校园暴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邹强 《公民与法治》2010,(14):38-39
校园暴力在美国,从来都是一个受人关注的话题。5月3日,22岁的弗吉尼亚女大学生亚德利·乐芙被杀身亡的校园惨剧,再度刺痛人们的神经。美国校园惨案的屡屡发生,除了枪支文化与暴力文化盛行种下的恶果,学校以及社会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爱,同样负有责任。  相似文献   

10.
张帅  智世勇  孔萍 《法制与社会》2011,(32):181-182
近年来,暴力袭警案件发生原因的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制度和警察自身的原因。本文认为应通过完善社会管理,加强立法保障和法制宣传,提高民警执法水平和自身防护能力等方面入手,来有效预防和减少暴力袭警案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分析狱内袭警被害现象的基础上,针对狱内袭警防范的现状,提出了被害预防的新的防范视角,指出在监狱的袭警案件中,个体民警存在诱发性和易感性的被害因素。认为监狱民警应从提高警惕,远离被害情景和提高防护技能几个方面强化自我保护,避免遭受罪犯的暴力袭击。  相似文献   

12.
行为人利用被害妇女处于严重醉酒、性防卫能力明显削弱的便利条件,违背被害妇女意志发生性关系,其行为构成强奸罪。对醉酒状态的女性不能简单以被害妇女发生性关系时具有一定主动性或迎合性表现,就断定被害人作出了有效的性同意而否定强奸罪的成立。由于行为人采取不同手段对妇女性自主决定权侵害程度不同,被害人醉酒状态下的趁机型强奸案件量刑一般可以比采取暴力、胁迫手段的强奸案件相对轻缓。  相似文献   

13.
江月 《检察风云》2007,(3):30-32
新年伊始,美国再次发生校园暴力案件.当地时问1月3日,在华盛顿州一所高中,一名17岁的学生被人射杀.   美国迄今为止,最血腥的枪击案,发生在1999年4月20日,科隆比纳中学的学生哈里斯和克莱伯德携带自动步枪,冲进校园疯狂射击,在短短16分钟内,杀死了12名学生和1名老师.……  相似文献   

14.
对于校园暴力事件,国外一般采取三级预防措施来加以防范。在我国,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我们只有认真分析这些原因,然后对症下药,采取得力的措施,才可以有效地防范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构建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5.
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是困扰全社会的难题,需要运用各种措施对其进行治理。从青少年犯罪的类型特征来看,运用犯罪被害理论中的惯常行为理论进行调查被害,提出具体的被害预防措施来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可行的。但这一调查必须以青少年犯罪的犯罪学因果关系的设立为前提。在惯常行为理论的视野下,青少年犯罪的犯罪学因果关系的成立必须具备特定的条件,这些条件也是通过实证调查证明这一因果关系的变量。  相似文献   

16.
刘润煜 《刑警与科技》2014,(21):184-186
学校是教师、学生聚集施教学习的重要场所,校园安全对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校园安全隐患具体体现在校舍、交通、消防、食品卫生、安全保卫、网络、学生伤害、安全教育等诸多方面.虽然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已经有些预防措施的电子建设,但仍然不能更好的阻止安全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从犯罪人的角度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忽视了被害人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的重要作用。被害预防是社会和个体为免遭犯罪侵害、防止被害现象产生而采取的一切阻遏、减少被害可能性的对策总和。被害预防分为被害前、被害中以及被害后预防,必须把被害预防和犯罪预防结合起来,才能有效遏制日益增长的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近日,福建中学女生在上学途中被多名未成年学生群殴羞辱的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我们该如何对青少年进行良好的教育特别是心理培训来预防这类悲剧和暴力事件的出现?特别地,如何有效防控校园暴力犯罪,减少校园暴力案件对家庭、父母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19.
传媒暴力下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健 《犯罪研究》2010,(4):86-92
传媒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巨大,吸引并劫持着青少年进行模仿,做出越轨行为。传媒暴力产生令青少年无法抗拒的越轨示范作用。在加强传媒社会责任感培养和建设的同时,应该建立专门防止传媒暴力侵害青少年的审查机制,通过"一人审查,二人判断,三人决定"的工作机制,从源头上查堵传媒暴力。同时建立传媒暴力举报审查和追究机制并从技术上避免传媒暴力的出现。用严格的制度减弱传媒暴力产生的可能,避免传媒暴力侵害对青少年受众,减少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何荣功 《法学》2024,(2):70-84
目前轻微暴力致被害人死亡的概念表达不够科学,应改称轻微暴力引起被害人死亡。此类案件的特点是行为的危险性及其强度与法益侵害结果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衡。轻微暴力引起死亡的刑法定性首先要解决是否存在犯罪实行行为问题,进而才有必要探讨轻微暴力和死亡之间是否存在刑法因果关系以及行为人的主观罪过。一般情况下,轻微暴力在客观上并不具有造成被害人轻伤、重伤或者死亡的定型危险,欠缺故意伤害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实行行为。司法实践之所以广泛地认定此类行为成立故意伤害罪或者过失致人死亡罪,主要考虑的是被害人死亡这一严重法益侵害结果、被害方的处罚诉求以及案件办理的社会效果。将此类行为认定为意外事件,更符合行为的构造和性质。此类案件的办理应重视行为人与被害方的沟通协商,行为人积极赔偿并取得被害方谅解的,应尽量避免将行为积极入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