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慧 《前沿》2010,(9):67-70
未成年犯罪已成为困扰当今世界各国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我国未成年犯罪总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团伙形式已然成为其突出特点,因此,对未成年犯罪的团伙现象进行深刻剖析,探寻其发生的根源,对于预防和减少未成年犯罪、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期,其心理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充满各种矛盾性。从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上述特征出发来揭示未成年人团伙犯罪发生的原因,是前人未曾触及的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女性犯罪因素的增加也是社会变动现象之一。女性犯罪因素包括女性犯罪主体因素和引发犯罪环境中的女性因素。女性犯罪主体因素可分为不良心理、变态人格和精神病症状三个层次。女性犯罪行为多在其不良心理支配下,其不良心理主要表现为自私、贪婪、压抑、迷信、空虚、虚荣等几种。在引发犯罪的不良环境困素中,女性往往充当着犯罪者、被害者及成为他人犯罪诱因等角色。这是因为:城市角色矛盾,突出地表现女性身上,易产生消极因素;人际交往频繁,女性的性别、心理特征,易产生受害犯罪因素;家庭功能的不良,易产生家庭矛盾,激化为犯罪因素。  相似文献   

3.
未成年人刑事法律人格化是从人格的视角反思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法律体系,将未成年犯罪行为人的危险人格纳入刑事法律的整个过程中。在制刑阶段,构建以犯罪行为为核心、以犯罪危险人格为补充的犯罪认定标准;在求刑阶段,将危险性人格纳入量刑情节的考察范围;在行刑阶段,对危险性人格进行跟踪、重塑。未成年人刑事法律人格化将促进未成年刑事政策的合理化和科学化,提高司法效率,节省司法资源,促进刑罚个别化,实现法治社会的实质公正。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的和谐,需要推进社区矫正的完善与发展。未成年犯罪适用社区矫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将引发未成年犯罪行刑制度的变革。对于未成年犯罪和具有犯罪倾向未成人的矫正,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明确分工、责任到位,以营造未成年人矫正的健康良好氛围,最终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指出"预防未成年犯罪应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心理矫治的对策"。对青少年犯罪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一、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笔者认为,青少年犯罪有四方面主要特点。(一)从犯罪性质看,盗窃犯罪最为突出。许多青少  相似文献   

6.
资讯     
动态▲不满16岁犯罪不判无期徒刑由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司法解释做出的规定指出,对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罪一般不判处无期徒刑。司法解释规定:对未成年罪犯适用刑罚,应当充分考虑是否有利于未成年罪犯的教育和矫正。对未成年罪犯量刑应当依照刑法第61条的规定,并充分考虑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犯罪时的年龄、是否初次犯罪、犯罪后的悔罪表现、个人成长经历和一贯表现等因素。对符合管制、缓刑、单处罚金或者免予刑事处罚适用条件的未成年罪犯,应当依法适用管制、缓刑、单处罚金或者免予刑事处罚。对…  相似文献   

7.
家庭关怀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的不当、社会有效管理机制的缺失以及个人心理的不成熟,是未成年流动人口犯罪的主要原因,我们应从建立城市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家庭教育、促进流动人口身份认同和社会融合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障,预防未成年流动人口犯罪的发生,为和谐社会构建及社会稳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为贯彻对未成年犯"教育、挽救、改造"的方针,达到预防未成年人再次犯罪,以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保护社会的双重目的,应当把握对未成年犯罪从宽处罚的原则,注重量刑的平衡问题。由于我国没有单独的未成年刑法,对未成年犯如何适用刑罚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社会矛盾越发激烈和凸显,犯罪形势出现新情况新特点。近年来我国女性犯罪呈现严重发展态势,女性财产犯罪在女性犯罪中占较大比重,成为女性主要犯罪型态之一。本专题研究采用心理测量方法,从调查实证角度研究女性犯罪中的财产犯罪问题,对D市看守所在押女犯人进行PHI心理测查调查研究。统计结果显示被调查犯罪女性与正常成年女性对照,在多项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与其他特殊群体对照,在多项问题倾向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以此为基础分析财产犯罪女性的人格特征,希望为相关部门做好女性犯人心理矫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为预防和打击女性犯罪,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探讨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在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探索,发现未成年女性的道德缺陷已越来越多地凸显出来,表现为对主流价值观认同不够、网络道德失范、嫉妒心强、爱慕虚荣、早恋、早孕、性罪错等.成因有未成年女性特殊的生理与心理成长影响道德成长、性别压力产生价值冲突、学校教育缺失带来性道德"发育不良"、代际沟通不畅致使家庭道德教育缺席、审美错位与媒体污染等.提出要重视性别差异,开展针对性教育;针对性别差异,建立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代际机制,实现主流道德价值观的代际传承;切实关注未成年女性性道德成长;通过班级桥梁作用发展先进的群体文化;净化媒体环境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未成年人犯罪导致的命案在我国目前命案的类案统计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侦查讯问中,应注意未成年人生理心理与成年人的差异性,针对其特点展开审讯。我国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对未成年人的诉讼设置了特别程序,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权益保护。在命案侦审中,侦查人员在查明案情的同时,必须注意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权益保护,切实做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女性在历史活动中的主动性增强带来某些负面效应,其中之一是女性犯罪出现了横向扩张的态势和纵深发展的趋向。女性犯罪具有被动的心理与行为特征,这是女性特殊的生理条件及社会因素造成的。现代社会,女性在犯罪领域内的主动性日益明显,尤其表现在攻击型、物欲型、性欲型等犯罪中。  相似文献   

13.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重大社会问题。我国对犯罪的未成年人采取"以拯救、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刑事政策,但实践中落实这一刑事政策目标的具体措施还很不完善。在把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送往刑事法庭之前,我国亟需构建和完善对未成年犯罪人的拯救、教育制度体系,以实现刑事政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邢媛媛 《前沿》2014,(9):95-96
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前最高院院长王胜俊认为,“少年法庭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复苏,人与人之间人际关系疏远,未成年人群体由于缺失家庭或学校的关爱,而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未成年犯罪正在引起社会越来越高的关注度。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矫治以及心理辅导显得尤为重要,而少年法庭的建立则成为当前最关键的问题,这关系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本文立足于保障从分析未成年犯罪心理为切人点,对犯罪成因、犯罪心理以及现如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的少年犯罪情况现状,构建少年法庭审判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未成年时期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作为“危险年龄”阶段。未成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原因,认知能力较差,人格不健全,需要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正确教育引导。由于未成年人人格不健全等主观因素与社会环境不良的客观原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严峻的形势。为此,必须探求预防、减少和遏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途径,有效保护、积极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为探寻未成年人犯罪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近年来,成都市妇联联手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采取查看法庭审判资料、对未成年人及其家庭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未成年罪犯及其家庭教育进行深入调研。共查阅410件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审判材料,涉及未成年犯罪人数519人次,随机抽取成都市少管所150名罪犯进行了父母养育方式的问卷调查,并对12名14-18岁未成年犯罪人及10名未成年犯罪人的父母进行了个别访谈。  相似文献   

17.
杨爱仙 《前沿》2010,(10):121-123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但近年来未成年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日趋严重,呈现出犯罪数量不断扩大,犯罪率逐年递增的趋势,不仅使青少年个人和家庭受到严重影响,而且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本文首先从研究未成年学生犯罪特点入手,然后深入分析导致未成年学生犯罪的各种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未成年学生违法犯罪预防的措施和建议,努力对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当前青少年吸毒行为现状及其成因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少年吸毒行为是一种具有复杂背景的社会越轨现象。可分为利己型、利他型和失范型。当前呈现出人数急剧增加,特别是女性吸毒者迅速上升,及进一步趋向低龄化等特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已成为艾滋病和其它未成年犯罪的最重要诱因之一。而青少年自身好奇心理的驱使,社会角色紧张度、家庭功能的缺陷及社会转型期价值观错位等因素是导致其吸毒重要原因。对此,应该通过社会化的不同方式使其越轨行为得到矫治。  相似文献   

19.
未成年学生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导致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四个方面。本文结合2006年2月1日正式实施的《安徽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精神,提出了预防未成年学生犯罪的对策建议。保障未成年学生的合法权益,优化未成年学生的成长环境,预防未成年学生犯罪,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20.
社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女性具有愈加鲜明的独立人格和权利地位。同时,女性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产生了相应的转变,女性犯罪率急剧增长,社会危害也更加严重。女性犯罪因其特殊的心理、生理因素,形成了区别于男性的犯罪动机、犯罪行为和犯罪手段[1]。因此,犯罪现场痕迹会表现出女性犯罪人的某些稳定而特有的行为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