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词汇,其内涵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因素存在着冲突,但是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超越时空的合理因素,诸如“以人为本,恤刑慎罚”的思想,“明德修身,注重教化”的思想,“追求和谐,调处息讼”的思想等,它们都可以作为我国目前进行法治建设的积极文化基础,是我国法治建设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的法律思想 ,以“礼法合流”、“以礼统法”为特征 ,经历了“礼法对峙”———“礼法合流”———“以礼统法”之漫长的文化流变。本文试图从展示中国法律思想特色之形成、发展、成熟的过程入手 ,揭示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及其思想传统 ,从而为现代法治及其思想体系的建立提供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司法制度传承和发展了我国优秀的思想政治文化传统。本文从传统“人治”到现代“法治”的转型为切入点,着重论述了当代以人为本承继传统民本主义思想,当代中国司法制度日益关注民生和保障人权;传统“无讼是求、调处争息”思想对当代中国司法制度重视以和谐方式化解矛盾纠纷,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对接联动,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于洪霜 《法制与经济》2009,(18):135-136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如果我们否定了全部的传统文化,就等于一座大厦没有了根基。我们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中,决不能轻易的抛弃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应该把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仁”、“信”等思想文化,放在一个战略的高度,同时更需要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其中的优秀成份。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大主题就是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这无疑反映了“五四”时期一代知识夯子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艰难思想行程,闪示了近代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礼会演变的意识形态折光。本文的主旨就在于深入研究李大钊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思维,分析李大钊关手中国文化创造性转换的基本价值判断,进而凸现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渗透过程的历史复杂性,从而展示中国文化转型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韩瑞 《法制与社会》2012,(7):208-209
随着当今中国社会的日益发展,对外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各种西方思潮也在中国社会传播开来,国人面临着政治信仰、价值理念等方面的巨大考验,“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崇洋媚外的思想在国人之间逐渐泛滥.为了解决这一现实问题,一方面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宣传,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充分的借鉴中国传统文 化中的优秀成分.本文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人物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当今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论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思想是世界文化及中华文化的一座含金量极高的宝库,凭“仁”德为其内涵的精粹,以“礼”、“法”的外延构筑了整个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现代法制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法律实践活动的状态及其所取得的成果,就是法律文化,它以法律思想为核心,包容法律规范、法律设施、法律艺术诸方面。在我国,法律文化自产生直至清末,虽经数度改革与演进,但仍承前启后,不绝如缕,延数千年而未断绝,我们就把这种一脉相传、独成体系的法律文化,称之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起源于夏朝和商朝。在这个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时代,统治者利用人们普遍信奉的迷信,宣传“王权神授”和“代天行罚”的神治思想,把自己的统治说成是天的意志,把对奴隶和平民施行刑罚说成是秉承神的指令。由于受“神治”思想的支配,其  相似文献   

9.
当今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在研究完善当代中国法治理论的同时,不禁会想到借鉴传统的中国法治文化.而对于古代中国是否存在法治思想这一问题,学界众说纷纭.作为古代法治思想的代表,法家的“法治”思想毫无疑问的成为此次研究的重点.本文将系统地概括出法治及法家的“法治”思想的涵义,阐述对法家“法治”思想的评价,及其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生态环境法典的价值取舍、法典内容及编纂技术,关涉一个国家的法治发展,也是一个国家生态文化的集中体现。“天人合一”、与自然平等和谐相处,是中华传统生态文化的主旋律,也是贯穿中国社会发展的一条思维主线,其以哲学、美学、法律等不同形态融入人民生活,塑造着整个社会思想意识。不过,产生于农业文明时代的“天人合一”观,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必须以时代条件鉴别中华传统生态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价值理念与可持续发展本源相通,中华法系法典编纂传统与现代环境法典编纂和而不同。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要走海纳百川的文化开放之路,实现“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的有机结合,为世界贡献一部伟大的模范法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