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普及时代,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作为一项必经教学项目,每年都有数目庞大的高校生参加实习以进一步学习掌握实践知识。由于立法上未建立实习劳动法律关系制度,广大高校实习生的合法权益保护尚处于法律空白。文章论证对在校实习生劳动者法律地位确认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并提出实习劳动关系这一概念,以期能对高校实习生合法权益的保护做出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是我国在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权益被侵犯现象时有发生,而现行劳动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以及法律执行不力等原因进一步造成农民工维权困难。应进一步完善劳动立法和制度建设,加大执法执行力度,积极引导和帮助农民工提高技能素质和法律素质,这样才能既"治标"又"治本",最大化地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是近年来我国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现象屡见不鲜,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合法有效的完善,农民工的权益受损现象日趋突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对农民工的保障权、就业权等权益现状的分析,总结农民工权益受损的表现形式以及通过扩大劳动法的调整范围,明确劳动者的相关权益,明确用人主体的法律资格,完善处理劳动争议的法律制度等法律途径,使得农民工的权益得到合法有效的维护。  相似文献   

4.
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的性质属青年劳动力就业前进行的职业培训活动,其对我国后备劳动力的培养及帮助在校学生从学校阶段过渡到职场就业具有重要意义。职校学生在用人单位参加实习时,其身份应认定为特殊劳动者,受我国劳动法律的保护。为了避免企业过度使用实习学生提供劳动侵害在职员工的利益,及为保护实习学生的劳动权益,应对企业使用实习学生的人数比例、实习期限、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权利、劳动保护等方面,参照正规就业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保护做出适当的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并未对顶岗实习行为特别是未对实习学生的权益保护作出统一、明确的规定。现有规定存在缺乏针对性、效力层级低、倾斜保护和社会保障功能缺失等瑕疵,无法对顶岗实习起到实际的调整作用,并难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法律保护。因此,需要对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加以健全和完善,以利于顶岗实习学生权益的保护和顶岗实习工作的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我国的劳动法律制度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劳动法律制度尚存在一定的缺陷。我国在劳动法律制度的构建过程中应坚持保障人权、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等原则。同时,还应从立法、司法、行政等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并加以完善,从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劳动派遣现象逐渐普遍化,劳动派遣客观上冲击传统雇佣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损害劳动者的权益。如何应对这一问题,本文从成因分析入手,分析了劳动派遣对劳动者权益影响的因素,并对劳动派遣法律规制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8.
社会弱势群体的存在是任何社会都不可避免的,因而如何对待社会弱势群体也就成了任何社会都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保护与救济社会弱势群体是实现社会公正和法律实质正义的基本要求,因而如何通过立法来加强对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业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法律机制因其局限性而无法解决社会弱势群体利益需求的全部问题,但是法律机制在保护社会弱势群体方面不可或缺、不可替代。弱势群体权益保护工作已逐步纳入我国法制建设的轨道,但是我国对于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立法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基本内容应该围绕权利确认和权利保障展开,核心问题应该是在制度的构建方面努力。完善对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体系,将是我国今后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9.
关于实习大学生的法律身份和法律适用,由于立法未有明确规定,理论界出现了实习大学生是否属于劳动者以及大学生实习属于劳动关系还是劳务关系的争论。笔者从劳动者主体界定标准和劳动法立法目的的视角考察,认为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实习应纳入劳动法的保护范畴。同时,借鉴德国和美国的相关制度,在具体适用上给予特殊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0.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形成法制完备的劳动关系法律制度,是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根本保障。法制完备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依法治国、依法治会的首要前提。目前,我国已形成一套劳动法律体系,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仍需不断调整完善,如提高法律刚性措施,对集体行动权进行立法,明确法律责任与罚则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和“刘燕文诉北大案”引发了学界对于公立高校与学生因管理行为引发的法律纠纷的高度关注.此类纠纷实际上是学术自治的权力与学生受教育权利之间的冲突,为使地位悬殊的二者的权利义务达到平衡状态,就需要在学生的救济制度的设计上更多地考虑对于学生的权利保护.但是教育系统的内部救济始终无法让人相信其公正性,所以就很需要司法权介入纠纷的解决,法治原则之下不能容忍教育这一领域成为“法治国下的隙裂”.但是司法力量介入此类纠纷又引起学界对于学术自由的担心,于是司法审查的范围就成为了解决此类纠纷一个关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民法中的平等、权利保护、诚信等基本原则对树立人民警察的执法理念,维护人民警察合法权益有重要意义。公安机关在具体工作中愈来愈多地运用到民商法知识,民商法学在公安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因此,必须扭转以往公安工作“重刑轻民”的传统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将民法理念、知识与公安工作有机结合,采用灵活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实践素质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关系到我国的法制进程。根据对南京20所高职院校的问卷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在法律意识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1)缺乏法律知识,更缺乏运用法律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2)对法律的信任度和法制的整体满意度不高;(3)在处理权利义务关系的态度上缺乏法律观念。对此,一方面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要在适应大学生接受心理和认同心理的基础上,改革现有教学模式,构建以守法用法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法律信仰程度。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学科内容及课程体系、教育途径与形式、教育实践基地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和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因此,高校必须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改革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推进创业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创新,营造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为最终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目标创造积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学生处分权是高等学校教育管理权内容,是高等学校依据法律、法规或大学章程对违犯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纪律的学生实施惩戒的权力。高等学校处分权特殊性质和我国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都与教育仲裁机制相契合,这为我国构建教育仲裁纠纷解决机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在这种理念下,学校应联系人才培养渗透人本思想,联系管理制度体现人本思想,联系环境治理培育人本思想;教师应结合专业教学渗透人本思想,结合学生管理体现人本思想,结合校园文化培育人本思想;学生应参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营造与主体角色转化的统一,参与课堂教学与知行转化的统一,参与学生社团活动与人生价值转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目前由于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管理行为不规范、法律体系不健全等等问题,我国公立高校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法律纠纷也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被传统视为权力保留领域的高校处分权问题上。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应当正确对待高校处分制度的设定和执行问题,限制高校的自由裁量权,以充分保障高校学生的受教育权,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和自由。  相似文献   

18.
依托公安特色,在法学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公安执法现状,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教育,继而培养专门执法人才是公安院校法学教育目标.设置实践性教学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积极改进适合公安院校的法学教育,并在具体实施中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锻炼学生职业能力为目的的法学实践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高职法学教育包括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两部分,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是高职法学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高职院校应突破传统法学教学,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开展案例教学,既能解决高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又能克服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从而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环节,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培养出合格、优秀的法律职业人才.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大学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法制教育中援引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述,是必要且可行的。把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述应用于大学生法制教育应找好切入点,可以从马、恩关于法的起源、本质、职能,关于法的正义、自由、平等等价值,关于法与人权、民主的关系以及关于法的创制、实现等论述切入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各环节。法制教育中应始终坚持求证于马恩原著经典著述的原则,把握马克思主义法学与时俱进的品质,紧密结合当前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实践展开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