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运用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佛罗里达的创意阶层理论,采用职业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创意阶层的职业流动情况。运用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采用二项logit和多项mlogit模型分析发现,教育程度、阅读习惯和工作的自主程度几乎都具有显著影响。加入体制因素后发现,在体制内和体制外,成为创意阶层具有不同的影响机制。在体制外,农业户口、工作年限越长的男性更有可能成为创意阶层。此外,父亲的职业地位对体制内的子代能否成为创意阶层具有显著影响。母亲的职业地位虽然没有显著影响,但通过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也影响着体制外的子代的职业选择。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利用2007年"阶层背景与本科毕业生职业地位获得"的抽样调查数据,依据结构嵌入的分析视角,探讨了嵌入于阶层背景中的性别结构对本科毕业生职业地位获取的影响。研究发现,阶层背景和性别对本科毕业生职业地位获得都具有显著的影响,性别对本科毕业生地位的影响因阶层地位的高低而存在差异。优势阶层子代本科毕业生更容易获得优势职业地位,在性别制度和阶层结构的作用下,来自权力阶层的女性本科毕业生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中拥有较好的机会结构,但底层女性本科毕业生的机会结构遭受到弱势性别和弱势阶层地位的双重挤压。  相似文献   

3.
社会阶层与个体健康联系密切,然而关于社会阶层流动对个体健康的影响尚不明确。以职业阶层为研究切入点,在回顾现有理论的基础上,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实证检验职业代际流动的健康效应及其影响机制。在控制人口与社会经济特征后,有序logit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职业代际向上流动对子代身心健康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而向下流动并未显著影响子代身心健康。利用PSM控制职业代际流动的健康自选择效应后,职业代际向上流动的积极影响仍然显著。通过KHB法进行影响机制分析,发现职业代际向上流动影响子代身心健康的路径存在差异,工作性质和生活幸福感分别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维度的首要影响路径,资源分配机制则是影响子代身心健康的主导机制。社会流动是社会文明开放的重要表征,也将为健康中国建设与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助力。  相似文献   

4.
新技术对青年劳动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替代效应"上,本研究通过区分不同青年劳动群体,探究"替代效应"在其工资收入以及职业流动意愿上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更高、职业技能专业化水平更高的群体与人工智能、自动化相关的较前沿技术接触的机会更大;社会经济地位更低、职业技能专业化水平更低的群体与人工智能无关的一般技术接触的机会更大。新技术对不同青年劳动群体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但人工智能、自动化相关的较前沿技术对第一、第二产业从业者的工资收入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替代效应"有限性理论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总体上人工智能、自动化相关的较前沿新技术的引入会加剧收入不平等,而新技术引入会刺激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职业专业化水平较低的青年劳动者的职业流动意愿。  相似文献   

5.
社会流动指人们社会地位和社会位置的变化。具体地说,乃是指人们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位置变更和移动。社会流动是政治稳定的重要变量,研究政治稳定,不能不研究社会流动。本文试图从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流动来分析其政治稳定,并提出相应的...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青年的社会流动,使青年的横向社会流动和纵向社会流动呈加快之势。横向地域流动改变了青年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纵向阶层流动则改变了青年的社会地位。阶层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变动同时也改变了代际流动的频率,子代阶层地位大多明显高于亲代。就其实质而论,垂直向上的社会流动既彰显着青年阶层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同时又代表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进步方向。  相似文献   

7.
研究阶层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要搞清楚阶层的含义。阶层是根据人们不同的社会特征,进行多角度划分而形成的社会地位序列。比如根据人们的财富多少、权力大小、文化水平高低、职业的社会评价等等,可以进行收入分层、权力分层、教育分层和职业分层等。所以,阶层是由那些社会身份、社会地位、职业特征相同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集团,它反映了人们在社会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劳动关系以及其他方面关系的同一性,也反映了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现代社会,职业是决定人们的阶层属性的最主要因素。人们所从事的职业,决定了他们的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的调查数据,探讨了社会阶层、阶层流动和社会资本对当代青年社会治理效能感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社会阶层和社会资本对当代青年社会治理效能感具有显著正向作用;阶层流动对社会治理效能感的影响并不显著。从交互效应来看,社会阶层没有产生调节效应;阶层的向上流动可以有效调节社会资本对当代青年社会治理效能感的影响。同时,从“先附—后致”视角对青年社会治理效能感的现实分析认为,在青年个体发展过程中,个体后致性因素不断强化,青年群体社会资本水平不断提升,其社会治理效能感得到提高,而效能感的提高反过来促进青年群体参与社会治理行为,两者之间产生互为促进、互为影响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9.
分化、断裂与整合:我国“二代”现象的生成与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际更替与二代现象的形成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体现。当前二代阶层内部分化剧烈,一定程度上出现阶层固化与断裂、阶层抱团以及阶层对立等争议和现象,从而对政治稳定产生了不利影响。确立代际正义,整合二代阶层间的利益诉求,拓宽阶层流动的渠道,是化解这一现象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与女性职业地位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志坚 《青年探索》2003,65(3):38-40
在中国近二十多年的社会巨变中,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社会经济高速增长对个人的职业地位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个人的职业获得与流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流动空间的加大,并未给女性带来与男性同等程度的职业流动机会,与男性相比,女性的职业流动面临更大的压力和障碍,因此女性的职业地位变迁更能反映出一个社会的开放程度。在此,女性的职业地位是指不同群体女性在就业过程中与男性相比较的权利、资源、责任和作用被社会认可的程度。女性职业地位的发展变化,既反映了  相似文献   

11.
从宏观过程上看,阶层再生产容易形成阶层凝固化,地位的代际继承增强,资源在代际之间的继承性也随之加强,从而资源将集中在"二代"手中;从微观机制上看,教育资源作为影响代际流动的关键因素,也受到了父代地位的影响,"二代"在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上都会优于非"二代",从而进一步加剧了阶层结构与资源的固化。  相似文献   

12.
赵莉 《中国青年研究》2012,(6):63-67,18
本文依据笔者对Y市进行的田野调查收集的一手资料,从社会网的视角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迁移过程进行研究。发现:首先,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的"钟摆式"的流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迁移已呈现新的特点;其次,安徽搓澡工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过程实现了初次职业流动。这种职业流动实质上是一种空间层面的水平流动,以亲戚、老乡为纽带的强关系在初次职业流动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再次,从搓澡工到包工头的再次职业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垂直的地位迁移。与初次职业流动依靠强关系获得职业机会不同,再次职业流动需要在强关系的基础上,发展了弱关系,获取地位提升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教育机会平等与低收入阶层代际延续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森  单莉莉 《湖湘论坛》2010,23(5):109-112
中国居民家庭收入代际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传递效应,多数子女依然滞留在与父母相同的收入组群。教育是一种重要的代际流动机制,可以改变个人命运。但教育资源在不同阶层之间严重分配不公,低收入阶层的教育机会与高收入阶层差距很大,机会不平等,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下一代仍然收入不高,仍是低收入者。应当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力量等各方面的作用,促进低收入阶层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减少低收入阶层代际延续。  相似文献   

14.
韩钰 《青年探索》2016,(2):46-54
拥有较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农村青年要实现阶层向上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文化资本。与布迪厄意义上的高雅文化资本不同,本研究以家教、家风、家传等家庭传统文化资本作为分析农村青年实现阶层跨越的工具。通过对鲁西南H村和M村接受高等教育或经商等方式实现阶层跨越的人口比重和各自家庭与村庄家族所拥有文化资本的对比,重点分析父母的文化素养、习性,家庭教育期望,家庭教育投入,村庄家族风气等在农村青年向上流动中的作用。尽管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农村青年在入学和流动机会等方面与城市青年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在机会和学校教育资源稀缺的前提下,坚韧、执着的农村父母通过对孩子的鼓励、期望和对教育时间的投入,再加上村庄家族风气潜移默化的影响,仍然帮助无数农村青年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实现了阶层的跨越。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采用多分类logit模型,分析了不同阶层家庭中,相对资源理论对夫妻权力关系的解释力。研究发现:相对资源理论能有效地解释夫妻权力关系,夫妻的收入差异、教育差异和职业地位差异对夫妻权力关系格局影响显著;夫妻权力关系在中国体现出阶层差异化发展特征,中下层家庭更加注重夫妻间经济物质资源的比较,中层家庭则看重夫妻间经济、文化等资源的综合比较,在中上层家庭中,相对资源理论解释力较弱,更趋向性别平等实践。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城市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不同所有制为参考标准对改革开放以来利益群体的差异、分化和流动进行研究,按职业标准和教育标准把社会成员划分为五个高低有序的层次,从而确定社会流动的向度和程度。据此,进一步比较研究解放以来(以上海为主)三代人的代际职业和教育流动,揭示代际流动的特点和模式;比较研究父辈和子辈两代人的代内职业和教育流动,揭示两代人代内流动巨大差异的原因,以及在不同年代(文革前、中、后三阶段)中教育升等对代内职业升等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网络媒体制造了很多新词,比如"官二代"、"富二代"、"贫二代"、"农二代"、"屌丝"、"高富帅"、"白富美"等等。这是网络世界对阶层和阶层流动的形象描述。这样的表述也多少反映出一种对抗和无奈的情绪。与此相呼应,众多媒体和学界精英将批评的矛头指向了中国社会的阶层固化问题。"二代"现象和阶层固化有何关系?如何判断一个社会的阶层流动状态?何种程度的阶层流动是健康的?阶层固化意味着什么?有没有确实的数据可以让我们直观判断阶层是否固化及其固化程度?  相似文献   

18.
女性领导干部在政治管理和决策领域处于结构性弱势。文章利用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进行事件史分析发现,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两性干部精英地位获得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且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随着社会转型和时代变迁,女性干部精英地位获得对家庭背景依赖程度日益加深,反映了女性精英阶层再生产有扩大和固化的趋势;另一方面,领导特质、性别平等观念和成就期望等个人心理因素对精英地位获得的作用日益显著,表明政治领域中女性的主体意识正在解放,将有助于女性干部的进一步向上流动。  相似文献   

19.
速读·微言     
《创造》2014,(4):11-11
@人民日报:提升职业教育的层次和地位,这是一个信号、一个导向,指向的是提高工人阶层的基本素质和社会地位,目标是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为广大年轻人打开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无论是对提高“中国制造”品质、提升中国产业竞争力,还是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社会公平,都功莫大焉。  相似文献   

20.
选择接受医学教育的动机与向上社会流动的期待有着密切关系。针对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硕士生群体的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对象五成以上来自农村或社会经济地位为中低阶层的城市家庭。学生及其家长对医生职业的“实用性”和“稳定性”认知,根源在于阶层文化、内生的家庭文化资本以及“稳中求升”的家族主义理念。这是一种基于生活实践又富有想象性的认知。学医的选择既是一种生存策略,也是向上社会流动策略,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诠释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