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郭建辉 《求索》2011,(5):217-219
巴尔加斯·略萨的创作期盼美好社会理想的实现,表现出对自由主义理想的向往。解读略萨创作中的理想主义,可以看出诺贝尔文学奖中理想主义内涵实质上蕴含着世界文学的普世价值理念。以世界文学的眼光,审视略萨创作中的自由主义理想,它给予我们的启发是应该努力使中国文学具有世界文学的品格。  相似文献   

2.
黄林林 《求索》2013,(4):168-170
"9·11"是美国历史上继"珍珠港事件"之后遭受的最为严重的袭击事件,也被看作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它留下的创伤和阴影是深刻的。文学是现实的写照和揭示,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说,9·11文学在美国如此兴盛,这与美国文化密切相关。恐怖主义的凶残为9·11文学提供了材质,却并不能决定它的兴盛。从根本上来看,9·11文学的兴盛,是与美国的社会心理需和读者群体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本文试图就9·11文学在美国的兴起及其接受学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方亭  王昌凤 《求索》2011,(7):185-187
中国文学自五四以来就保持着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在过去近一百年的文学发展中,作家、评论家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就是强调真实排斥虚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现实语境,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环境使当时的文学不得不关注与现实人生的联系;其二是传统因素,如受集权政治、实用主义文学观、实录精神和载道传统、形而下的思维惯例等影响使得我们无法从文学本体的角度来重视和发挥文学虚构。于是,重写实而轻虚构的写实主义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4.
文学的痛苦无外乎三种:一是社会环境给作家带来的痛苦:二是作家思索造成的精神挣扎的痛苦:三是文坛有一批人,他们败坏文学的声誉,让纯文学作家痛苦不堪.今天的文学远离人民,不再面对现实发言,究其原因,自身惊人的封闭是其毁誉参半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文学在这个时代最大的失落,源自政治对文学失去了兴趣.底层文学是我们这个时代痛苦的文学中的一点儿曙光,它的呼之欲出有着历史的正当性和现实的紧迫性.底层文学给近年寂寞的、不景气的文坛带来了一些热闹和生机,近几年最好的小说大多出自底层文学.底层文学的崛起表明,凡与人民站在一起的艺术,它的生命力是强劲的.亲近人民是一个作家道德的底线.  相似文献   

5.
刘智跃 《求索》2011,(4):206-208
"官场世界"是王跃文精心构建的独特的艺术世界,寄予了作家对社会、文化和人生的理解。《苍黄》是王跃文的最新力作,它延续了作家创作的一贯思路,并达到了一个较新的高度。具体表现在,它对"官场人生"的悲剧性刻画,对现实政治的焦虑以及知识分子的忏悔心态。  相似文献   

6.
张霞 《求索》2013,(4):156-158
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是不隶属于任何政治权力机构或商业组织,没有固定的工资收入,主靠稿费为生的作家。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不仅彰显了现代作家的知识分子立场,促进了文学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造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多元风格和雅俗并存,甚至直接影响着新中国文学体制的建构。首先,从主体精神层面而言,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拥有了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批判立场,成为社会责任和良心的担当者;其次,就文学本体层面而言,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的大量出现,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再次,就文学发展层面而言,分属新文学阵营和通俗文学阵营的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促进了新文学和通俗文学两种文学类型的发展,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雅俗共存的历史格局。在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中,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的存在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在当今社会文化语境下,研究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对于把握当今文学现状与作家生存状况、理解当前的文学作品与文学生产机制、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等具有重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赵勇 《同舟共进》2012,(3):77-78
让中国文学走出去,近年来似已成某种共识。中央政府很着急,2011年召开的"作代会"与"文代会"就有相关表述;文学圈内的人也很焦虑,有代表甚至建议:是否可以考虑选拔一些语言功底好的青少年,到世界各大语种地区去学习、生活,培养他们成为优秀的翻译家、作家。  相似文献   

8.
谢朝龙 《前沿》2010,(16):136-139
美国西部文学对西部政治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西部政治的考察应深入到美国18世纪和19世纪的社会现实,而这种社会现实以艺术化的形象、情节和风格真实地呈现于西部文学之中。因此,从新历史主义的观点来看,基于美国西部文学的西部政治考察具有重要的实证意义。换句话说,在美国西部文学的画卷中我们得以发现西部政治的萌芽、发生和发展,从而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美国西部文学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9.
该文在对传统文学价值观质疑的基础上,立足于商品经济社会文学产生与文学消费现实关系中的"文学事实",从文学社会学的视角,通过对社会的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的政治文化体制、社会文化风尚与审美价值等对于文学的需求和影响的考察和分析,对文学在现代社会的位置和功用,得出了自己独特而又恰如其分的结论.其对于破除对文学的迷信,以平常心看待文学和守护文学具有双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姬萍 《求索》2013,(1):159-161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被我国现代作家莫言获得,这是中国现代小说步入世界优秀文学的最有力佐证。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现代小说历经了不同时代的艰难嬗变,《狂人日记》的问世使得中国小说写作步入了现代性的历史文学范畴。而后,中国小说不再只是流传于街头市井案头的消遣文学,它以其深邃的写作技法和潜隐的文学思想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之成功典范。中国现代小说之生成主要由"个体作家创作"和"文学社团"两因素推进。中国现代文学生成之过程充分彰显了中国小说接嫁性与本土性之文学征候。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年代,革命文学倡导者以激进的反叛姿态步入历史的前台,创作具有革命的意识形态的文学作品成了当时的时代潮流。与阶级叙事的强势号召相比,当时的文学宣传的功利主义文学观,于是以现实政治需求为主要导向,忽视文学审美特性的批评便成为1930年代文学批评之风尚。在这种评判创作者的作家论写作氛围里,沈从文立足于文学本位的批评立场,试图让批评回到文学自身的作家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主流批评相对忽视文学独立性的缺憾,而且体现了在30年代的特殊时空语境中注重文学审美特性的作家论创作的可能性要求。  相似文献   

12.
徐忆  宁云中 《求索》2013,(1):168-170
卡斯特尔的网络空间理论认为互联网作为权力关系重组资源,规范新的行为准则,改写权力流变和分配,进而改变着社会结构本身。作为一种"真实虚拟文化",网络整合遍布全球的一切交流媒介,形塑了卡斯特尔的流动空间。环绕流动而建立起来的网络空间形态里,空间和时间被抽离化或"虚化",它与具体的地域脱节,呈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物理地点的,以流动为核心机制的全新社会特性。网络介入文学,彻底改变了文学的生产和消费,形成一种全新的"超文本"文学类型。它具有开放、流动、多变,去中心等特征,消解了传统文学的权威性和典范性。  相似文献   

13.
1945年8月至1950年3月是战后台湾文学重建的重要开启时期,其去殖民性的进程在国民党当局的政治框架中,由台湾本省作家和大陆来台作家在台湾文学传统和中国新文学传统的艰难延续中展开。复杂的政治干预使去殖民性被当局简化为接受大陆政府统治,但台湾作家在认同中华文化上并未“失语”,他们仍以源自“民族精神”的“向心力”,顽强“回归”中国文学,并和大陆作家一起,以对战后台湾现实的深切关怀,延续、丰富了日据时期形成的台湾文学传统,其中根植于台湾的左翼文学思潮发挥了尤为积极的建设作用,提供了战后中国左翼文学的在野形态。  相似文献   

14.
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可行性.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建构,为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实的基础与土壤.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与方式方法介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引入社会工作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然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文学的边缘化虽然导致了作家地位的下降,但文学依然具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对作家的本体研究也并不应该因为“作者死了”、“作品”完了而终结。相反,对人类的终极远景的永恒观照,尤其离不开经典意识与对作家本体精神的探讨。而本体精神中,作家的心灵世界决定了其创造力的深度与广度。乡愁是作家心灵世界之核,在乡愁的影响下,作家们通过诗意地把握现实,调和了心灵与现实两个层面,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个多姿多彩的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16.
田敏 《求索》2010,(11):211-213
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是对晚清谴责小说的继承与超越:一方面,同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性质的创作背景,它们都表现出再现广阔现实的"针砭时弊"的特征,促使长篇小说创作走向现代现实主义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谴责小说虽然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丑陋,却仅止于"仅足供闲散者谈笑之资而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小说"。而茅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建立起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先进的社会科学思想是作家剖析现实的法宝,从而形成批判犀利的"社会剖析小说"派别,并成为日后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潮。  相似文献   

17.
周标  孙勇彬 《求索》2013,(10):170-172
黑人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美国文学中最敏感的问题之一。美国的黑人文学随着社会和政治生活变化,这种变化与黑人民族觉醒与抗争的政治斗争相伴而行,也与黑人作家和民众对自我身份认同和对人性认知的逐步深入直接相关。美国黑人作家独特的生存方式使美国黑人文学呈现出一种和美国文学既相象又不同的“混杂性”特征与“双重声音”。黑人文学文本通过反映主流文化霸权下黑人的生存状态,同时对文化身份的寻找、定义与建构打破了传统僵化的、白人主流文化框定的族群文化身份,代之以流动的、差异的、主体的黑人生存体验,给主流文化带来了创新式变革。  相似文献   

18.
胡珺 《前沿》2008,(9):174-176
唐代,翰林学士以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干预文学的发展进程。他们的介入能起到明显的效果,和崇重的社会地位不无关系。翰林学士的文学观念渗透着浓重的政治色彩,折射出匡时济世的士大夫政治人格。  相似文献   

19.
王敏 《求索》2013,(9):153-155
1949年以来,新政权急需确立“文艺新方向”,力图使文艺服务于新的政治主张.要求文学与社会政治的转折保持高度一致。在国家意识形态中,城市是资产阶级道德和社会腐败滋生之发生地.这使城市写书开始遭遇国家意识形态的强制“规范”。“十七年文学”确立的城市写书之文学秩序.使城市逐渐失去了在文学中全面呈现的合法性。作家们无不例外地选择“国家话语”进行文学叙述。于是,城市的文学书写遭受严重挫折甚至断裂.文学言说下的城市形象被不断地简单化与固定化。随着国家政治体制的进一步优化,作家们纷纷放弃之前被迫坚守的写作立场,城市书写之话语权得以回归。在新的时代氛围中,“十七年文学”城市书写之文学秩序得以突破,这是国家文明的发展,更是时代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叶辛是中国知青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也是中国当今文坛上为数不多的常青作家之一。他的创作,始终关注的是在相同背景下一代人的命运,关注的是人的心灵深处和精神世界。他的探索和追问,赋予了作品以文学的深度、力度和厚度,因而倍受读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