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图腾的意义--读列维-斯特劳斯《今日图腾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淑娉 《思想战线》2004,30(4):34-38
人类学家对图腾制度的研究有各种理论 ,列维 -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图腾观认为 ,图腾制度是一般分类问题的特例 ,是阐明相关对立的思维模式。这一观点一方面给象征人类学、人类学对观念体系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但另一方面也有脱离社会实体和经验现象的倾向 ,局限于形式分析 ,抽象推理 ,不能全面反映事物的本质。图腾制度是思维的 ,也是社会的 ,无论是何种理论 ,否定图腾制度是宗教制度就很难解释存在的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2.
近20年来,比较文学又出现了新危机。怎样重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从危机走向转机,是当前全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当务之急。中国学者提出的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确立了新的比较文学可比性,实现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在新的学理基础和学术视野层面上的重构,不但有力地推动了世界比较文学理论的发展,而且为全球化语境中的比较文学研究和跨文明文学交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英国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以其《洁净与危险》《自然象征》名世,还开创了风险的文化研究。她批判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看待风险的偏见,认为并不存在一种科学中立的、不受政治影响的风险观念。在此基础上,她运用跨文化比较,探究人们对风险的感知与选择如何被社会建构。同时,她也关注风险的归责问题,试图揭示风险的道德与政治意涵,以及个体决策的深厚制度基础。将道格拉斯的风险研究置于其整体理论脉络中梳理,不仅能够明晰其理论价值,亦能对理解当下中国的风险问题有所增益。  相似文献   

4.
人体修饰     
姜龙飞 《人民公安》2011,(23):63-63
“人体也许是最早的艺术对象之一”——美国人类学家卡·恩伯夫妇小心翼翼地猜测道。这样的猜测当然不是毫无根据的臆断.人们在选择表现文化的对象时,最简捷的做法,就是把作为自然物的人体抽象化、表意化,为之添加某些象征性的符号.从而使自然的人转化为艺术的审美(以及审丑)的人.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传统视觉元素的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视觉元素来自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它扎根于中国的社会文化历史,它以各种文化符号或者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和事物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而中国的受众也通过这些符号理解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所以,中国传统视觉元素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是紧密相连的,不可分割的。在一片全球化浪潮中,我们只有高举民族大旗才能有所识别进而有所突破,而对中国传统视觉元素精确的文化精神解读成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艺术成功结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正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标识,是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的根和魂。为推动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弘扬,巩固和加强中华文化与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内在联系,促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由中华海外联谊会青委会、中华文化学院主办,浙江海外联谊会、浙江中华文化学院协办,中共丽水市委统战部、中共青田县委、世界青田人联谊总会承办的"根·魂·梦——中华文化和华侨华人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0月  相似文献   

7.
孙慧 《求索》2013,(4):177-179
意大利当代著名学者安贝托·艾柯的符号学理论在叶姆斯列夫的多重二元符号论的基础上,引入皮尔斯符号理论中的解释符,形成了表达、内容、解释符三位一体的符号模式。当表达层与内容层之间的函项相互映射时,解释符自动生成一种可信阐释以至于无穷的符号衍义链进而意义得以生成。解释符因遵循试推法对符号意义生成进行推演,明确符号内容并对其衍义设限,避免了符号能指意义的无限漂移。艾柯强调符号的衍义与意义生成过程的密切联系,形成了开放的符号学理论,为当下的符号学理论实践提供了重的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8.
著名的生物和人类学家贾雷德·戴蒙德最近研究一个非常基本的问题——为什么历史上有些文明(如复活节岛、玛雅帝周和格陵兰岛)崩溃,而有些文明(如冰岛和日本)却延续至今?回答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这可以令我们现存的社会避免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9.
赵晓华 《创造》2019,(2):17-17
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同志提出,用学术讲政治,要对党的思想理论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进行学理阐释,讲出“所以然”。学理从哪里来?一个很重要的来源就是马列经典著作。马列经典是我们党的理论源头,也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前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当前最大的政治。《2018 - 2022 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心内容的理论教育更加深入,使之系统权威进教材、生动有效进课堂、刻骨铭心进头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姓氏是中华文化的族徽,是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契人口。可以说中华姓氏文化的源与流,也是中华文化的源与流。透过中国姓氏,我们可以了解中华文化的许多礼制和传统,包括传统社会及海外华人社会近几年盛行起来的寻根祭祖现象。自有文明史以来,中华民族就开始了她的姓氏文化。南宋郑樵所著(通志》有阐述“百代之宪章”的经典史籍,其中(氏族略)即是所述姓氏之“宪章”。其语:“生民之本,在于姓氏,帝王之制,各有区分。男子称氏,所以别贵贱;女子称姓,所以别婚姻,不相紊滥。秦饼六国,姓氏混而为一。”显然,三代以前,姓表示血…  相似文献   

11.
瞿明安 《思想战线》2012,38(3):6-11
儒家礼学中的"礼"其实就是象征人类学的基本概念"象征"的另一种表述方式,是一套具有中国化或本土化特点的象征符号体系。而从象征人类学的角度,对儒家礼学文本的多种象征表达方式作相应的解释和分析,则可以在儒家礼学与象征人类学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为儒家礼学和象征人类学理论的深化与发展提供新的观察和认识视角。  相似文献   

12.
影像作为传播程式中的具象符号,旨为拉近受众与传播主体间的距离。近年来伴随中国的大国崛起,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发展道路的认知不足或是理解偏差,使得我们一直所憧憬着"地球村",最终发现却是"巴别塔"。央视纪录片《中国封面》于2019年10月制作完成,影片选取"他者""自我陈述者""中介人"的叙述身份作为切入视角,将"中国封面"视为一张文化名片,进而走向"封面中国"的国际化传播形象表征。同时,影片亦立足于历史、现实、全球维度展开对中华文化的输出与传达,为跨越不同文明间的认知鸿沟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立象尽意是中国文学的形象特征,中国古代的众多先贤都对此进行过相关的论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所构造的言、意、象关系,与西方现代文学理论倡导的"语言是存在之家"等理论具有重大区别,体现了中国文学理论对文学形象特征的独特认知。立象尽意的文学特征在中国古代最终形成了"意象"范畴,并为后代学者不断地发展和充实。站在当前的学术视野之中,文章从中国文学理论的话语建设方面阐述了立象尽意在当代的具体特征。  相似文献   

14.
霍巍 《人民论坛》2023,(7):96-100
中国考古学者从“重建国史”起步,用科学的考古材料向世人展现出古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根系和发展脉络。除了宏观叙事,在礼乐制度、日常器用、服饰衣冠、语言文化等社会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各个层面上,中国考古都以丰富的资料和细节,客观而翔实地展示出各民族彼此交往、相互影响的科学证据和历史轨迹。正是通过一系列考古发现和科学普及,中国考古给人们打开了一扇用科学的考古资料和理论方法去认知中华文化的大门,体现出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极大地塑造了全民族历史认知。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这一命题 ,自 2 0世纪 80年代由文艺理论工作者提出之后 ,一直受到学术界的热切关注 ,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本文即围绕“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学理背景、内涵、关键、途径、目标和方向等基本内容进行综合性评述。  相似文献   

16.
<正>马年到了,马就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在中国文化里,马这种动物已经从古人的交通工具变成了我们的朋友,逐步成为一种精神象征、文化符号沉淀在人们的思想深处。奔腾不息、奋斗进取的龙马精神是中华文化积淀中积极进取的儒家思想精华的体现,马身上所蕴含的勤恳、坚韧、活力、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等精神在中华民族的意识河流中源远流长。从金戈铁马的战争年代开始,人们就开始观察马这种动物,并用各种艺术手段来表现它,以马为题材的艺术创作,年代久远,数量众多,形式  相似文献   

17.
零符号作为一种元符号,在中西方语境中有着共通性和互补性。零符号包括空符号、数字0以及符号空,可以是实在的空间及事物,也可以是人造的代码,其能指或基本所指都是空无。零符号广泛运用于文学艺术、修辞学、建筑空间等领域,而纸币—零符号和网络—零符号则已成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对象。对零符号的认知昭示着人类自身理性的进步,零符号强大的衍生性及象征、隐喻等功能,使其得以借用到其他学科。在民族学的田野里,"主位"与"客位"的转换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研究者对地方性知识的把握和梳理,直接关系到其学术性知识的建构,即使是以客观描述为本的民族志,也难以规避某些盲点甚至是谬误。零符号理论的介入,将有助于我们反思田野的知识生产,正视其尴尬与局限,更加注重文化符号的能指、所指关系及其判别、来源和引申。  相似文献   

18.
海内外旅游界早就有“北览长城,南游三峡”的共识,将中国北方巨大、古老的人文工程和南方壮美的长江三峡相提并论。中国政府副总理邹家华于1993年9月27日在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成立大会上指出,三峡工程是前无古人的奇迹,是中国历史上自建长城以来最伟大的工程。这就在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大视野中,将三峡与长城等量齐观。如果从文化学的角度考察,我们更能明了三峡与长城在文化与精神上的一脉相承与承前启后。 长城是伟大的,学术界将其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在新一轮文化热中,学者们将长城作为中华象征。并明确指出,长城精神乃中华民族精神,于是由之而兴起了长城学,并召开了国际长城学术讨论会。长城是全体炎黄子孙的骄傲,也是中国人心中坚韧不拔的脊梁和精神源泉。 三峡也是伟大的,但能否伟大到能与长城同日而语、分领风骚呢?结论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研究日益成为国外中国学研究中的显学。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学术定位的角度,研究并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从理论体系的构建上,研究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从中国经济建设实践层面,研究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与道路,分析其成功的历史经验以及面临的战略转型等问题;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预测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国外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研究,代表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整体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我们的理论视野。然而这些研究中,系统、全面、客观而深刻的成果并不多见,尤其是关于中国经济的理论研究和现实研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割裂倾向。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的高速发展,用中国人自己的话语来解释中国和世界已经变得日益迫切,十八大以来,中国梦的提出就是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要真正使具有话语创新意义的中国梦走向世界、走向社会,首先需要走向学理,需要中国梦与中国梦需要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来,通过对需要中国梦与中国梦需要的辩证把握,夯实中国梦的学理基础,从而促进中国梦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