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2 毫秒
1.
家庭伦理精神是整个家庭伦理的核心,它决定着家庭伦理规范的具体内容。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基本精神是家庭本位,一切以家庭利益为重,个人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家庭利益。个性自由被扼杀,个人价值被消解。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求人格独立和自由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  相似文献   

2.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家庭关系比拟社会关系,以家庭伦理推衍社会伦理。在"家国一体"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荷负着一定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党今天强调家风的重要价值,正是因为家庭与个人、社会、国家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张丽红  胡启海 《求索》2012,(2):112-113
因受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冰心形成了她独特的"爱的哲学"。她的"爱的哲学"深受基督教"爱的主题"的人道主义思想,中国儒家和佛家传统伦理及"救国救民"的爱国伦理思想的共同影响。冰心独特的宗教、家庭、社会伦理意识最终形成了她以"爱"为核心的"爱的哲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给人思想的启迪和净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4.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而家庭观念是关于家庭地位、功能、结构、伦理普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它是随着社会发展、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变化的.八十年代以来,广州市在中国内地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以其天时、地利、人  相似文献   

5.
韩星 《学习与实践》2023,(1):133-14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指人际关系的原理、原则。明伦是儒家的一贯主张,是为学大端,本质上乃人禽之辨。中国传统最重家庭,家庭伦理由父子、夫妇、兄弟三重伦理关系组成。儒家以孝悌之道处理家庭伦理中的父子和兄弟关系,认为孝悌是做人的根本,是家庭和谐的基本途径。近代以来在经历了现代自由、平等精神的洗礼之后,儒家伦理中的基本内容仍然可以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指导人们的生活。这就需要我们重新考量家庭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重建家庭伦理,在与民主、平等、人权等现代理念的融合过程中实现家庭伦理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6.
杨威  李春燕 《长白学刊》2021,(3):150-156
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家庭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并将家庭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来加以考察和研究。新时代,领导干部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人民群众对其有着较高的道德期待与角色期待,因此,领导干部的家风成为中国亿万家庭门风的风向标,对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家庭观念、道德观念等,而且对于解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家庭伦理危机等难题,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以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为指导加强领导干部优良家风建设,一方面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家庭观在当代中国社会得以传播并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能够推动我国家庭伦理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7.
优秀传统家风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中,是中国古人对于家和人旺等传统家庭观念的集体认同,它体现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基本遵循的家庭伦理秩序、道德风貌和文化风范等。在当代中国社会,传承和构建优秀家风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从布迪厄"场域—惯习"论的分析视角出发,我们试图探究中国当代家风的新范式——在审视和扬弃传统家庭伦理规范的基础上,强调社会与家庭的场域联系,从而使得个人惯习在道德的教育与践行之间达成一致的当代家风范式。通过研究,力促社会与个人之间形成关系性的双向互动,进而达到完善家庭乃至社会的伦理规范与道德教育之目的。  相似文献   

8.
李辽宁 《今日海南》2014,(11):16-16
正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官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官"者,官吏、官员之谓也,是阶级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的统称。从性质来看,"官"是一个中性词,意味着一定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治理模式,孕育着不同的"官文化":在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中,"官文化"以"权治"(亦即"人治")为核心内容,通过权力和权谋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在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官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的转型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伦理传统在现代城市中也受到了一定冲击,"剩男剩女"大量出现。"剩男剩女"存在不只对个人和家庭产生影响,甚至成为一种社会问题。造成这一社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孔子构建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中,"信"是重要的伦理范畴,<论语>中"信"德的论释样式并非线性或孤立,而是与为政、"仁本"、践行、和人等多种社会向度紧密相系的.认真解读和探究其间的道德意蕴,批判地继承和汲取"信"德的核心精神,对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有序运行以及社会稳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现代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因其与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匹配有效运作了两千多年,不仅维护了家庭的稳定而且强化了既定的社会秩序。现代化进程使传统家庭伦理失去了权威性、统一性,同时迫切要求以家庭关系变革和家庭伦理建设为基础,实现传统家庭伦理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2.
传统道德哲学,家庭是伦理世界的基础,家庭中的个体是道德哲学的天然能动原素。儒家哲学"血缘—伦理—政治"三位一体的道德哲学理论,回答了家国一体、由家及国的文明路径。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哲学把爱人和爱物统一起来,把社会伦理和生态伦理统一起来,实现了从"个体—家庭—国家"社会模式转向"自然生态"伦理系统的转变,体现了个体通过自然世界来表达其主体存在性的意愿和当然性。然而,社会发展到今天,技术作为人类维系生存和促进发展的手段,实现了人的生存价值和发展价值,更新了人与自然的道德逻辑和伦理框架。这种文明的转换试图通过技术的努力,实现对自然能力的控制,改变人的自然本性及其结构。道德伦理的每一次转换都为道德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向度,这是理解和把握社会伦理发展的哲学思辩。  相似文献   

13.
郑智辉 《前沿》2003,(10):174-176
"孝敬"在传统"德治"方略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仁之本",它分别与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任人制度、教育制度相结合,使历代封建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以孝治天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孝敬"是"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弘扬优良孝敬传统是家庭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有助于发展"亲族型企业";可以淳化社会风气;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的伦理互通与哲学契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儒家伦理规范和价值理念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所涵盖的天下为公的价值理想、德治伦理和人本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在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存在着伦理上的互通。传统价值观将系统性思维植入人对宏观宇宙及社会的整体性认知,确立了自然与人文、个人与社会的系统联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和谐、民主理念具有高度的哲学契合。  相似文献   

15.
正深入研究契约精神在中国和西方的起源和发展,有助于唤醒深藏于中国人心底的文化基因,恢复人们对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敬畏,对于推动当下大批中国企业的合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契约精神虽被认为是西方社会的主流精神,但考察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也不难发现契约精神以各种形态存在,并且在约束社会中的各种关系、维持社会平衡与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较之西方社会,古代中国的契约精神更多地具有传统文化中"信"和"礼"的属性。在儒家思想中,契约精神以"仁"作为伦理核心,以"义"作为价值导向,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16.
儒学和新型家庭伦理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包含相当丰富细密的内容,其中的的绝大部分是以儒家思想的形式得到表述的,而其主要规则也和儒学的基本观念相一致。也许可以说,儒学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规则,即儒学对于传统家庭起着主导性的规约作用。可是在现当代中国社会,家庭已经发生了从结构到功能的深刻变化,其伦理规则也随之发生根本的转变。那么,今天我们在建构新型家庭伦理的过程中还有没有  相似文献   

17.
优秀传统家风是我国家庭文化的精髓,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基本遵循的家庭伦理秩序、道德风貌和文化风范等。古代家风将宣扬和践行传统价值观平民化,将家庭道德教育实用化,体现出中国传统社会所特有的价值观教育形式。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程中,传承和构建优秀家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从布迪厄"场域—惯习"的运作逻辑出发,探讨社会与家庭的场域联系以及家风惯习的运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当代家风场域与惯习的生成性进行合理分析。当代家风场域的构建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中,使之落细、落小和落实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特征及社会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志宏 《前沿》2010,(10):149-151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其内涵从最初的孝亲意识逐渐演化为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乃至国家的治国方略。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社会稳定、家庭和谐、文化教化等积极的社会功能。分析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涵,突出其历史价值,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而且对保持国家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容割裂的精神命脉,它源于中国传统社会"伦理本位"的家国治理模式,在伦理经济、伦理政治、伦理文化、伦理宗教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并发展。家国情怀以"家国天下"的道德格局为突出表征,是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位一体的统一;是关乎个人生命秩序、家族生存秩序、社会生活秩序以及国家运行秩序的深层设计;是由点到面、由内向外的同心圆似的蔓延和扩散,是多向和多项的动态互动过程,其整体是无数多个同心圆的发散聚焦组合。"家国情怀"是文明时空的文化绵延,完成了从"知行合一"到"信行合一"的飞跃,实现了内在超越与外在事功、宗教功用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新时代,我们仍需培育公民的家国情怀,这既是培育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幸福和睦家庭的精神支柱,更是构建和谐、美好社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本体性价值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本体性价值是关于人的生命意义的思考,是对人生终极价值的关怀.中国农民的传统本体性价值是以孝文化为核心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和"养儿防老".新中国成立以来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以及代际价值冲突,导致农民传统本体性价值发生变迁.在近30年的社会变革中,中国农民经历了深刻的价值失落与伦理伤痛,并通过理性地抉择婚嫁方式,自觉地把幸福生活作为新的本体性价值,实现了对本体性价值的传承与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