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诸多的个性特点[1],他们对英语的不适应使得他们成为英语学习中的"弱势群体"。因此,研究和探索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2.
自然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在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当"自然资源"作为一个泛化的概念使用时,总是会忽略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作为特殊的经济形式而存在这一现实问题。在运用经济的理论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的"自然资源"问题时就不能是各个理论的简单组合,对自然资源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厘清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各种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实现快速、稳定发展的本质。在少数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凝聚力的有效措施。从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入手,具体分析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内容,以及当前构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期进一步推动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沈海梅  黄府茗 《前沿》2023,(6):23-36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全党工作的重心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四个现代化”在民族学研究领域得到了回响,通过举办学术会、立项研究课题、发表学术论文,以近万篇学术论文成果聚焦少数民族与现代化这一宏大议题。本文梳理了中国民族学老一辈学者费孝通、林耀华对少数民族与现代化的论述,梳理了中国民族学界有关少数民族与现代化的阐述,对边疆特殊民族地区、特殊民族的少数民族与现代化的讨论,以及对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建议与展望。总结中国民族学在70多年的研究历程中有关少数民族与现代化的阐述,能更好认识现代化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如何缩小中国与世界的差距,缩小中国少数民族与汉族、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以及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经验对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特质——兼论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特质——兼论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杨寿川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在近20年来有了巨大的发展,取得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成就。同时也存在不少急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在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时,如何认识这些成就和问题呢?首先,我们应该看到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韦晓英 《传承》2011,(19):28-30
十七大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在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要处理好民族关系。"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回首壮族人民革命领袖韦拔群早期对我党民族工作的探索和实践,不仅在当时对促进民族团结最终使革命取得伟大胜利起到指导作用,也为当前在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经验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警务英语作为一门特殊用途英语课程,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处理国际化警务工作的能力,尤为强调实用性。在警务英语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传统外语教学"学用分离"的现象。基于此,可在警务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产出导向法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流程,搭建输入性学习和产出性运用的桥梁,帮助学生学以致用,为未来的涉外警务工作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8.
"中国"一词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场合是不一样的。在古代基本上是地域和文化的概念。"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中国,仅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其他地区不算中国。以后,中国的概念逐步扩大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并且包括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例如匈奴等民族建立的十六国、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到唐朝时已经被认为是中国的—部分了。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缩小东、中、西部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变成了社会主义本质在教育系统的延伸和体现。在举国上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由于政府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和优惠政策得不到有效贯彻和落实,目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本文力图在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以及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探索过程中,提出一些能促进西部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对政府的责任思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少数民族地区"三农"问题形成和发展的特殊性为基础,提出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开发、"富民为本"、农牧区管理制度创新等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和对策.并指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民族现代化的进程,而且还关系到社会、经济及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格里芬借用的概念—“祛魅”和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引入的“异化”概念都蕴含了一个相近的思想:批判主客体的分离。但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肩负的使命和建构理论的目的不同,这两个概念又反映出二者思想上的巨大分歧。对此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当代西方哲学,正确评价以格里芬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论德育的社会激励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凤玉 《桂海论丛》2006,22(5):59-61
构建完善的德育社会激励机制是有效开展和正确实施德育的必然要求。受社会激励机制内容不完善、激励目标片面、社会舆论正面教育与反面批判结合力度不够和我国现实情况的制约,目前的德育实践中出现了“形神分离”、投入产出非均衡发展等现实困境。因此,迫切需要对德育的社会激励机制进行内容完善、模式创新和环境优化。  相似文献   

13.
台湾已经形成"台湾人认同",它是否与"中国人认同"互相排斥,是否可能成为"双重认同"的基础,两岸是否可能走向"双重认同"或"两岸认同"?对于这些问题,两岸学界与普通民众存在不同的看法。本文详细分析种种不同的看法,从中探讨"双重认同"的可能性。此外,针对现有实现双重认同途径所依据的理论,即群际接触与建构主义理论进行讨论,提出突破双重认同的关键所在,希望两岸学界共同探寻中国式的理论,破解两岸关系的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4.
公共政策产出存在多种机制:政府主导的"内生型"、公众有限参与的政府"回应型"、多中心治理下的"网络型"等。在各民主制国家多种政策产出机制是并存的,只是由于民主政治发展程度不同,三者所占比重不等而已。在治理理论成为一种政治思潮的今天,多中心的"网络型"政策产出机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和关注。这既给传统的政策产出机制带来一系列的影响,也使得该机制的不足得以暴露,如何进一步优化这一政策产出机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突厥石人广布亚欧大陆的草原地带,一度引起学界的极大兴趣和关注。本文立足于前人考古研究,进一步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探讨一些新问题。首先考察突厥石人的外在形象,可知其突出呈现着突厥的民族特征;其次探讨突厥石人的民俗学内涵,可知其与中原陵墓所附设的石翁仲截然不同,也并非“杀人石”或疑兵之物,而是代表死者接受祭祀供奉的替身;再次考查其发展,突厥石人很可能源于刻木为像的习俗,并经石椿等形式演化到石雕像,形成自己一部完整的立像习俗发展史。  相似文献   

16.
有关法学方法论与法律方法论之间联系的学说均不尽如人意,但其中一些观点亦揭示了两者生长的共同基础。法学方法论和法律方法论生长的基础是大致相同的。因而,法学方法与法律方法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两者共享同一个基础,即法律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相统一的"法律唯物辩证观";二是两者往往在同一时空中为人们交互使用,且相互转化。从法律传统上看,两者之间存在实质上的一致性。以关系原理视之,两者联系的纽结在于它们都是一个解决理论/规范与实践/事实之间不一致的问题并提出理论/规范假说的过程。无论是在法律方法还是在法学方法,"先归纳后演绎、先经验后理论"是其基本运行路向。  相似文献   

17.
加强学习是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党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思想,并从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及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而且在实践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相似文献   

18.
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是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的主要核心内容,这一假说认为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是学习外语的重要条件。依据克拉申的这一理论,教师要根据高职高专英语学习者的特点,注重英语听力材料选择的科学性,改革不合适的英语听力课堂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相似文献   

19.
侦查程序的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侦查程序的性质进行研究 ,其源起的语境应当成为分析的切入点 ,并通过对其荷载历史样态存在的应然性进行解读 ,客观地探讨侦查程序所存“习惯” (行政程序性质 )的“合理性” ,窥探出侦查程序背后深藏着决定其构建体系的固有的规定性 ,追源出理论依据 ,转换侦查程序现存范式 ,超越现有“文本”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蔡秀梅  刘强 《青年论坛》2009,(1):141-145
培养大学生的规则意识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前大学生规则意识现状不容乐观,知行分离,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为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提升大学生规则意识方面的作用,需要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内容、拓展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