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羊传染性脓疱病的诊治羊传染性脓疱病俗称羊口疮,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病毒对外界环境具有极强的抵抗力和传染性,严重危害羊群的健康。症状临床上根据发生部位分为三型。(1)唇型:是最常见的病型,病羊首先在口唇发生小结节,继而形成水泡、脓疱,破溃后形成...  相似文献   

2.
羊传染性脓疱皮炎(Contagious Pustular dermatitis,“orf”),俗称“羊口疮”,是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危害羔羊口腔,以口腔粘膜出现红肿、水泡、溃烂为其特征。该病的传染性很强,发病率高达100%,致死率一般约为1%,如果继发肺炎和肠炎可引起大批羊死亡。我省羊传染性脓疱皮炎长期普遍流行,而以肃南、天祝、永昌等县尤其严重,随着家畜烈性传染病的消灭或控制,目前本病成了危害养羊业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疾病。就全国而言,本病流行的范围也很广,如青海、宁夏、新疆、内蒙、西藏等省(区)均有流行,造  相似文献   

3.
羊传染性脓疱皮炎(Contagious pustular dermertitis或Contagious Ecthyma,CE),俗称羊口疮(Orf),是一种人畜共患性疾病,主要危害羔羊,表现为急性接触性传染。患羊以口腔粘膜出现红斑、丘疹、水泡、脓疱继之真皮结缔组织高度增生形成疣状痂块为特征,本病存在于世界各养羊地区,发病率几乎达100%。早在1787年,Steeb就曾描述过此病。1920年,Zeller用病羊痂皮复制病例成功。1923年Aynaud首先证实此病原为病毒之后,各国学者对其病原学、实验病理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五十年代以来,我国兽医工作者亦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缺乏安全有效的疫苗,CE在我国仍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随着家畜烈性传染病的消灭或控制,本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羊传染性脓疱皮炎俗称羊口疮,是由羊传染性脓疱性皮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病羊以口腔粘膜出现红斑、丘疹、水疱、脓疱,继之真皮结缔组织高度增生,形成疣状痂块为特征。该病毒可感染人,因此在公共卫生上有一定的重要性;随着家畜烈性传染病的消灭和控制,该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 发病情况1999年6月,庆阳县玄马乡某农户放牧的9只奶山羊(其中1公4母和所带的4只哺乳羔羊)在口角、上下唇、乳房、蹄部皮肤等处形成黄褐色硬痂,公羊病情表现严重,走路跛行。成年羊采食困难,母羊拒绝羔羊吮乳,病程约10d。2 临床症状9只发病的奶山羊…  相似文献   

5.
羊传染性脓疱口膜炎,俗名羊“口疮”,主要危害幼龄羔羊。病变以口腔粘膜形成脓疱、烂斑为特征。病羔吮乳采食困难,严重地影响到生长发育。鉴于本病在我国一些养羊区较普遍流行,现将我们初步的调查研究情况,作一概述介绍。我们对本病规律的认识还很不够,尚没有研究出理想的防制措施。在我们的工作中也存在不少缺点和问题,期望得到批评和指正。 一、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6.
传染性脓疱口膜炎是绵羊和山羊的一种病毒病。其特征主要在口腔和唇部形成丘疹、水疱、脓疱和痂皮。这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历史资料 羊传染性脓疱口膜炎远在18世纪首次记载于英国(氏,1787)。直到1921  相似文献   

7.
羊接触传染性脓疮是羊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羊的口唇 齿龈、舌、鼻、乳房等部位,以形成丘疹、水泡、脓疱、痂皮为特征,尤其对羔羊危害更大,往往因为口腔内生疮不能采食而饿死。该病是由羊接触传染性脓疮病毒(Orf Virus)引起的。此病毒也称为  相似文献   

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幼龄雏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全身性、急性传染病。本病自1962年由美国Casgrove首次报道以来,相继流行于美洲、欧洲、亚洲等地,目前已呈世界性分布,成为严重威胁养鸡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9.
传染性腔上囊病 (Infectiousbursaldisease ,IBD)是由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 (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主要危害雏鸡和青年育成鸡。该病自 196 2年在美国发现后 ,相继在英国、日本、中国、印度等 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和流行 ,尤其在养禽业发达的国家更为严重。在我国 ,IBD自 1979年发现以来 ,在许多地区发生和流行。在甘肃省 ,2 0世纪 90年代初IBD呈暴发流行 ,给养鸡业造成了很大损失 ;自 1996年以来 ,该病的暴发流行虽得以控制 ,但散发和混合感染及非典型性流行时有发生。现阶段 ,混合感染或综合征已成为甘肃省鸡病发…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对尼玛县某羊场白绒山羊疑似患传染性脓疱进行了RT-PCR检测,并对6例病山羊进行病理剖检和病理组织学观察,以探讨其病理变化特点。PCR检测结果表明,6份样品中均扩增出579 bp的目的基因片段;对其测序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与羊传染性脓疱病毒(CEV)基因序列同源性较高。病理剖检显示,6例病山羊程度不等口唇部、面部肿胀,口腔、舌头黏膜面有大小不等丘疹、溃疡和脓疱;瘤胃与网胃黏膜也有丘疹或结节状突起,甚至密布瘤胃黏膜表面;心脏上有大小不等坏死病灶。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病变口腔黏膜与瘤胃黏膜上皮细胞大量增生,增生的黏膜上皮又程度不等水泡变性、气球样变,变性上皮细胞内可见嗜酸性胞浆包涵体;黏膜固有层充血、水肿,有大量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甚至形成大小不等的微脓肿;心脏均呈程度不等的变质性心肌炎或化脓性心肌炎;肺脏呈程度不等的间质性肺炎;肝、脾有程度不等的淤血、变性;全身淋巴结呈急性浆液性淋巴结炎;研究证明,除口腔、舌头外,瘤胃黏膜的病变和心脏的变质性炎症也是羊传染性脓疱病具有代表性的变化之一。以上结果证实,6只白绒山羊所患的疫病是羊传染性脓疱(羊口疮)。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绵羊隐孢子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获得河南省绵羊隐孢子虫的流行病学资料,应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对河南省4个地区的5个羊场共1701份绵羊粪样进行了检测,并对绵羊隐孢子虫感染的风险因素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查出隐孢子虫阳性样品80份,总阳性率为4.70%,3周龄羔羊和产后3周母羊的感染率最高,分别为41.18%和6.29%.根据隐孢子虫卵囊的形态学数值分析结果,将发现于绵羊的隐孢子虫卵囊初步鉴定为微小隐孢子虫和安氏隐孢子虫.同时发现绵羊隐孢子虫感染存在年龄差异,但未见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   

12.
新疆伊犁昭苏垦区的绵羊发生一种以体温升高并伴有神经症状和部分母羊流产为特征的疾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诊检查及微生物学检验 ,诊断为李氏杆菌病。1 发病情况该垦区现有新疆细毛羊 30余万只 ,近年来随着牧民定居和畜牧业投入的加大 ,羊群冬季逐渐以舍饲和饲喂青贮、微贮饲料为主。 1999年 3月该垦区某团有 1群羊发病 ,初期病羊精神沉郁 ,步态不稳 ,2— 3d后出现神经症状 ,孕羊流产。从 3月 15—31日该群羊共发病 36只 ,死亡 2 5只 ,发病率 15 .7% ,致死率达78.0 %。 2 0 0 0年 3— 4月 ,该团又有 2群羊出现上述病症 ,前后共发病 2 5…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一种简化的绵羊核移植操作程序,比较了不同浓度离子霉素、两种不同激活方法对保留和去除透明带的绵羊卵母细胞孤雌发育的影响。结果,2.5μmol/L离子霉素+2mmol/L 6-DMAP激活去除透明带卵母细胞时,卵裂率为78.9%,囊胚发育率为13.7%;采用5μmol/L离子霉素+2mmol/L 6-DMAP方法激活保留透明带的卵母细胞时,卵裂率为88.5%,囊胚发育率为14.7%。在WOWs培养中,对去除和保留透明带的卵母细胞,用5μmol/L离子霉素+2mmol/L 6-DMAP激活时,卵裂率分别为70.4%和69.2%,用70mL/L无水乙醇+2mmol/L 6-DMAP激活时,卵裂率分别为33.3%和23.0%,离子霉素处理组的卵裂率显著高于无水乙醇处理组。结果表明,透明带的去除与否对卵裂率没有产生影响,但各处理组的卵裂卵均未发育为囊胚。  相似文献   

14.
20 0 3年 2~ 3月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 6个养羊户的羊群相继发生以高热、败血和胆囊肿大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观察和实验室诊断 ,确诊为羊链球菌病。1 发病概况发病的 6个养羊户共养羊 1348只 ,其中藏系土种绵羊 986只 ,河西绒山羊 36 2只 ,放牧于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相邻的东大山天然草场。 2 0 0 3年 2月 15日 ,1农户的 2只绵羊突然发病死亡 ,临床表现为精神不振 ,食欲废绝 ,畜体逐渐消瘦 ,呼吸困难 ,病程很短 ,呈急性经过 ,从发病到死亡只有几小时。疫情很快扩散到其他 5户羊群 ,至 2月 18日 ,陆续发…  相似文献   

15.
从疑似棘球蚴病病羊的肝以及肺分离包囊,抽取囊液,离心取沉淀,分离基因组DNA,用PCR方法扩增NADH脱氢酶亚基1(ND1)基因并测序,对棘球蚴感染羊进行了病原学鉴定,并对患病羊的肝和肺病灶进行了病理学分析,以确定病原体的性质及所致的组织病理学变化。BLAST分析结果显示,所获ND1序列与细粒棘球绦虫(G1基因型)ND1序列的相似性达99.9%,判定该病例由G1型细粒棘球蚴引起。取包囊及其周围肝、肺组织进行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结果显示,细粒棘球蚴包囊的形成对肝和肺造成的损伤是多方面的,除有压迫性组织萎缩,结缔组织及胆管大量增生造成的肝硬变外,尚见肝急性变性、过敏性炎症反应等。肺除压迫性萎陷外,还有间质增生炎症、囊液外渗引起的过敏反应等。本研究表明,采用PCR方法可以准确确定该病的病原性质,结合病理学观察分析,可揭示羊细粒棘球蚴病引起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器官损伤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绵羊PRNP等位基因PCR-SSCP分析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行绵羊PRNP等位基因密码子136、154、171的多态性研究,建立适合于绵羊PRNP等位基因开放阅读框(ORF)内高变区PCR-SSCP分析方法,对凝胶浓度、交联度、甘油浓度、电泳电压、电泳时间、PCR产物与变性缓冲液比例、电泳缓冲液浓度、上样量等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试验.在优化中引入了正交试验法,以使优化过程简化,结果可靠.结果表明,交联度49:1、甘油浓度0%、凝胶浓度12%、电泳电压200 V、PCR产物上样量≥2.0μL且<4.0μL、PCR产物与变性缓冲液比例1:4、0.5×TBE缓冲液及4℃电泳45 h为最佳试验条件,据此建立了绵羊PRNP等位基因136、154、171密码子的PCR-SSCP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绵羊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蛋白质的表达模式,以期在蛋白质水平探索绵羊卵母细胞成熟的分子机制,将采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获得的2-DE图谱经PDQuest8.0分析并找出差异蛋白斑点后,对差异蛋白斑点进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离子阱质谱分析。结果显示,GV期和MⅡ期卵母细胞2-DE图谱之间存在13个表达差异明显的蛋白斑点;4个蛋白斑点的质谱检测结果较为理想,对应3种不同的蛋白质,分别为截短的VP2、苹果酸脱氢酶、谷胱甘肽转移酶M3;其中截短的VP2、苹果酸脱氢酶在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表达量下调,谷胱甘肽转移酶M3在卵母细胞中大量表达并且表达量上调。结果表明,绵羊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细胞的mRNA合成和表达水平以及糖代谢水平可能降低,细胞的抗氧化和解毒能力可能提高。  相似文献   

18.
萱草为百合科萱草属(Hemerocallis)的植物。萱草的花蕾称黄花菜或金针,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供人食用。近年来,大同地区黄花菜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黄花菜种植区,放牧羊群于每年初春和秋季,常发生以瞳孔散大、双目永久性失明、四肢或全身瘫痪和膀胱麻痹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病例,经诊断,确诊为萱草根中毒。1 发病及分布情况1.1 发病动物 大同地区发病动物主要是放牧的绵羊,个别庭院种植萱草户所饲养的站养羊也有发病,牛偶尔发病。发病羊、牛均无年龄、性别和品种差异。1.2 发病区域 主要发生于人工栽培萱草的大同县、广灵县、南…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应用方便,防治效果好、安全而且经济效益显著的驱杀内外寄生虫的方法,笔者在青海省果洛州玛沁、达日两县进行了不同时间使用阿维菌素防治绵羊内外寄生虫病的试验。1 材料与方法1.1 驱虫药物 阿维菌素片,每片含有效成分5mg ,由桂林集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970 70 1。1.2 试验动物 试验绵羊为果洛州玛沁县拉加乡、达日县窝赛乡牧户自然放牧的藏系绵羊。选内外寄生虫感染严重,寄生虫种和各虫种感染强度相近,饲养管理条件基本相同的绵羊群,共计92 3只。对各试验羊群中的周岁羊打耳号、称重,检查内外寄生虫感染情况。1.3 试…  相似文献   

20.
羊的梨形虫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由多种泰勒虫和巴贝斯虫引起。在我国主要有莫氏巴贝斯虫、羊巴贝斯虫未定种、吕氏泰勒虫、尤氏泰勒虫和绵羊泰勒虫,给我国畜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快速准确地鉴定羊梨形虫,作者运用PCR技术扩增了梨形虫的18 S rRNA基因,然后再分别用内切酶ClaⅠ、Sau96Ⅰ和MboⅡ酶切扩增产物,根据酶切后限制性片段多态性的不同,建立了PCR-RFLP方法,达到了鉴定莫氏巴贝斯虫、巴贝斯虫未定种、吕氏泰勒虫、尤氏泰勒虫和绵羊泰勒虫的目的,为梨形虫的分类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