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实现社会政治稳定,是当前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政治腐败、分配不公、社会分层、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观念、国际环境等问题都是当前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突出问题。为了把社会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确保改革的社会成本与代价不超出社会的承受能力,维护社会的相对稳定,必须建立政治稳定预擎机制。构建政治稳定预警机制的过程,是一个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消除不和谐因素、增进社会和谐的过程,必须健全利益诉求机制、约束机制、调节机制和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2.
转型期是利益诉求集中和社会矛盾增多的一个特殊历史阶段,调节社会冲突,化解社会矛盾,构建长效持久的社会冲突调适机制是各级领导干部在转型期的重要职责和任务。各级领导干部要在坚持"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创造和谐因素"原则的前提下,着力推进构建科学的社会风险预警机制、社会安全阀机制和社会矛盾调节机制,增强社会冲突调适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3.
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利益关系不协调将导致利益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社会转型带来的一系列利益矛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造成了严峻挑战,同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化解利益矛盾的内在要求。为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建立健全包括利益引导、利益表达、利益分配调节、利益约束、利益保障机制在内的利益协调机制,以机制建设促进和保障社会和谐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与组合,尤其是各种利益的分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有着双重影响。因此,在新的利益格局形成过程中,应积极构建系统的利益协调机制,以确保利益表达、利益竞争和利益实现的有序,从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前影响郑州市社会和谐的主要因素是城乡利益关系不协调、行业利益关系不协调、劳资利益关系不协调、干群利益关系不协调及生存空间利益失衡.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倡导和谐理念,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作用;完善利益整合机制;构建社会沟通和讨论机制;构建心理、言语和行为三位一体的社会宣泄机制;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分析机制与冲突信息监测系统,构建精细准的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6.
构建一整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 ,有效整合农村社会各种利益关系、道德信仰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关系 ,是实现农村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主要应抓好三个环节 ,即健全和完善利益关系法律调节机制 ,消除农村社会各种利益矛盾 ;健全和完善道德信仰整合机制 ,重塑农村社会道德信仰体系 ;健全和完善综合治理工作机制 ,增强农村社会稳定的调控力  相似文献   

7.
基层社会稳定,事关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和谐、国家长治久安。社会治理机制是社会稳定风险的隐性深层次源头,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与现实社会不匹配的原因在于利益格局失衡,文化心理失调,社会治理失范。防范农村社会稳定风险是一项系统工程,治理模式至关重要,现代治理模式成为路径依赖和目标指向,要在法治引领、规范指导下进行自治、德治,从而达到善治。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同时也是农民失去土地的过程,出现了大量的征地拆迁现象。由于征地拆迁过程中,公共政策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失地农民群体利益诉求表达不畅、整合弱化、回应迟钝、实现弱保障,引发了失地农民群体的生计问题。重构公共政策一体化运行机制,构建畅通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有效的利益诉求整合机制和保障性的利益诉求回应实现机制,从而实现公共政策整体合理性,切实确保失地农民群体的可持续性生计,维持社会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同时也是农民失去土地的过程,出现了大量的征地拆迁现象。由于征地拆迁过程中,公共政策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失地农民群体利益诉求表达不畅、整合弱化、回应迟钝、实现弱保障,引发了失地农民群体的生计问题。重构公共政策一体化运行机制,构建畅通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有效的利益诉求整合机制和保障性的利益诉求回应实现机制,从而实现公共政策整体合理性,切实确保失地农民群体的可持续性生计,维持社会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10.
建设和谐成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城市发展与管理的应有之义。成都市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各方面利益关系凸现,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既要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又要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此,就应该面对现实、正视矛盾、放眼未来、科学谋划。在具体管理和运作中,重视社会利益的均衡,把握社会心态的变化,寻求社会稳定的机制,促进社会组织的发育,畅通社会诉求的渠道,完善社会利益的协调机制。兼顾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调整完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1.
利益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源。利益关系不协调,收入分配关系失范,是深化改革开放中产生各种社会矛盾的主要原因。因此,适应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从利益分配、利益表达、冲突解决等方面,协调各种利益诉求,统筹兼顾各方面关切,既是协调优化社会关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突破口,也应该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当前,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种社会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和完善科学有效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和完善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表达机制;三是建立健全和完善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利益分配机制;四是加大收入分配关系调整力度,建立健全和完善多层次的收入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2.
转型中利益格局呈现多元化趋势,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基于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的社会治安维稳工作经验,以及转型时期库区社会治安维稳工作面临的挑战以及问题症结,需逐步建立和谐的干群关系,探索社会矛盾化解机制,构建"防、控、打"管控一体化体系,以维护社会治安稳定。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利益格局大规模调整,大量的社会矛盾纠纷以法律诉求的形式涌入司法领域。因此,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成为当前检察机关工作服务大局的重要任务。文章以检察机关构建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为主线,从办案风险评估入手,结合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中国特色,提出了构建该机制的具体模式、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维稳"新思考:完善公民利益表达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化,新的社会矛盾不断出现,新的社会利益群体逐渐形成。不同的社会群体利益诉求的内容不同。畅通公民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关系到30多年来改革的成败,也是衡量政府执政理念的一个重要标准。文章就完善公民利益表达机制,实现社会持续稳定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大部门体制"旨在解决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等长期困扰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政府顽疾。但是,在改革实践的过程中,"大部门体制"的深入推进时常面临着部际冲突内部化等问题的阻碍。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大部门体制"过分关注"体制改革",导致"机制调整"的滞后。在政府施政实践中,执行机制缺位、部际协调机制缺失、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都是"机制调整"滞后的主要表现。因此,需要将"机制调整"作为"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战略重点,促进部际整合由"职能整合"转向"流程再造",推动政务公开,加强社会监督,积极建构部门间的"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6.
政治调节机制是社会调节机制的总阀,对维持社会的良性运行起着根本性的作用,与其他社会调节机制有着相应的区别与联系。正义、妥协、宽容是政治调节机制的价值,而优化政治调节机制,须从建立实现公民、社会和国家的良性互动机制着手。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维稳模式在道德正义上削弱了政府形象,加速了社会基础秩序和社会价值体系的失范.这就要求转变传统的维稳思维,建立符合社会稳定自身规律的新思维.其具体内容包括: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有限政府,避免政府在社会矛盾中处于首当其冲的位置;使法治成为解决冲突的长效手段;建立利益均衡机制,为社会不满情绪的宣泄提供制度化渠道;促进民间...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领域问题频发的体制性根源在于社会控制型的管理体制。追求社会的静态稳定不仅不可能,而且客观上积压了问题,激化了矛盾,不当的社会控制机制破坏了制度化的纠纷解决机制,错位的经济建设型政府导致了与民争利,僵化的职责同构的组织体制严重弱化了应急管理能力,碎片化的社会结构状况从根本上削蚀了社会的理性基础。"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顶层设计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建立起公共治理的社会管理模式,将管理目标重设为动态稳定,将管理理念更新为公共治理,将政府角色转换为公共服务,将央地关系调整为地方治理,将社会建设为组织化社会。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部分农村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社会治安问题,严重地影响农村的稳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必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农村违法犯罪责任追究机制;加强法制宣传的力度;构建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治安防范和管理,消除影响农村治安的不安定因素,以维护社会秩序,营造安全、文明、和谐的新疆农村环境。  相似文献   

20.
社会利益是当前法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对其内涵、独立性和评判标准等问题学者们已多有揭示和探讨。社会利益的法律调整涉及多个部门法,本文试图从经济法的角度,在解析社会利益基本属性的基础上,从理念和制度层面,探讨经济法和社会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