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一直认为,将自己的文字按写作时间编辑成册是件冒险而愚蠢的事,所以在编辑时断断续续,时动时停,思想上总在不停地反复。但转念一想,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生,谁又能抹掉自己最初那几个歪歪斜斜的脚印呢?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当年在县报上发表第一篇文章,兴奋得在田野上奔跑的少年的身影……在随笔《恍惚中的明白》里,我几乎动情地叙述了这件事。重读自己这些叫作散文、随笔的文字,我还是微微有些吃惊:一  相似文献   

2.
这本纪实性作品的选集,是我20多年来发表的散文、随笔及报告文学作品的一部分。算不上精选,只是将那些自己还觉得满意、值得留存下来的文字,稍加整理,汇集成册而已。有些篇章内容虽是凡人琐事或生活经历的片断,却也倾注了自己对新疆的眷恋之情,折射出当时的世态、情态与心态。今天重读之,或许还能激起我们对逝去岁月的几分怀念。  相似文献   

3.
曲向阳 《人权》2003,(2):48-48
我是湖北省枣阳市的一名业余作者。从1993年9月起,开始利用业余时间主要写些诸如散文、随笔、言论、小小说等体裁的文章。多年来,我把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花费在了读书看报刊和写作之上,当别人在电视机前欣赏着精彩的节目时,我在奋笔疾书;当别人早已进入了梦乡的时候,我在挑灯夜战。在我咀嚼着脑力劳动的艰辛的同时,也品尝了收获的喜悦。我的一  相似文献   

4.
回顾自己“为人做嫁”的编辑生涯,想起那些曾经支持和呵护过《随笔》的作家、作者,施蛰存先生是我难以忘怀、久久萦绕于心的一个。《随笔》创办初期,诚如主持创办的编者在第一集《繁荣笔记文学———?随笔?首集开篇》一文所言,它还是一个“不定期”印行的“笔记文学丛刊”,“专  相似文献   

5.
<正>暑天大热,坐在村里的小房间里,无电视可看,有时就只好东摸一本杂志、西摸一本书地闲看下去。许久不看小说的我,竟然抓了本以登载小说而著名的《收获》来读。此杂志我一直订阅,但阅读重点在散文和随笔之类,而第4期的头条是中国现代话剧大师曹禺先生的女儿,也是话剧大家的万方的《你和我》。这是一篇  相似文献   

6.
对2 0世纪90年代初为开端延续至今的学者散文写作热潮,批评界总的来看是一片叫好声,如有评论家认为:“学者随笔是90年代散文地平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促进了散文的本体回归,使五四一代文化巨人开创的散文传统得以薪火相传,引领中国散文创作从马鞍形凹槽中走了出来,90年代散文创作的繁荣,从一定的意义上讲,是包括中青年学者为其主力军的学者散文随笔的繁荣。”①著名散文评论家楼肇明先生甚至把学者散文视为“世纪末中国散文成就的代表”。②的确,世纪之交的学者散文创作队伍拥有季羡林、张中行、金克木等“老生代”名宿,出现了余秋雨、…  相似文献   

7.
我是1985年底进农工党机关工作的。从第二年起,每年在《前进论坛》刊物上发一篇稿件。自1995年先后被聘为特约通讯员、特约记者、特约撰稿人起,每年发两篇稿件。12年来,共计发稿18篇,约5万余字,形式有政论、消息、通讯、人物专访、随笔、散文,等等。如...  相似文献   

8.
单正平 《新东方》2008,(6):48-50
本文所谓的海南当代,大体是指20世纪80年代迄今这个时间段。本文所谓散文,未作精确定义,其范围接近传统散文概念:诗歌(含散文诗)、小说和报告文学(或非虚构文学、纪实文学)以外的文体,都是散文;具体说,则大体有如下品类:以写景抒情记事为基本特征的一般散文,以思想、学术为主要内涵的随笔,以及针对人生、社会、文化世相而发的杂感和评论等。  相似文献   

9.
闲暇之时,阅读了著名学者何新先生翻译的《培根人生论》,读完之后顿觉收益非浅。《培根人生论》兼有散文、论文和随笔的意义。它不仅文笔优美而且论述精辟。用其敏锐的洞察力把复杂的人生问题用散文的体裁写出来,一下让原本枯燥无味的人生理论变得栩栩如生起来,而且写得是如此生动有趣,读后为之精神一振。  相似文献   

10.
重建绿洲     
<正> “文学沙漠化”这一提法,内涵是多重的。与此同时,我以为,“文学沙漠化”未必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沙漠之上,可以重建绿洲。我以为,我们更应该关注的问题,在于“重建”。当然,说到如何重建,我们还是要探究到一些深层的原因。现有的文学态势,小说已经走下圣殿,取而代之的,是散文、随笔、杂文、传记、纪实小说等多种样式多元发展、齐头并进的态势,此外,取代了传统戏剧的电影、电视剧的创作日益膨胀。文学的功  相似文献   

11.
<正> 林贤治在他总结整个中国五十年散文生态史的雄文《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中强调自由精神对于散文的重要与关键,他断言道,"散文对自由精神的依赖超过所有文本。"因而,对于一个衷情于散文写作的作家来说,我们不难想象他笔下文字的风格。当然,最好还是阅读他的散文作品吧!在南中国的土地上还有一位女性的散文作家筱敏也同样拥有着这样的精神内涵。林贤治与筱敏的散文写作都具有很强的民间性和自由性,他们笔下流淌的文字绝没有风花雪月的闲雅,而是以人文精神来关照的随笔。  相似文献   

12.
成刚 《观察与思考》2008,(14):63-63
英伦半岛的小说我所知不多,因为不喜那里短家常、贵妇绅士的无穷尽纠葛。虽然浓雾下湿漉漉的感官享受甚得我心,却仍无法拯救我对英国文学的偏见,这也影响到了英国随笔作品于我的印象,古板冷硬的大理石庭院哪又敢奢求生出摇曳的白菊。另,英人随笔多有幽默的美誉,我却不相信自己有能力理解,会心一笑,  相似文献   

13.
巴金和贾平凹散文中的"自我"是一种本真的"自我"。前者认为,所谓的"讲真话",就是要把作者的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认真思考过的话。巴金作品的震撼力也正是源自"真实"二字。他的散文最大特点是真挚亲切,以情动人。后者认为,散文更多的是诉诸自己的内心,诉诸语言的创造性。如果离开这个,散文进入了操作,就会落到一种非散文的境地。  相似文献   

14.
中子 《江苏政协》2012,(4):40-41
正在淮安文坛,苏宁是后起之秀,原来只知道她写散文,很有自己的风格,那种女性特有的纠缠意识,在她的散文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在2011年,她以一本《平民之城》的散文集,捧回了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让我觉得真不简单。时间只过了半年,她又推出了一本诗集《栖息地》(上海文艺出版社)。读罢这本诗集,有一种感想不说不快,我似乎一下坠入  相似文献   

15.
芝加哥大学教授、诺贝 尔经济学奖2000年得主赫克曼在华中科技大学讲学,武汉多家报纸作了报道。综合各报的报道看,赫克曼教授讲学的主要观点是“权威的最大危险是没人挑战”。 这里摘抄赫克曼的几段原话, ──没人向我挑战是我最大的危险,这意味着我已经死亡! ──1973年,我第一次到芝加哥大学,就敢于与著名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教授进行广泛地讨论和交流,并在一块儿吃午饭,我发现他很开放,善于交流自己的观点。在芝加哥大学,每个人都具有非常批判的眼光,急于发表并交流自己的观点。芝加哥大学作为世界经济学重镇,一直保…  相似文献   

16.
艳的色彩寂的心情(随笔□何大草在我们国家,散文创作这些年达到了大的繁荣。文学、非文学期刊,以及所有的报纸,都给散文留出了大量的版面;与此同时,还有许多散文源源结集出版。可以想象,在这些异常庞杂的作品后面,应该潜伏着人数同样可观的作者队伍。有人估计,在...  相似文献   

17.
奥野信太郎是日本的著名作家,中日友好的使者。他在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名家名作的特点、流派的变迁,及同音异义、双声叠韵等汉语言文化现象的理解方面符合史实,见解独到;但在"四六体"和"散文"的概念上也出现了混淆。同时,通过比较发现,中国古代散文,尤其以《史记》为代表的典籍等,对日本文学中和歌、俳谐、物语、随笔等散文文学的影响深远。奥野的文学评论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流露出对中国古典散文的欣赏与热爱,同时为中国魅力语言文化的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林尤超 《新东方》2011,(1):76-79
身为中国现代"寻根文学"主力乃至当代文坛的代表人物之一,韩少功是以诸如<爸爸爸><马桥词典>等小说作品而著名的.他在小说艺术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更令我叹服的还在于他的随笔与散文的独特魅力,尤其是他厚重的思想启迪与语言表达艺术,那可是一个大家所具有的独到之处,那就是:富于思维张力;富于哲理内涵;富于审美感染力;散发着智...  相似文献   

19.
李庆雯 《前沿》2010,(18):153-156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相当富有“个性”的散文家、艺术家。从30年代初,他就陆续出版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子恺近作散文选》等散文集。他的散文,以酣畅流利的文笔、自然朴素的语言、清新爽口的意蕴而在中国散文史上独树一帜。即使在颠沛流离的抗战逃难生涯中,他也只是在艺术的圈子里窥视炮火的飞溅,寻求仁爱的种子。本文就是通过对丰子恺在抗战期间的散文创作略作分析,从而揭示出在他的抗战散文中始终都抹不去的趣味性、“绝缘”性。  相似文献   

20.
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定价:45.00元这是一本用系统的回忆性散文反映时代、社会历史乃至民风民俗的专集,每一篇都是情感和细节非常动人的散文,合起来则可以看到一代人的命运和足迹。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书写"我"生命中的亲人老师朋友对"我"人生的影响、对"我"的恩惠和鼓励,使"我"从贫穷、颓丧的生活中振作起来,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奋斗之路和人生意义。作品时而感慨艰苦条件下的人物命运,令人叹息感伤;时而在不经意间使用讽刺和比喻,使人捧腹大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