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和解放,而人的全面发展和真正解放不能离开价值观的不断进步。读了徐贵权教授发表于《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5期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范型的转换》一文,深受启发。但笔者认为,徐教授主要从伦理道德角度对价值观范型转换的概括有失偏颇。实际上,新时期价值观范型的转换是全景式的系统创新,伦理价值观只是价值观的一个部分或一个方面,不能以偏概全地以伦理价值观替换整个价值观的变化。此外,徐教授对新的价值观缺乏批判意识,全盘肯定新价值观而看不到其中蕴涵的某些负面因素,亦有片面之嫌。价值观变迁难…  相似文献   

2.
转型期我国社会公德缺失与重建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根廷 《前沿》2012,(16):109-111
社会转型期,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对现行道德体系和道德规范带来的冲击,已引发了现实道德领域中的公德淡漠,伦理失范,信仰缺失,是非模糊,善恶混淆等,这些近乎司空见惯的社会常态,干扰着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们在呼唤社会公序良俗,探究社会公德失范原因的同时,也在追寻新道德秩序重建的路径和方法,以期促进社会公德水平不断提升,推动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作为现代社会深层嬗变的一种标示,必将从根本上呈现人的身体、欲望、心灵和精神的内在构造本身的转变,这便把现代人抛掷于道德资源的日趋匮乏、道德信念危机的日趋加深、道德文化力量的日趋减弱这一现代性危机之中。通过对现代性的反思,从历史中寻找解决当今道德危机可资借鉴的资源,有助于揭示现代性社会所需要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4.
张莉 《求索》2013,(11):108-110
精神伦理符号学旨在研究"己者"与"他者"之关系,以实现两者间对话,践行人之为"符号活动动物"之人文主义。雷锋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现当代社会的精神伦理符号,他是革命年代新型人格的代表,雷锋精神曾深深影响了一代中国革命人。当下后革命的和平年代,"雷锋"已成"好人"的能指,"雷锋精神"已成"为人民服务"的伦理符号。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转,需要法治,也需要道德,而"雷锋"就是当下中国经济得以运行的社会道德。作为传承雷锋精神的重要场域,高校应不断挖掘"雷锋精神"的伦理符号,推进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青年志愿者行动以其深厚的群众基础、有效的组织管理、丰富的活动形式而成为高校学雷锋活动的重要载体。在新形势下,坚持以雷锋精神引领青年志愿服务行动,推进高校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这是青年志愿服务维度下"雷锋精神"伦理符号社会动员的时代指针。  相似文献   

5.
杨玉成  孙峰 《桂海论丛》2005,21(4):28-30
经济制度伦理对于促进社会生活的健康运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要充分发挥经济制度伦理的功能作用,必须注重经济伦理的制度建设。要从制度出发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消除制度障碍,促进公平竞争环境;调整社会结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利益结构,建立具有均衡性的利益制度与机制,以建设一个公正、和谐、充满活力的社会。  相似文献   

6.
社会秩序是人类活动展开的环境性平台,也是社会伦理发展的聚焦点。当代,围绕世界秩序的重建,社会发展出现伦理化趋向。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和理论的伟大创新,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凸显了依次递进的三大伦理意识。中国社会发展的伦理化特点,主要体现在现实性、辨证性、立体性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江西靖安警方在依法办案的同时,向胡曼伸出了温暖的援助之手,陪他千里寻医,帮他讨工伤补偿,为他点亮一盏驱散心灵阴霾的明灯,由一个仇视、报复社会的人,转变为自食其力、对社会有益的人。  相似文献   

8.
心灵治理是通过非物质手段和非强制手段影响人的思维过程的公共管理路径,它通过培养人的社会性需求和影响人对需求的价值认知而使其自愿降低或抑制个人的特定需求,以此来解决公共问题。心灵治理路径具有物质治理路径所不具备的比较优势,有助于降低公共管理对物质资源的依赖和消耗。心灵治理的基本典范主要有四种,即意识形态范式、伦理范式、宗教范式和科学理性范式。当今以西方经验为背景的公共管理学一直漠视甚至无视心灵治理,我国的公共管理学应重续注重心灵治理的传统,开拓公共管理学的新边疆。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社会,功利主义盛行,道德失范与信仰危机并存,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日趋紧张。面对现代性道德困境和伦理问题,存在着多种路径或选择,汲取传统美德伦理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路径或选择。中西传统美德伦理是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厘定中西传统美德伦理的现代意义和价值系统,使之重开新生面,是我们解决现代伦理学各种理论争论,甚至解决现代性社会道德实践问题的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0.
试论公务员的认知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金华 《理论月刊》2003,(12):58-60
公务员作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群体,他有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政治认知要求公务员从治理和政治责任的角度维护政治社会的正常运转;职业认知强调公务员对公众负责和其本身所具有的临界状态以及社会要求转化为公务员的职业伦理;社会文化认知在于公务员以平等的精神体现于社会公众之中,以公正处理社会中的人和事物以及公务员的自身和社会的双重身份如何对待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1.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非制度化要素,以网络、信任和规范的形式。增进了社会信任、团结与合作。事实表明,社会资本不仅能够对法治秩序提供有效的伦理价值支撑,为公共行政领域提供必要的社会整合,也促进了政府的民主和效率。然而,当下我国的社会资本出现了异型发展走向。进而形成了对公共行政伦理秩序的冲击。因此,必须对社会信用关系、网络和规范体系进行现代性重建.以充分发挥其对公共行政伦理秩序的建构和支撑作用.推进我国公共行政领域的民主和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12.
优良的法律体系乃是实现和谐的法治社会的制度化基础,其建构之前提有赖于在对既有相关理论问题的深入探究与分析基础上形成一种能回应诸种批判性观点的理论。本文从法的正当性前提出发,在经验历史与逻辑实证相统一的分析视角下认为,任何法律体系都内蕴着一个由主导性价值所型构的实质性伦理结构,主导性价值不同,法律体系的伦理结构也不同,而不同的伦理结构具有不尽相同的功能与作用,从而导致法律体系在形式与逻辑架构上具有各不相同的特征,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一种完善的、理想的法律体系必然是一种开放的而非封闭的由法的正义秩序理想、法律原则所生发出来的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3.
家庭在中国传统伦理中的始点地位及其生态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史的发展历程决定了家庭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并使家庭成为中国传统伦理的始点.就家庭本身而言,"仁者,人也"的界定决定了个人始终为"家"中之人,"五伦"的设计又始终以"父子"伦为核心,由此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以血缘纵轴为核心的差序伦理格局.同时,中国传统社会特殊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则为家庭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居于始点地位提供了外在的合理性根据.  相似文献   

14.
韩作珍 《理论月刊》2012,(10):146-149
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礼治社会,重人伦、讲人情,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与人际交往模式,从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中,维持社会秩序的不是法律,而是伦理道德及风俗习惯。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以血缘为基础,依靠传统经验,选择生活方案,满足各自的欲望,并依靠长老统治,服膺传统规则,遵守礼治秩序,从而形成独特的乡土社会伦理特色。  相似文献   

15.
伦理道德的客观性基础归根结底是人们的"生产与交换的经济关系"。任何社会形态都必然是一个伦理-道德的社会体系,社会伦理法则作为制约人的社会实践的原则是伦理实质与伦理形式的对立统一。如果说伦理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礼法制度,那么,道德则是对社会礼法制度的主体自觉。  相似文献   

16.
孟庆涛 《前沿》2012,(1):64-67
生态伦理是对以"人类中心主义"为特征的传统伦理的一种颠覆,但从工业社会所引发的现代性危机来看,两者具有许多共同的本质特征。欲望的正当化及欲望本身是现代精神的根本质素,生态伦理是欲望正当化之后的反思现代性,但从根本上仍然具有现代性。因而,生态伦理本质上仍然是人的伦理,除人之外的自然物也不可能拥有权利。也就是说,生态伦理在工业社会背景下必然面临内在的社会机制性冲突。  相似文献   

17.
荣辱观是一种伦理价值观念,是对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行为的道德价值认识和评价。伦理价值观念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社会伦理价值观念,对于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思想保证作用。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作为一个享有世界盛誉的“礼义之邦”,历来重视社会道德观念对人、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古代先贤哲人认为:人与禽兽的区别,就在于人有荣辱之心。孟子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知荣知耻、知善知恶、知是知非是为人之本。朱熹说,知耻乃做人之本…  相似文献   

18.
周若辉 《湖湘论坛》2013,(3):98-102
社会信任是检验一个社会“质量”的最重要标尺。借鉴欧盟的“社会质量”理论及其基本内涵,社会信任也是“社会质量”理论的核心价值理念。当下中国较大面积的“社会信任危机”已经开始严重影响社会的良性运转,影响到“社会质量’’的整体状态。因此,如何通过重建社会信任来全面提升“社会质量”,也成为人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根植于工业文明的管理型社会治理具有效率优先、程序正义、民主平等、依法行政等理性精神.但它的“价值中立”原则、“官僚科层制”治理架构及“技术至上”治理路线,使其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表现出对伦理的排斥.因此,必须实现向服务型社会治理的伦理转向.在服务型社会治理中,伦理因素逐渐成为引导社会治理前行的基础力量,社会治理与伦理的内在契合成为现实,从而使其处处表现出伦理化的治理倾向.  相似文献   

20.
传统中国社会之所以属伦理社会,从社会构造看,它不是单单由社会关系体系造就的,而是由“家庭化”的社会关系体系、“礼法一体”的制度体系和“人情脉脉”的观念体系三者共同合成的结果,因而对传统中国伦理社会的深刻领会与洞悉必须由此三方面来开展,否则难免挂一漏万。同时必须看到,“家庭化”的社会关系体系、“礼法一体”的制度体系和“人情脉脉”的观念体系三者并不能独存,而是一种结构性的共生关系,是“一体三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