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孝德教育与《文化生活》教学1、对孝德的一般理解。孝德指尊祖爱亲的品德。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孝德在公元前11世纪之前已具雏形。"孝"是个形象字,"老"字头下有子,意为老人行动不便时,由孩子背着走。《孝经》中就有对父母之爱的描述。2、孝德教育是《文化生活》教学的应有之义。培养学生懂得文化传承、文化交融和文化创新的意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2.
刘柳 《青年论坛》2011,27(1):38-41
青少年价值观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情感教育是教育的新领域,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消除青少年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加强青少年对价值观认知的深化以及价值行为的转化。通过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加强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学校教师提升素质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与网络环境,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相结合,开创情感教育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中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正>美丽的龙城,大鹅山下。在绿树掩映的柳州机车车辆厂,关于李建珍"好儿媳、好妻子、好母亲"的故事,时常被厂区人家甚至区外许多人挂在嘴边。她以一个女车工的"精细"爱心,像一棵树,15年来精心呵护多个家庭,向社会昭示了孝心有道,和谐兴家;她用共产党员的"特殊材料",为自己打  相似文献   

4.
素有“崇孝之乡”美称的上虞,近年来当地政府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丰富的孝文化资源,以“孝”辐射整个社会,培养全社会孝心,弘扬孝德,力推孝文化,以此为基点,在打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孝作为中华传统美德,在历史上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有祭祖祈福、传宗接代、善事父母、敬老忠君乃至全德等多重含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孝文化。孝因为过分泛化在近代受到众多批判,但在今天仍有重要的价值,它有助美德养成、保障家庭稳定和幸福、促进社会友善与和谐、培育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今天传承和发展孝文化,需要从孝德教育、理论建构、礼俗塑成、制度保障等多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长期发展中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伦理孝道观。宗教伦理孝道观认为孝是宗教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人伦关系之首,主要体现在善事父母、尊敬父母、顺从父母等方面,但传统孝道观与宗教伦理孝道观对"至孝"的理解存在差异。宗教伦理孝道观对改善当前社会的代际关系、家庭关系、人际关系以及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刘江 《青年探索》2016,(4):52-58
青少年的偏差行为是其与所处情境中各类组织或系统互动的结果。通过对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2010年的数据中10~15岁青少年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探讨青少年对父母依恋、与同辈群体的联系与偏差行为的关系。研究发现:青少年对父母的依恋与青少年偏差行为具有负向相关关系;青少年与偏差同辈群体的联系与青少年偏差行为具有显著正向相关关系。因此,矫正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关键在于改变青少年与其周围系统(如家庭、同辈群体)的互动方式,最终达成个体与环境的"适应性平衡",进而更加有效地实现娇正。  相似文献   

8.
家庭环境、父母监控与青少年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少管所、工读学校和普通中学的740名青少年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了家庭环境、父母监控与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关系.根据自我报告的违法犯罪行为得分,将青少年分为3组严重违法犯罪行为组、中等违法犯罪行为组和无违法犯罪行为组.研究结果表明,严重、中等、无违法犯罪行为三组青少年的家庭环境、父母监控均存在显著差异.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母亲受教育水平、家庭道德观和矛盾性、父母监控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母亲受教育水平、家庭道德观和父母监控水平越高,青少年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越小.  相似文献   

9.
在青春期 ,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会发生一些明显的变化。对不少父母来说 ,这些变化似乎突如其来 ,而且在某些方面与自己良好的愿望背道而驰。一些父母困惑不解 :已经越来越懂事的孩子 ,为什么一下子变得不听话了 ?在一些学者的笔下 ,这种现象被描写为“心理断乳”或“代沟”。“心理断乳”的观点 ,是想反映青春期青少年的个体心理特点———他们已经长大 ,要告别童年 ,要摆脱对父母的心理依赖 ,要确立自己独立的身份。“代沟”一说则是想反映青春期青少年的群体行为特点———青少年开创了他们自己的生活世界 ,形成了他们自己独特的文化 ,青春…  相似文献   

10.
在青少年期的各种成长因素中,青少年与同辈群体的关系尤为重要.家庭是使青少年受到保护、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的重要因素,而同辈群体则是另一重要的因素,这是同辈群体的重要功能之一,同辈群体的存在,使青少年敢于斩断自己与父母之间的脐带走向社会.当然,脱离父母  相似文献   

11.
不少儿女总是觉得。只要保证父母衣食无忧,自己多回家看看,就算尽了孝心。有的出于经济利益考虑,担心父母百年之后继父(继母)与自己争夺家产。对于父母再婚,他们一百个不赞成。  相似文献   

12.
城市父母对青少年子女性教育知识和态度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对北京、上海和西安三个城市的841位有青少年子女的父母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性知识水平和对性及对青少年性教育的态度。调查发现,大多数父母具备一定的性生殖、艾滋病和性保健及性行为等方面的知识;对性持较为开放的观念;对在家庭和学校开展对青少年的性教育持肯定态度。调查还发现,父母的教育程度越高,性知识水平越高;父母性知识水平越高,对性及对青少年性教育的态度也越积极。  相似文献   

13.
没有大人的世界:躲进网络中的美国青少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时代的青少年都有自己的秘密世界 ,有他们的行为与生活密码 ,好让大人不得其门而入。美国马里兰大学专门研究家庭与新闻媒体的教授帕克斯说 ,“过去青少年最难下的决定是要不要有性行为 ,要不要吸毒等等 ,如今这些问题仍在 ,但已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问题决不是父母所能理解的。”科技与娱乐内容日新月异 ,加上家庭结构的变化 ,使得家长与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子女们更是格格不入 ,其结果便是出现了一个“没有大人的世界”。目前美国有1100万名青少年上网 ,在许多大人无法进入的网络世界里逗留的时间越来越长。心理学家玛琳·梅修说 :…  相似文献   

14.
北京青少年学生基本生活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一项定量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北京青少年学生对家庭与父母的态度、对学习与成绩的看法、对朋友的理解、对生活的满意度及未来的期望等基本层面的生活观。家庭价值观念在青少年学生的生活观中依然具有核心的意义,学习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重心,朋友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群体。青少年学生对未来充满各种期望并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青少年学生在生活观的这些层面上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亿万农民工进城的步伐,产生了数以百万计的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他们的社会化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调查发现,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有部分迈进城镇的新一代青少年存在着先天性发育不良和后天性营养不足等问题。文章运用生态系统理论观点,分析发现:以家庭、学校及其同辈群体构成的微系统是影响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年社会化的基础环境;"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家庭-社区-学校"等居间系统对其产生至关重要影响;父母职业状况、城镇公共服务政策等外部系统、文化宏观系统以及时间系统也将产生深远影响。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要修复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社会化生态系统,需要家庭、学校、社区共同关怀;共筑和谐的居间系统;建立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社会化的内外互动机制;营造有利于迈进城镇新一代青少年顺利社会化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6.
家庭是影响青少年不良个性形成的关键因素。影响青少年形成不良个性的家庭模式有 :父母认知水平较低型、父母粗暴争吵型、感情失衡型、单亲家庭型、其他亲属代养型。这些家庭模式易形成溺爱、保护过度、要求过严、放任不管等教养方式 ,从而导致青少年形成不良个性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要预防和矫治青少年犯罪 ,必须从“家庭”这一源头着手。家庭心理治疗是预防、矫治青少年犯罪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对云南特有的白、纳西、哈尼、佤、傈僳、傣六个少数民族的125个离异单亲家庭中的青少年进行抽样调查,并与2699个完整、同民族家庭的青少年作对照分析,发现云南少数民族单亲家庭具有父母文化偏低,外出务工多、家庭暴力突出的特点。少数民族单亲家庭青少年生活满意度、自我效能、正性情绪显著地低于完整家庭的青少年,问题行为也显著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8.
家庭是影响青少年社会行为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探讨家庭结构完整性与农村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2013—2014学年以及2014—2015学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为基础,基于OLS回归模型分析发现:与生活在结构缺失家庭中的农村青少年相比,结构完整家庭中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发生率显著较低;家庭结构通过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两条亲子关系路径来影响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发展状况;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父母监督以及父母对子女的信心等亲子互动显著正相关,而与家庭经济状况并无显著相关。这一结果揭示了亲子互动的重要意义,从微观的为人父母层面和宏观的公共政策层面都对预防和减少农村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地方传真     
正开展"三深入"活动丰富慈孝文化浙江省缙云县通过开展"三深入"活动,着力丰富慈孝文化内涵。一是悉心培育典范。通过社会推荐主题活动、大会表彰等形式培育出道德模范、孝德推广大使、孝心少年等慈孝典型,并给予养老、子女入学等方面特殊照顾,形成"好人有好报"的社会效应。二是传承慈孝精神。开展"慈孝精神传承接力"活动,从党员干部、海归侨乡、企业家、  相似文献   

20.
《时事报告》2010,(12):F0002-F0002
2009年初以来,江西省上饶市委宣传部在全市未成年人中广泛开展“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恭心献给自然、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的“六心”主题教育活动,全市各学校根据本校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有力地推进了素质教育,促进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