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少年三大社会关系(即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中,亲子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当前青少年期亲子关系总体良好,但呈现出一定的性别和年级差异。亲代对子代学习的关注状况、亲子互动的频度和范围,以及亲代对子代的评价和期望等都会对亲子关系产生影响。要想更好地优化亲子关系,还须增进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相互理解。从双向互动的层面讲,亲代应不断完善自身并适应子代的变化,改变沟通方式,以及合理地调整对子代的期望值和评价标准;而子代则应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父母。  相似文献   

2.
我国青少年睡眠问题长期引人关注。而现有研究大多从个体性因素出发对此进行探讨。本研究尝试引入父母相关因素,研究青少年的睡眠剥夺现象。通过对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2015学年数据的分析,本文发现,父母教育期望会对子女造成睡眠剥夺,其间机制是在客观上增加补习时间从而挤占睡眠时间,在主观上增加子女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失眠。结论表明,理解青少年的睡眠状况时,父母因素不容忽视;据此,未来的减负政策应更多地瞄准家庭。  相似文献   

3.
刘江 《青年探索》2016,(4):52-58
青少年的偏差行为是其与所处情境中各类组织或系统互动的结果。通过对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2010年的数据中10~15岁青少年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探讨青少年对父母依恋、与同辈群体的联系与偏差行为的关系。研究发现:青少年对父母的依恋与青少年偏差行为具有负向相关关系;青少年与偏差同辈群体的联系与青少年偏差行为具有显著正向相关关系。因此,矫正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关键在于改变青少年与其周围系统(如家庭、同辈群体)的互动方式,最终达成个体与环境的"适应性平衡",进而更加有效地实现娇正。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广州市中学生的抽样调查,了解目前中学生亲子关系的状况。调查发现,目前青少年的亲子关系大多数还是比较融洽的,家庭氛围也较为良好,但父母在教育子女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父母教育子女的理念和方法都要不断改进。  相似文献   

5.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运用亲子冲突与亲子亲合问卷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期亲子关系冲突与亲合并存,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与父母间的冲突在减少,与父母间的亲合在增加。  相似文献   

6.
基于叙事治疗模式,对面临青少年亲子关系冲突的艾滋病患者家庭进行个案介入。首先,通过倾听故事、外化问题,帮助案主将自身与艾滋病问题标签分开,将亲子关系问题与艾滋病污名分开。其次,引导案主发现亲子关系中过去和现在的例外结果,将其注意力从艾滋病对亲子关系的负面影响,转移到未被艾滋病问题覆盖的例外情况,如亲子关系中未曾远离的温情时刻,并不断引导其通过探索指向未来的例外情况,重构新的叙事。最后,通过邀请重要他人见证案主新的自我叙事,促成案主进一步内化自我的新叙事,并不断修改和扩展新叙事,改善亲子关系,构建新生活。叙事治疗模式在艾滋病家庭青少年亲子关系重构中的应用经验对其他被污名群体的干预实践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了解边缘女青少年不安全性行为现状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通过抽取福州某青少年特训营116名女学员为被试,采用修订后的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问卷(YRBSS)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边缘女青少年在不安全性行为上具有普遍性和高发性,且具有性别、家庭结构、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类型的差异,部分不安全性行为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不安全性行为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负相关,与父母惩罚严厉、父母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及保护、母亲偏爱被试呈显著正相关,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不安全性行为的预测力也有差异。结论认为应针对边缘女青少年的特点,对其进行恰当、系统、科学的性教育。  相似文献   

8.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行为的关系研究 张璐斐、吴培冠/社会心理研究.2 001,(2). 提要:在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中,父母严厉的教养方式、不良的学校环境与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有相关关系,而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则不显著。本文在调查结果的基  相似文献   

9.
处于青春期的青年与其父母之间的关系不仅关乎家庭纽带的维系,还对其人格健全及成人后的社会适应产生深远影响。立足于追踪调查来探讨与研究青少年从高中到大学这一转变期内对于亲子关系主观评价的变化及影响机制,结果显示:升入大学后亲子关系有所改善,母子(女)关系的主观评价较高,亲子关系满意度的影响机制由高中时个人、家庭、社会环境因素的多重作用回归到家庭生态环境之内。  相似文献   

10.
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情感沟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运生  宋淑娟  陈勃 《前沿》2009,(8):155-157
许多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开生活后,因为和父母情感沟通不方便,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严重的甚或导致亲子关系缺失,进而形成不良性格,产生留守问题。本文依据留守儿童与父母亲情沟通的相关调查数据,描述留守儿童与父母情感沟通的现状,分析影响情感沟通效果的原因,最后提出增强亲子之间情感沟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家庭环境、父母监控与青少年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少管所、工读学校和普通中学的740名青少年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了家庭环境、父母监控与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关系.根据自我报告的违法犯罪行为得分,将青少年分为3组严重违法犯罪行为组、中等违法犯罪行为组和无违法犯罪行为组.研究结果表明,严重、中等、无违法犯罪行为三组青少年的家庭环境、父母监控均存在显著差异.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母亲受教育水平、家庭道德观和矛盾性、父母监控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母亲受教育水平、家庭道德观和父母监控水平越高,青少年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越小.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分析良性互动的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健全人格及其社会化关系的基础上 ,阐明了良性互动的亲子关系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重要作用。文章最后还对建立良性互动的亲子关系所涉及的两个重要方面———理性教育观和科学教育方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陈媛媛 《前沿》2012,(10):153-154
青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急剧变化发展的时期,也是一个人思想和行为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青少年和父母都面临着一个特殊的挑战:如何处理亲子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将通过分析三部英美少年小说《猪人》《温柔的手》《亲爱的陌生人》中的亲子关系来揭示亲子关系产生冲突的原因以及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家长对少年的尊重与关心、支持与理解、有效的沟通都是改善亲子关系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相似文献   

14.
刘柳 《青年论坛》2011,27(1):38-41
青少年价值观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情感教育是教育的新领域,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消除青少年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加强青少年对价值观认知的深化以及价值行为的转化。通过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加强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学校教师提升素质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与网络环境,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相结合,开创情感教育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中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湖南省六个城市九所大、中小学的1775名青少年学生实证调查发现,青少年学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心理压力问题。在心理压力这一变量上,家庭因素表现出了非常高的敏感度。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压力状况因家庭经济、家庭声望、家庭关系、家庭规模、家庭区位和家庭结构等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精神障碍者暴力犯罪防控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精神障碍者暴力犯罪的原因,在社会治理层面,存在着社会矛盾复杂、邻里纠纷激化、精神障碍者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在家庭层面,存在着婚姻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紧张等问题;在教育层面,存在着法治教育与心理教育不完善等问题。构建精神障碍者暴力犯罪防控机制,可以探索将精神障碍者犯罪防控问题纳入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婚姻及亲子专项法律宣传与心理辅导,从学校与社会视角展开法治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搭建司法数据对接机制。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时期是形成职业意愿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时期的职业意愿可能受到社会资源、人际互动方面因素的影响。对CEPS2014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多数青少年倾向于从事管理技术人员工作,愿意成为科学家的比例较少;社会资源方面,户籍、网络资源显著负向影响青少年成为管理技术人员的职业意愿,拥有看重学业、事业的朋友的青少年会表现出更强的事业心,心理健康状况好的青少年表现出积极的职业意愿而身体健康状况较差者则更倾向于从事脑力劳动;人际互动方面,与父母、朋友和老师互动充分的青少年明显表现出更强烈的从事管理技术工作的意愿。  相似文献   

18.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素萍  黄仕任 《传承》2014,(2):108-109
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与和父母同住的城市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对此,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高度重视,并在各个层面采取综合对策,尽量减轻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给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所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19.
王炜 《人民论坛》2012,(17):138-139
青少年道德缺失的现象在现代社会普遍存在,一些青少年存在信仰危机、诚信缺失、法律意识淡薄等行为失范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从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父母监护责任的履行、家长自身素质和家庭氛围等家庭原因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以便从家庭层面更好地帮助青少年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对云南特有的白、纳西、哈尼、佤、傈僳、傣六个少数民族的125个离异单亲家庭中的青少年进行抽样调查,并与2699个完整、同民族家庭的青少年作对照分析,发现云南少数民族单亲家庭具有父母文化偏低,外出务工多、家庭暴力突出的特点。少数民族单亲家庭青少年生活满意度、自我效能、正性情绪显著地低于完整家庭的青少年,问题行为也显著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