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6 毫秒
1.
根据田野调查所获取的材料,对中越边城都龙镇跨境民族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和归纳,得出三点结论:母语与兼用语和谐发展将成为都龙镇跨境民族语言生活的基本走向;我国民族语文政策应该考虑跨境语言的特殊性;中越跨境民族语言和谐将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提供语言服务。  相似文献   

2.
根据语言接触引发语法演变的理论,分"语法借用"和"语法复制"两种类别考察黔东南方言与侗语、苗语的语法接触现象,认为:第一,黔东南方言不同于其他西南官话的地域特征与语言接触有关;第二,侗语、苗语中的语法借用和语法复制现象多于汉语,表明汉语为强势语言,吸引侗语、苗语向其靠拢。  相似文献   

3.
罗军 《贵州民族研究》2018,(12):179-185
苗语的构词一般分为分析型和扩散型两类,但不论是分析型或者扩散型,由于受到语义特征的影响,其搭配关系的使用也必须依赖于它所处的语境。"蒙撒"支系苗语中的形容词"小"和"大",乃属于分析型的特征,在具体语言环境里,有的能接受副词的修饰,有的不能接受副词的修饰。作者通过研究认为,能接受副词修饰的属于苗语固有的形容词,不能接受副词修饰的,是由名词虚化后近代进入形容词词类的,它不具备形容词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4.
缅甸华人母语认同代际差异表现在语言选择、语言水平、语言学习时段及途径、语言规划、对下一代的语言期望等五方面,并各具特点。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不同年龄段华裔的生存背景不同,导致母语学习需求和动机不同;家庭和学校教育在各时代发挥的母语传承作用不同,进而形成的母语认同模式不同;不同时期国家语言政策的指挥效用也不同。研究华人母语认同状况,应探求母语认同模式,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作用;客观看待语言认同带来的民族认同新变化,利用地缘优势,为缅甸国内稳定的华文教育政策营造良好周边环境。多元文化背景下,海外华人母语与居住国通用语是可以共存并和谐发展的。  相似文献   

5.
谈苗语“仡”的构词功能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种人们共同体的语言,均具有其自身构词功能的特点,通过语言自身的构词机制,构造成各种各样的词类,以满足语言自身系统的完善与其社会交际功能的发挥。苗语,作为一个单一民族的语种,亦有自身构词的特点。研究苗语构词功能的特点,对研究苗族的历史与语言、文化,均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苗语构词功能的特点之一,表现在许多苗语冠词在构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田铁 《贵州民族研究》2007,27(3):189-193
目前有关苗语量词的研究主要是对苗语部分方言区的名量词的描写和分析,对苗语动量词的研究则很薄弱,对苗语各方言区的量词也缺少整体上的对比描写和分析。本文认为可以把苗语黔东方言、湘西方言、川黔滇方言三大方言区作为一个整体,全面考察苗语量词,并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出发,对苗、汉量词之间的关系作谱系内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7.
共生日语是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日语非母语者在日本社会与日语母语者和谐共生的一种交流手段。它有利于日语母语者对日语非母语者的理解和包容。但它没有具体的形式和规则,与其说它是一种语言,不如说是一种沟通方式。对于日语非母语者来说,共生日语和日语没有质的区别。共生日语对"重视内容"的交流有积极作用。但是在共生日语教育中,日语非母语者和日语母语者没有拥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同化不可避免。因此过多地强调和夸大共生日语的作用,不仅会给日语非母语者的日语学习带来负面影响,更可能导致日语远离日语非母语者,成为非日语母语者莫属的日语。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通常口头交谈,谓之口语。许多话要写成信件、文章或专著,谓之书面语。哑巴打手势,叫手语。在这里,仅谈一谈苗语与世界语。 众所周知,苗语是苗族人民自古以来的母语。由于历史的原因,苗族不仅分布在国内的贵州、湖南、四川、广西、云南、海南、湖北、北京等省市区,而且分布在国外的美、英、法、德、老挝、缅甸、越南、泰、意、阿根廷、智利、加拿大、澳大利亚、圭亚那等十多个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族群组成的客观条件之有形特色之一,具有与他者最容易区分的特征。语言背后隐藏着各族群不同的文化习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任何语言政策的拟定与执行深刻反映着政治角力与权力较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以及语言权概念的提出,各英语国家的语言政策也作出相应调整,从英语独尊到尊重少数族群的语言和文化,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我们选择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既有原住民,又主要是移民的英语国家,从语言权的角度,对其语言政策及其变化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使用母语作为一种基本人权,通过法制和草根运动将母语和文化作为一种资源加以保护,有效维护语言的生态平衡和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这些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语言作为社会交际工具、文化载体及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不同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问卷法、访谈法对贵州苗族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进行调查,发现整体上苗族对苗语持正向积极的态度,但也有部分青少年出现不会苗语的情况,若不加以重视,将会造成代际传承断裂。基于此提出了创建和谐双语环境、发展民族语言产业、保护传承民族语言,实现民族语言的社会、经济、文化价值,助力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1.
张彦文  刁洁 《青年论坛》2009,(5):128-129
当前英语作为使用最广泛的国际通用语已“渗透”到我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在愈演愈烈的英语热中,如何保持清醒头脑,在学习英语和借鉴西方文化精华的同时,维护本民族语言文化的独立性和纯洁性,并关注世界语言的生态平衡,是高校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陈刚 《贵州民族研究》2020,41(3):173-178
在纵向发展与横向传播中,语言与思想经常错位、断裂,产生语言疾病,引发或隐或显的文化变迁。在本为保护传统文化的跨语言记录、整理、传播中,《亚鲁王》中的"rangh""rangx"从苗族传统文化中脱离出来,被翻译为龙,它的心成为"龙心",而它所承载的心崇拜无意间被龙置换。"龙心"的神奇力量虽与奇特的"龙"有关,但主要源自亚鲁王流传区域的心崇拜。心崇拜应与蝴蝶妈妈密切相关,认为心是事物最重要的部分,神奇事物之心往往具有神奇作用。文章力图通过厘清"rangh""rangx"的原初含义、联系其生存场域、挖掘传统文化等途径,探析紫云苗族古老的心崇拜,既加深对亚鲁王的理解,也为探析文化变迁提供了语言学视角,并探寻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更好路径。  相似文献   

13.
郭霞 《青年论坛》2006,(5):22-26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含丰富的"和谐"基因.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整体和谐"性重要特征;中国哲学的根本范畴"和谐"思想集中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中庸之道"最高价值原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充盈于传统伦理道德领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宽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4.
柴磊  刘海燕 《青年论坛》2010,(1):141-145
指称是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体现的是语篇中指代成分与指称对象之间的相互解释关系。由于汉语和英语分属类型不同的语言,有着迥然不同的词汇文法体系,再加上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两种语言中的指称词语在用法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在实际教学中应导入英汉语篇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注意英汉指称词语的不同特点,尽量减少或消除母语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负面干扰。  相似文献   

15.
何中华 《长白学刊》2021,(1):142-148,F0002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必须有机地融入中国文化及其传统。因此,从中国国情的角度了解并把握中国文化的特质,对于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学理上的可能性具有重要的前提意义。土地、农民、儒学,既是中国国情的特点,又塑造着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从明清之际的"西学中源"说,到晚近的"马克思主义中源"说,虽然是特定历史语境中的某种文化心态的反映,但也从某个侧面折射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创造性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熟谙中国国情。由中国国情所塑造的中国文化背景,在自觉和无意识的双重意义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论文对中俄赫哲语濒的危状况进行对比研究,认为跨境两地的赫哲语的现状及保护状况,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其成因除了民族人口基数小、族际通婚普遍、居住环境变化外,还受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方针的制约。同时,认为两地赫哲语出现不同程度的濒危,语言保护势在必行,而加强跨境赫哲人的交往、处理好两地语言的互补和谐的关系,有助于濒危语言的保护和"一带一路"战略语言服务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李佳 《思想战线》2011,(Z2):373-374
Code-switching in the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EFL) classroom is a disputable subject in the academic area. There are two main schools of thought toward English-Chinese code-switching. One holds an opinion that the code switching as a barrier for the first language may produce interference and negative transfer, while another argues code-switching as a facilitator for the first language may provide the most effective meanings of learning. The focus of the argument is to use or not use the mother tongue. In this paper, an attempt has been made to investigate whether it is necessary to use code-switching in the college English cla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glish learners. By doing so, a questionnaire has been made to reveal the expectations of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English proficiency toward code-switching. And then the paper has provided suggestions on the way of using appropriate code-switching strategies in class to facilitate EFL learning.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是孕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母体.深入分析当代民族精神,其每一部分内容都可以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中找到它的思想根源.我们要在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  相似文献   

19.
莫卧尔时期,乌尔都语逐渐取代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的官方地位。英国殖民地时期,英国推行英语教育和西方教育政策,英语逐渐成为权力语言。英国出于分而治之钳制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需要,曾经默许资助和扶持穆斯林传统教育,使乌尔都语在殖民地后期得到发展。印巴分治后,乌尔都语在穆斯林统治的巴基斯坦成为官方语言,而在印度教派统治的印度却只能是地区语言。正如塞缪尔.亨廷顿所说:"文化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权力的分布。文化几乎总是追随着权力。"  相似文献   

20.
正Observed on April 20, is the UN Chinese Language Day. The exact date comes in tribute to Cangjie, the legendary figure credited with havinginventedChinese characters. The theme of this year’s UN Chinese Language Day is "Highlighting Pictographs,"as pictographs are the origin of Chinese charact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