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法官是法律的守门人,是公平正义的实施与实现主体,法官所表征的意象已超脱于群体自身,承载着民众对整个司法体制的守望与期待。新时期"要让每一个民众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对法官内在职业素养及外在职业形象提出了更高要求。《论语子罕九》记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4项要求对于法官内化自身能力与素养,外塑职业群体形象,打造"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新名片,具有助力作用。法官审理案件要做到"毋意",应有稳当从容之风范。"毋意"要求法官作出司法裁判,应讲求事实,不作凭空  相似文献   

2.
正法官是法律的守门人,是公平正义的实施与实现主体,法官所表征的意象已超脱于群体自身,承载着民众对整个司法体制的守望与期待。新时期"要让每一个民众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对法官内在职业素养及外在职业形象提出了更高要求。《论语子罕九》记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4项要求对于法官内化自身能力与素养,外塑职业群体形象,打造"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新名片,具有助力作用。法官审理案件要做到"毋意",应有稳当从容之风范。"毋意"要求法官作出司法裁判,应讲求事实,不作凭空猜测。现行法律明确规定:法官案件审理,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法官应从已知的案件事实出发,从获  相似文献   

3.
张青 《新法规月刊》2014,(6):132-141
从实用主义立场出发,规范法学所谓的"法治乱象",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法庭和法官的徇私枉法,而是由其固有的结构性条件决定的。而且乡村司法实践并非真如形式主义法治论所宣示的那样混乱、无序;相反,在貌似"混乱"的乡村司法背后隐藏着有序与正义的契机。但由于缺乏底线的程序规制,乡村司法的此种"公正"和"秩序"并非一种稳定和普遍的司法产品,而是因案件结构、法官个人因素等的差异而表现出一定的任意性和偶然性,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公正和秩序。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 2014年3月1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人民法院组织28名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员到百色市全国廉政教育基地、红七军旧址等地,开展"缅怀先烈廉洁司法"教育实践活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丰富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内容,以激发立足岗位、忘我奉献的精神,引导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权力观,切实做到公正司法、廉洁司法、阳光司法、司法为民,为维护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公正、廉洁、为民是当代青年法官司法价值观的时代内涵。随着法官队伍的年轻化,培养青年法官树立正确的职业信仰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青年法官具有思想开放,但价值观尚未定型等特征。树立正确的司法价值观既需要法官个人的努力,也需要组织提供必要的环境。  相似文献   

6.
“司法为民的道路很长,仍然有很多事情要做。”这是江苏省盱眙县人民法院周婷法官始终挂在嘴边的话。从村官到法官,周婷用点点滴滴的付出践行着司法为民的誓言。2019年,周婷,这位“80后”女法官被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个人二等功。在周婷看来,这份荣誉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鞭策。  相似文献   

7.
在法院工作,我们经常会听到法官"司法为民"这句话。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成为每一名法官所应该坚持的原则。在司法实践中我体会到司法为民,关键要看我们有没有这份心。记得2007年我曾参与协调处理的一起违章建筑非诉执行案至今仍印象深刻,因为通过办理这起案件,使得我对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张旋 《法制与社会》2011,(9):239-240
"法官寄语"是指法官依据法律、法规对案件作出合法及合理的判决后,附加个人对本案当事的劝解、教化之言,实质属于"法外之音"。它是依法治国理念下司法改革人性化的产物,注重群体对法的价值追求与和谐语境的构建。"法官寄语"从内在精神实质与外在表现形式对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并依赖其主体对象与适用对象的不同形成一种新的存在形式。本文旨在通过阐述"法官寄语"形式对法制教育的启示,探索其在大学生法制教育应用中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9.
法官感言:对于法官,我认为最需要具备的是亲民的素质。司法为民是人民法院的工作宗旨。在法官心中,司法为民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我们工作的方向和行为的准则,法官的职责要求我们必须把当事人的合法利益作为第一出发点,做到忧民所忧,想民所想,把老百姓的事真正放在心头,当成自己的事来办。人民法官只有用爱民的心传递司法温暖,才能让调解得到双方  相似文献   

10.
《法官法》是关于法官制度的法律,其目的应该在于保障法官权益、规范法官管理、维护法官职业的整体品质。回顾《法官法》的产生及其走过的10年历程,有必要联系中国法官的职业化发展这个大背景来进行。众所周知,司法的行政化、地方化以及法官的非职业化,是中国司法的三大痼疾,也是中国司法提高自身品质、回应社会发  相似文献   

11.
王申 《法律科学》2012,(6):27-35
法官认知是一切纷争能够得到解决的前提条件,是法律世界存在的支柱。法官的认识须由客观事实的可靠性来证明,可靠性首先意味着确定性。任何法律现象都被理解为确定的东西,被理解为稳固不变的东西,除非被立法者自己废止。"法官所思"是法官所有认识的真理性的第一保证,法官认识的目的就在于寻求把握审判过程中的司法真相。如果我们把司法看成是一种在司法实践基础上所发生的历史性的活动,那么从事司法审判活动的法官首先有了一种对于法治的在先理解,这就是法官的"前见"。法官前见的获得是其理性选择的结果,体现了事物认识发展的本质,由此构成了法官的视域。  相似文献   

12.
何莉 《人民司法》2012,(23):104-105
当事人心理疏导机制是指以人民法院为司法公信力危机的治理主体,通过进行法院管理创新,以建立当事人心理疏导机制为载体,逐步减少当事人对人民法院及法官的仇视、对抗、不信任;逐步增强人民法官的职业荣誉感,增强其为民司法的自觉性和使命感,从而解除司法公信力危机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徐蕾 《中国审判》2009,(2):96-96
他始终面带着微笑,说到自己的名字时很从容、很淡定。“父母给我取名‘为民’,我又从事着法官的职业,‘公正司法,一心为民’宗旨时刻牢记于心,不能辱没了‘为民’二字!”盐城市法院系统“十佳调解能手”之一的杨为民法官这样说。  相似文献   

14.
朱明 《中国审判》2014,(1):92-93
新的历史时期,人民法院要围绕目标明确方向,突出主线狠抓落实,始终坚持"三个一",即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个目标,突出"为民司法、公正司法"这一主线,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自觉践行司法为民第一要求,狠抓执法办案第一要务,积极履行公正司法第一责任。面对转型期复杂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要进一步强化目标意识、主线意识、效果意识,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着力提升审判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今年3月是王胜俊院长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要树立人民法官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一周年。一年之后,两会即将召开之际,再谈这个话题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记得一位学者说过:人的思想是万物之因。你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你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你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性格;你播种一种性格,就收获一种命运。总之,一切都始于你的观念。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坚持用司法为民的理念来指导审判工作,不断探索和谐司法的模式。2009年3月,该院提出在全市两级法院规范公开宣判、全面推行判后释疑工作,以此作为实践"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活动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建设人民信任的法院、做人民信服的法官、着力案结事了全力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7.
为大力弘扬“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规范法官基本行为.树立良好的司法职业形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法律,制定本规范。  相似文献   

18.
司法廉洁,既需要制度性监督与治理,也需要发自内心的对职业尊严的认同与捍卫。广东湛江9名丧失职业道德的法官与一个讼托合谋结成一条利益链,将司法公权变为牟取私利的工具,攫取巨额灰色利益。据湛江市纪检监察机关透露,目前涉案人员已被查处。法官被讼托拉下水,在司法系统并非孤例,但像该案这  相似文献   

19.
法官是一种职业,有着自己特有的职业品格。法官职业品格的构成要素包括法官职业伦理和司法知识。法官职业品格的养成,既需要法官自己不断修养“忠诚、奉献、勤奋、进取、勇气”等优良品格并不断强化对法律的信仰,也需要构建法官正当司法行为不受追究制度、法官人格尊严和人身安全保障制度,以及法官职业薪酬保障制度等专门的国家制度加以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20.
田晓康 《法制与社会》2011,(10):71+81-71,81
方舟子遇袭案社会影响巨大,有关司法机关启动司法程序迅速侦破、审结了案件,但是从舆论反馈来看,似乎有些案结事未了的意味。仅就该案适用的法律程序而言,反映出司法机关在实现公平正义和提高诉讼效率方面没有做好必要的平衡,案件的处理提示我们,对于司法及时原则应当做更加全面的理解,"过快"和"过慢"都是有违这一原则的极端做法,司法的良好品性在于其理性、沉稳和慎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