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0 毫秒
1.
关于我国法律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今社会既是信息时代又是法制时代。法律已全面信息化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都离不开法律并从互联网上获取法律和与法律有关的信息,虽然人们从网上通过各种途径可以获得一些信息。但因种种原因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便之处。因此建设一个综合性的法律数字图书馆是极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信息公开必然要求政务公开,政务公开必然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必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法制建设.为适应权利型电子政务立法的价值取向,在相关的立法中我们必须要注意通过法律的制定促进政府观念的转变,扩大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促进政府与行政相对人信息互动,注意在立法博弈中利益的恰当取舍,妥善处理好与其他法律的关系,以多种形式实现政府公开,赋予民众政府信息请求权.  相似文献   

3.
卢炯星  黄伟 《法学家》2005,(6):80-87
目前,世界信息化的浪潮有力地推动了各国政府职能的服务化改革,同时也催生了一项全新的政府职能--政府市场信息服务.本文从法制角度论述了构建政府市场信息服务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同时对我国当前政府市场信息服务的立法和存在的问题做出评析,进而以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为鉴,提出构建我国政府市场信息服务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包括政府市场信息服务的权力义务、基本原则、政府市场信息服务内容体系、信息服务方式、政府市场信息服务的程序性规范等做出前瞻性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需求是法律创造之母,信息权的提出是信息社会对法律科学发展的客观诉求。作为当今社会经济生活的主体要素,信息成为独立法律客体,具有必然性。本文在对信息及信息权概念界定和特征概括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信息权所具有的四大权能;通过与国外信息立法的比较借鉴,分析了我国信息立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应针对我国当前信息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开展类型化研究,呼吁相关立法机构制定专门信息法律,以期形成体系严谨、内容统一、技术完备的信息法律部门与信息法律科学。  相似文献   

5.
需求是法律创造之母,信息权的提出是信息社会对法律科学发展的客观诉求。作为当今社会经济生活的主体要素,信息成为独立法律客体,具有必然性。本文在对信息及信息权概念界定和特征概括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信息权所具有的四大权能;通过与国外信息立法的比较借鉴,分析了我国信息立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应针对我国当前信息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开展类型化研究,呼吁相关立法机构制定专门信息法律,以期形成体系严谨、内容统一、技术完备的信息法律部门与信息法律科学。  相似文献   

6.
建立法制社会是维护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法制社会离不开公民法律素质的提高,法律信息素质教育则是提高法律素质的重要途径,而法律院校图书馆恰好是法律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对法律服务产生影响。信息时代 ,律师的许多法律咨询工作会转为法律信息服务 ,律师和客户的关系以及律师的收费方式等都会随之发生变化。律师则要积极应变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个人数据保护权的兴起是大数据时代法制发展的新动向。在欧盟范围内,个人数据保护权取代隐私权,成为信息隐私保护和数据保护法制重构的首要权利。个人数据保护进入“后隐私权”时代。与强调消极防御的隐私权不同,个人数据保护权具有鲜明的主动防护特征。与人格权、信息自决权相比,它的规范内容更加确定。欧盟力推个人数据保护权兼具浓厚的法律和产业背景。棱镜门事件后,个人数据保护权的影响力突破区域局限,对全球大数据时代相关市场和法律规范重构发挥重大作用。然而,个人数据保护权也不是没有成本的制度设置,运用不当可能拖累互联网经济发展,甚至会产生保护主义的过度防御问题。我国应对欧盟个人数据保护权的效应进行综合研判,可在规范基础、制度结构和法律形态方面对其进行适当借鉴,但不宜盲目照搬其立法形态。  相似文献   

9.
信息如何影响法律——对法律基于信息视角的阐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是一种决策,而充分、有效的信息是正确决策的前提,因此信息会直接影响法律的制定质量和实施效果。在法律形成进程中,静态的信息观最具危害性,因此需要收集动态而非定格化的信息进行动态的立法,这就需要进行各种制度安排以保障法律形成时能够吸收充分、有效的信息。在法律实施过程中,信息问题可能构成法律实施的最大障碍,而信息公示作为一种法律责任则有助于促进法律的实施。  相似文献   

10.
民族经济法律制度是调整民族地区在发展经济中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对社会主义法制化进程及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指出做好民族经济立法工作,才能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地区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11.
为克服信息不对称对交易的负面影响,人们采取了信息、信誉与法律三种应对机制。无论何种机制,其作用的充分发挥都有赖于法律制度的有效保障。在信息经济学语境下,商标的功能就在于标示和区分商品出处,在降低信息成本的同时,激励企业保证商品质量,但激励不等于义务,企业并不因为使用商标而承担额外的品质保证义务。而商标法则通过规定商标确权条件、制止混淆和淡化,确保市场上商标的相互区分,为信息与信誉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提供法律保障。尽管如此,离开相关法律的协同作用,商标法也难以有效运行。这就决定了只有合理划分商标法与相关法律的调整对象与适用边界,才能完善我国商标法乃至整个市场法制。  相似文献   

12.
《检察风云》2010,(22):16-17
在承认"立法游说"合法性的基础上,西方通过法律来防范"立法游说"弊端和从中产生的立法腐败现象。如美国颁布了《游说信息披露法》和《外国代理人登记法案》,对"立法游说"进行规制:其一是"游说立法"必须信息公开。说客和议员两方面都要求及时披露信息,  相似文献   

13.
2011年6月1日,由北京市法学会法律图书馆与法律信息研究会主办、北京大学法制信息中心承办的中美信息公开比较座谈会在北大法学院隆重召开。此次座谈会邀请了包括美国华盛顿大学法学院、北大法学院、北大法制信息中心、最高人民法院应用法学研究所、国家法官学院、中国法学会、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图书馆、台湾法源公司、清华大学法学院和北大英华公司  相似文献   

14.
信息权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民事权利.从权利主体来看,信息权包括个人信息权和公共信息权;从权利属性来看,信息权还包括信息人格权和信息财产权.国外关于信息权保护已经有了司法判例和相关立法.从考察国外信息权判例及立法的基础上,求证信息权保护的理论正当性,并对目前国外信息权立法和理论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予以反思,继而构建比较完整的信息权理论体系.在理论指导和对我国现行相关立法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我国信息权保护的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5.
晚清法律改革是中国法制走向近代化的重要环节。修订法律馆在近十年间先后聘请了几位外国法学家作为修律顾问,他们实际参与立法,在具体的法律起草和修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立法控制机制的现状与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一、我国的立法控制机制立法控制,是指为保证国家法制的统一,有关国家机关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的权限,对法律规范的制定过程所进行的控制和对法律规范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可见,立法控制包括两个方面:(1)通过对法律规范的制定过程的控制,使其符合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2)通过对不符合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的法律规范进行事后纠正,使其符合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从而维护国家法制韵统一和尊严。立法控制与立法监督不同。立法监督是指对法律规范是否符合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所进行的监督,是属于事后补救,不包括立法过程的控制。所以,立法监督的含义比立法控制的含义窄。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宪法和法律对农民的物质利益方面的权利作了相对较多的规定,然而对农民的信息获得权基本没有涉及。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时代和国际竞争大环境中,行政主体为农民提供有益的信息实际上更有现实意义。笔者从农民信息帮助权的必要性、信息帮助权的立法保障等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相关立法应确定信息主体、及时信息义务、良性信息义务、信息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8.
政府法制工作是指政府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承担的有关立法工作、行政执法工作和行政执法的监督检查工作等.充分发挥政府法制工作在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中的作用对于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成败,关系重大.  相似文献   

19.
《立法法》的颁布和施行 ,对于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规范立法活动 ,促进法制现代化建设 ,推进依法治国 (包括依法行政 ) ,都必将发挥重要作用。行政立法活动应当受到法治行政原理的各种约束 ,包括法律优先原则、法律保留原则、法律的法规创造力原则等等。而且将有关一定事项的具体内容 ,立法机关授权行政机关来制定具体规定 ,不应是概括性、抽象的委任 ,而应是个别、具体的。受委任的行政机关也不得超越法律授权的目的、范围。  相似文献   

20.
立法目的、立法程序探析——兼评《立法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诚  卢东凌 《现代法学》2000,22(5):105-109
本文认为 ,立法的目的不在于法制的统一 ,而在于民主性。民主性是法制统一的基础和力量。立法程序是立法民主的重要保障和决定性因素 ,它不仅仅是使法律通过的活动程式 ,而且还应当是正当的立法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