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领导者的地位与公仆、主人的辩证法●傅如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分工的必然结果。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是阶级产生的经济前提,而“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①因为“分工不仅使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  相似文献   

2.
知识分子,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原始社会阶段,当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从事生产生活资料的劳动的时候,是没有知识分子的。只有到了原始公社崩溃,奴隶制社会产生之际,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社会开始有了若干剩余产品,文字也开始出现,从而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创造了前提,这才给知识分子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政治课的教学中,学生对与商品价值相联系的交换价值和价格这两个概念在理解上出现了困难。对此,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讲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弄清交换价值和价格这两个概念的产生交换价值和价格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两个范畴。交换价值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主要是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时伴随着简单商品交换的出现而产生的。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各原始部落的劳动产品偶然有了剩余,这时为了满足各方不同的需要,就出现了偶然的简单的物物交换。如1只羊可以换两袋米,即1只羊一2袋米,这时两…  相似文献   

4.
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要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在现实中,人的需要同生产方式之间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求在社会生产中实行交换劳动,而交换劳动又必然引起价值增殖。分析人的需要与生产方式的矛盾以及由此而发展起来的交换劳动,有助于深刻认识价值增殖规律。一、人的需要与生产方式的矛盾要满足人的需要,必须具备多方面的条件。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生产方式,是满足人的需要和基本条件。人的需要与生产方式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能满足人的需要,限于篇幅,下面仅简要分析三点:(1)人…  相似文献   

5.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要探索商品经济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就必须研究社会分工。研究社会分工有三条思想线索。一、劳动分工和劳动者分工。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的一切社会分工都包含两方面基本内容;一方面是劳动客体的分工,另一方面是劳动主体的分工。所谓劳动客体的分工,就是劳动本身的分化和独立化,如社会劳动划分为不同的门类,在不同的劳动门类内又可以分化出不同的部门和行业。所谓劳动主体分工,就是劳动者在各个不同的劳动门类、部门、行业、生产单位间的固定分配。劳动分工和劳动者分工是包含在同一种社会现象中的两个方面,但它们受不同规律的支配。决定劳动分工的是标志生产力水平的一个方面,即生产工具的性质;决定劳动  相似文献   

6.
何谓城镇?城镇是指具有一定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它是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劳动分工扩大的产物。城镇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1.工业革命前的缓慢发展时期:在最初的原始社会,人们为了捕捉野兽,采集果实,过着四处流浪的游牧生活,不可能有固定的居住地。后来,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产品出现剩余,为脱离原始农业的城镇人口的出现提供了经济上的可能。这时社会大分工的出现,产生了手工业、商业等部门,使非农业活动日益频繁,城镇的产生就  相似文献   

7.
阶级不是个政治概念而是个经济概念。首先,从阶级的产生来看,阶级从产生到消灭,都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马克思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是没有阶级的。阶级是怎样产生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产生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就出现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阶级分裂。具体地说,第一,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第二,私有制的产生,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私有制确立后,阶级的产生就由可能变成了现实。可见,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阶级的产生是由经济…  相似文献   

8.
一、私有制、阶级、国家三者之间的关予私有制的产生,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D个体劳动取代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这就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个人所有,】是逐渐产生了私有制;阶级的产生,是由于g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氏族成员发生5化,从而出现的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对位的各种集团;国家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段上,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而出现的,6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从三者的产生过8可见:私有制是阶级产生的基础,私有制、③级是国家产生的基础,三者的产生最终都是B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后者的产生巩…  相似文献   

9.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分工理论阐述最为集中和完整的一篇著作。马克思从分工的起源入手,论述了“真正的分工”产生于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分离,剖析了分工与所有制和生产力发展的关系,阐释了由于分工所导致的私有制、国家和“异化”的产生。马克思分工理论对于建设美好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过程的一般性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侧重于劳动的技术形式。他从劳动的独立性和社会依赖性的辩证关系的角度阐释了劳动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侧重于劳动的社会组织形式。马克思从技术推动了分工和交换发展、分工和交换的发展又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思路,分析了劳动的技术形式对劳动的社会组织形式的塑造和限制,从而描绘出一幅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体劳动过程的宏大画卷。从企业内部劳动过程来看,数字技术对企业劳动过程的介入使得劳动过程全面浸润在劳动者的生活过程当中。数字经济改变了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使企业具有调整内部科层结构和雇佣方式的内在动力;从社会总体劳动过程来看,"大数据"是物理世界中人类大规模劳动分工协作和劳动交换体系在数字孪生世界里的映射。数字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劳动者的分化,对劳动者素质和劳动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我国的社会总体劳动过程中,劳动过程特定的社会历史属性主要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  相似文献   

11.
邱程 《桂海论丛》2023,(1):24-29
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异化观主要有启蒙时代思想家的权力异化观、黑格尔的思辨性精神异化观、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观等。它们的共同缺陷是脱离了人类社会真实发展历史。基于人类真实历史进程,马克思扬弃思辨性的精神异化观和人本主义异化观,创立了劳动异化理论。马克思认为自然分工是劳动异化的一个社会历史原因,消除劳动异化要依靠生产力的发展而非仅仅在扬弃劳动的对象性和人的本质复归上兜圈子。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样,劳动异化论肯定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为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社会发展过程奠定了认知基础,也预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县城经济是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县域经济,既要以国家方针政策、国内外市场相联系,又要以自己特殊的区位、客观条件为依据,以生产力发展为标准,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改善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例题确定分配关系,调整所有制结构,促进生产力诸要素转变。一、协调各方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的劳动是社会化的劳动,特别是在现代化生产劳动中,劳动不能孤立地存在;在商品生产中,人的劳动价值体现,必须经过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县域经济置身于国家和省域经济之中,与市场经济相连接,协调好人们在…  相似文献   

13.
商品生产是个历史范畴,它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而产生的。社会分工使各个生产者只从事某种使用价值的生产,为了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就必须相互交换各自的劳动产品。如果不存在社会分工,生产者之间也就没有交换的必要。因此,社会分工是“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马克思《资本论》第①卷第389页)但是,仅仅存在社会分工,还不能出现商品生产。马克思认为:“只有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  相似文献   

14.
周霞  曾长秋 《求索》2013,(5):113-115
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的高兹。在1973年著的《劳动分工的批判》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问题进行了思考。高兹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延续了马克思对分工的社会历史意义分析方法.另一方面对资本主义劳动分工的批判也是建立在马克思对分工与异化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高兹把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一切异化现象归结于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直接递进了马克思关于分工促进私有制的产生进而导致异化劳动“因果关系”。今天,我们具备了新式分工政治制度的前提条件,仍没有走出旧式分工的“阴霾”。  相似文献   

15.
法律本身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同时又作用于社会生活。生活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必然要与法律发生密切的联系。一、法律来源于社会生活法律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社会产品仅仅勉强维持人们生存和繁殖的最低限度的需要,没有剩余。因此人们只能共同劳动、共同消费,过着与当时极为低下的生产力和贫乏的物质财富相适应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既没有私有制、没有剥削,也没有阶级,没有国家,也就谈不上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国内理论界认为,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同时并存”和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对此我有不同看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合乎规律的必然产物,有它自己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 按照恩格斯的思想,生活在“蒙昧时代低级阶段”的人类——类人猿亦即“人类的童年”,是原始社会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上的人类还没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实践,而“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就是说“真正的劳动”是“从制造工  相似文献   

17.
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日本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望月清司批判了阐释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出现的线性历史观倾向,并提出从分工视角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进行历史性建构,这一建构工作借用市民社会、异化、分工和共同体等基本范畴,把传统马克思主义基于阶级斗争所体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社会形态演变机制解释为基于分工和交换平等性关系的运动机制。望月清司的独创性在于,依托马克思不同阶段的思想运演,切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野,对特殊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进行历史性(总体性)考察。但望月清司的问题在于,将劳动异化泛化为人类学概念并将之纳入交换领域,强调分工本体论而导向生产力进化主义。对望月清司的批判让我们清晰地看到,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彰显了批判性、否定性、情境论等历史性原则。这给予我们现实思想教益:立足当下社会实践寻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关系是各民族之间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受上层建筑中政治制度制约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将会引起民族关系的变化,促进民族关系的发展.一 民族关系同民族经济关系联系最为密切,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民族经济关系对民族关系的作用在于:民族关系是生产力发展以后适应民族经济交往的需要产生的.民族之间的交往最初起源于经济交往,民族经济交往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在生产力落后,无剩余产品作交换,民族之间在经济上互不往来或往来较少的情况下,不会有民族关系的产生.只有在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社会分工达到一定的程度,民族之间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创造了封建社会主义无以伦比的发达的生产力,但是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一个多世纪以前马克思在世时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是很不发达的。当时的蒸汽机是最新科技成果,整个社会生产结构和劳动分工都很简单,到了列宁时代,出现了电动机,因此列宁有一句名言:共产主义等于苏维埃加电气化。而今天的生产力,又是列  相似文献   

20.
甲、劳动创造人类世界,劳动最高尚最光荣(一)劳动生产是最高尚、最光荣的事情,因为劳动创造了人类世界。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人类的根本特点就是会制造工具,并使用自己制造的工具来进行劳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劳动,肃清旧社会残留下来的轻视劳动的坏思想。人类的历史逐步向前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劳动群众的物质生产的发展,而首先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这意思就是说:人类因为能制造工具,改良工具,并善于使用工具,所以能使生产力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进步,就是因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