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讨抗须癣毛癣菌感染新的治疗途径,从患须癣毛癣菌病兔自然恢复皮肤分离了1株细菌,经16S rDNA基因比对,并结合菌落形态进行了鉴定,通过体内外试验测定其对须癣毛癣菌的拮抗作用。结果显示,分离株能在营养琼脂培养基生长,菌落为皱褶圆形,菌体呈杆状,革兰染色阳性,基因序列分析与GenBank中的枯草芽孢杆菌相似率为99.8%,该分离株被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抗菌谱分析显示,分离株对须癣毛癣菌能形成抑菌圈,对白色念珠菌、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烟曲霉菌、黄曲霉菌没有抑制作用。该分离株与须癣毛癣菌混合培养,能明显抑制须癣毛癣菌生长。在皮肤涂抹试验中,该分离株能逆转由须癣毛癣菌引起的皮肤病变。本试验证实了分离的枯草芽孢杆菌对须癣毛癣菌有明显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天然抗皮癣病真菌新药,观察了姜黄射干栀子(姜射栀)中药组方涂膜剂对家兔真菌皮癣病的疗效。用犬小孢子菌标准菌株人工感染健康家兔,采取有皮肤症状家兔的皮屑、被毛,进行真菌学分离培养及鉴定以确定真菌菌悬液造模成功的最低浓度。采用最低浓度的菌悬液造模。分别用22.5、67.5、202.5g/L姜射栀提取物涂膜剂通过皮肤涂擦法治疗家兔真菌皮癣病,比较观察涂膜剂的疗效。结果显示,通过培养特性、菌落性状、菌丝形态、孢子性状特征等鉴定,确定造模成功的犬小孢子菌悬液的最低浓度为1×108 CFU/mL;67.5、202.5g/L剂量组涂膜剂对家兔真菌皮癣病均有较好的疗效,其中202.5g/L涂膜剂对家兔人工感染真菌皮癣病有治愈的作用。结果表明,姜射栀提取物涂膜剂对家兔人工感染真菌皮癣病具有一定的疗效,为进一步筛选抗真菌外用新药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建立家兔须癣毛癣菌快速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上已发表的须癣毛癣菌rDNA内转录间隔区核苷酸序列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检测须癣毛癣菌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并用该方法对临床分离的须癣毛癣菌和病料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灵敏度高,对须癣毛癣菌的最低检出量为10copies/μL;特异性强,与犬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红毛癣菌、白色念珠菌、烟曲霉等病原真菌没有交叉反应。该方法操作简单,耗时短,只需2h即可完成整个试验过程。提示该方法可用于须癣毛癣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利用r DNA ITS序列分析,结合真菌形态学对兔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采集疑似患皮肤真菌兔的皮屑、结痂和被毛等病料,在沙保弱培养基分离培养;用分离菌株进行动物回归试验;提取分离菌株DNA,采用引物ITS1和ITS4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测序后在Gen Bank核酸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共分离出29株真菌,其菌落为颗粒状、背面有褐色色素沉着;显微镜下小分生孢子为葡萄状,大分生孢子为棒状,菌丝为螺旋状;病理组织切片显示,病变部位皮肤充血、毛囊内有孢子样菌丝段;r DNA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与须癣毛癣菌复合体的万博节皮菌有98.6%~95.0%的同源性。根据ITS区序列比对结果,结合菌落的形态学特征和兔皮肤病理变化,证明所分离的菌株为万博节皮菌。  相似文献   

5.
为了有效防治家兔的真菌性皮肤病,对发生皮癣病家兔患部的皮屑、被毛采用沙保弱氏培养法(Sabourord cultivation)进行了分离纯化。对分离株进行了形态学鉴定、ITS序列分析和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分离到1株真菌(编号MXP-15-12-21)。分离株的ITS序列长度为669 bp,该片段包括ITS1、5.8S r DNA和ITS2的全部序列以及18S r DNA和28S r DNA的部分序列。NCBI Blast比对结果显示,分离株的ITS序列与须癣毛癣菌的有性型万博节皮菌(EU683894.1)的相似性为99%。根据形态学特征、ITS序列分析结果和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可以将分离株鉴定为万博节皮菌。动物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小鼠皮肤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6.
从患皮肤真菌病家兔的皮屑、被毛中分离病原真菌,并进行病原鉴定;分别用5、10、30mL/L油樟叶挥发油水乳剂通过皮肤涂擦法进行治疗试验,以观察油樟叶挥发油水乳剂对家兔皮肤真菌病的疗效。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2种病原真菌经培养特性、菌落性状、菌丝形态和孢子性状特征等鉴定,为须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3种剂量组的油樟叶挥发油水乳剂对家兔皮肤真菌病均有较好的疗效,其中以10mL/L油樟叶挥发油水乳剂对于家兔自然感染皮肤真菌病的疗效最好。试验表明油樟叶挥发油水乳剂对兔自然感染的皮肤真菌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为建立家兔皮肤真菌快速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相关基因,分别设计皮肤真菌和须癣毛癣菌这2对特异引物,建立了皮肤真菌和须癣毛癣菌双重SYBR GreenⅠ定量PCR方法。结果显示,在熔解温度86~86.5℃和88.5~89℃分别出现皮肤真菌和须癣毛癣菌特异波峰,且与其他真菌没有交叉反应;重复试验变异系数为0~0.32%;最低检测浓度为3.3×10/mL;分离菌株样本与病料样本双重SYBR GreenⅠ定量PCR检测结果一致。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双重SYBR GreenⅠ定量PCR方法特异、稳定、敏感,可以用于临床样品的检测。  相似文献   

8.
为了建立须癣毛癣菌快速诊断方法,采集疑似患真菌病的家兔皮屑样品96份,制作涂片,分别进行直接镜检、G rocott六胺银染色、过碘酸雪夫氏染色、Calcofluor W hite荧光染色和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4种常规方法的阳性率依次为69.78%、71.19%、72.92%和84.38%,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没有显著差异,而荧光染色检查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其他3常规种方法(P0.01)。定量PCR的阳性率略高于荧光染色,但没有显著差异。与其他3种常规方法相比,Calcofluor White荧光染色方法相对简单、快捷、敏感、阳性率高,其阳性率与定量PCR相当,但费用低。由此可见,Calcofluor White荧光染色方法是须癣毛癣菌感染可选择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1995年广东省部分地区的兔群中流行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疫病,表现为毛易脱落,皮肤出现皮屑、潮红、渗出、结痂。本病也能传染给饲养员,特别易感染儿童,作者等5人在对本病作流行病学调查时有4人被感染,主要表现体癣、手癣及头癣。为了弄清病因,我们进行了病原的分离和鉴定,发现主要病原有2个属3个种4个型,即毛癣菌属的石膏样毛癣菌(Ⅰ型、Ⅲ型和Ⅴ型),黄癣菌(许兰氏原型)及念珠菌属热带念珠菌,未分类2种。用分离菌人工感染敏感兔复制出了本病,从中分离到与原始菌中图分类号 S859.799.1  收稿日期 199…  相似文献   

10.
四种中药乙醇提取物对常见皮肤癣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冷凝回流提取方法和参照M38-A液体微量稀释法,对苦参、白鲜皮、土茯苓、土荆皮4种中药的乙醇提取得率及其乙醇提取物的抗真菌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苦参、白鲜皮、土茯苓和土荆皮的乙醇提取得率分别为19.54%、10.60%、14.12%和26.05%。苦参、白鲜皮、土茯苓和土荆皮的乙醇提取物对石膏小孢子菌的MIC值分别为0.7813、3.125、100和3.125mg/mL;对须癣毛癣菌的MIC值分别为0.781、3.125、50和0.781mg/mL;对犬小孢子菌的MIC值分别为3.125、1.563、25和0.781mg/mL。这4种提取物对石膏小孢子菌的MFC值分别为1.563、6.25、100和6.25mg/mL;对须癣毛癣菌的MFC值分别为3.125、6.25、100和1.563mg/mL;对犬小孢子菌的MFC值分别为6.25、3.125、50和1.563mg/mL。结果表明,土茯苓乙醇提取物具有较差的抑菌、杀菌作用,苦参、白鲜皮和土荆皮的乙醇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抑菌、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皮癣菌 皮癣菌是由具有嗜角化组织的一类独特的丝状真菌所构成。根据其形态学、生理学特征和营养需要,将皮癣菌分成3个属,即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和表皮癣菌属,共有40个种。其中毛癣菌属含有25个种,小孢子菌含14个种,表皮癣菌1个种。直至最近,这些真菌还分类在不完全菌纲,那就是说没有性状态。然而,在某些毛癣菌种和小孢子菌种中已发现有子实体(子囊孢子)产生的有性状态,因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大熊猫皮肤病的病因及有效防治该病,对患皮肤病的大熊猫病变部位的皮屑进行了真菌学检查与分离,并对分离菌进行了形态学特征鉴定、ITS序列分析以及小鼠的致病性试验。结果分离到的真菌为石膏样小孢子菌(编号为MXP-13-11-1)。分离株MXP-13-11-1的ITS序列的长度为573bp,该片段包括ITS1、5.8SrDNA和ITS2的全部序列以及18SrDNA和28SrDNA的部分序列。BLAST序列比对结果显示,MXP-13-11-1与编号GU348990.1的石膏样小孢子菌的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为99%。根据形态学鉴定、BLAST比对结果和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可以将分离株MXP-13-11-1鉴定为石膏样小孢子菌。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皮肤致病性强。  相似文献   

13.
1989年兰州地区部分奶牛场发生牛的皮癣病。主要见犊牛感染,其中五泉奶牛场有犊牛28头,发病5头,发病率为18%。段家滩奶牛场有犊牛61头,患皮癣病3头,发病率为62%。采取病料直接镜检时发现大量感染的真菌孢子。将病料接种于SGA、DTM和STIY培养基,分别置于30℃和37℃进行培养,结果分得D_1、D_2、D_3三株真菌。这三株真菌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特征和生化特性,初步鉴定认为是毛癣菌属的疣状毛癣菌(Trichophyton verrucosum)。该菌在室温(18~25℃)或液氮中可较长时间保存。用该菌实验感染家兔2只,结果2/2发病。从而证明所分得的疣状毛癣菌是此次牛发生皮癣病的病原。  相似文献   

14.
犊牛匐行疹的诊断和防治匐行疹(Herpestonsurans)是由发癣菌属和小孢子菌属的真菌引起的皮肤性传染病,呈急性经过。主要特征呈突起、界限明显的结痂性癣斑,先似磨菇状,后期上面覆盖皮屑,面积逐渐扩大,剧痒,1994年7月中旬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  相似文献   

15.
取发病绵羊的皮肤痘疹研磨制成病料样品悬液,将该悬液感染未免疫的健康绵羊,同时接种原代绵羊羔羊睾丸(LT)细胞,盲传5代后,转接Vero细胞,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PCR鉴定。样品悬液感染未免疫的健康绵羊后出现绵羊痘的典型发病症状,经过LT细胞传代后转接Vero细胞,出现了特征性细胞病变;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PCR均检测出病毒存在。PCR产物的核酸序列测定结果显示,分离毒株的RPO30基因与已发表的绵羊痘病毒毒株的相应基因的同源性在99%以上。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从宁夏固原市疑似绵羊痘病毒感染的绵羊体内成功分离到1株绵羊痘病毒,并将其命名为绵羊痘病毒固原株。  相似文献   

16.
石膏样毛癣菌病是由石膏粉末样毛癣菌(Trichophyton gypseum)所引起,由于其侵入长毛兔皮肤后,被侵部位病变呈圆形结痂,故又称金钱癣(ringworm)。它是长毛兔生产的大敌之一。 (一)发病情况 某兔场自1984年下半年,就有个别兔发病,1985年9~10月为发病高潮。当时全场约有兔1600只,发病700只,发病率达43.12%,其中成年兔患病380只,约占成年兔的30%,且多见于哺乳母兔;1~4月龄的幼兔330只,约占幼兔的90%;而1~2月龄的仔兔几乎100%发病,死亡率也很高。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掌握大熊猫体表被毛可培养真菌的分类情况,采用常规分离培养方法从不同月份(3、6、9、12月份)的大熊猫体表被毛中分离到165株真菌。通过形态学鉴定,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进行PCR鉴定,并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利用ITS区序列进行的PCR鉴定可将大多数真菌鉴定到种,部分真菌只能被鉴定到属。本次试验共分离鉴定出165株真菌,其中毛孢子菌属(Trichosporon sp.)是本次试验中的优势种群,其菌株数最多,占29%;指间毛癣菌(Trichophyton interdigitale)、蒙氏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moniliiforme)、杂色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蜡蚧霉(Lecanicillium lecanii)等是本次试验的优势菌种。9月份样本分离得到的菌株数量最多,为50株,且包含种类最多,具有丰富的微生物多样性。3、6、12月份样本分离得到的菌株数量分别为38、38、39株。本研究结果极大地丰富了对大熊猫被毛可培养真菌种群的认识,将为大熊猫皮肤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动物感染试验获得环形泰勒虫感染阳性蜱 ,采用标准方法制备环形泰勒虫子孢子悬液 ,并用此悬液感染试验牛。结果 ,试验牛感染后 1 5d血液中出现虫体 ,并表现为稽留热 ,最高体温 42℃以上 ,最高染虫率可达 75 % ,最终死亡  相似文献   

19.
1985年8日中旬我国从丹麦进口一批黑白花奶牛,9月下旬分配给兰州市五泉奶牛场18头,在北京接运期间,发现1035号牛的鼻镜上侧皮肤有似圆形白色斑块,运回后不久呈现出典型的病区。11月初病灶已蔓延到颈、躯干及尾部。同群牛中另有5头被感染。经过病料的检查和分离培养,诊确是由牛的疣状毛癣菌属盘状菌(Trichopbyton verrucosum var.discoides)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皮肤病,俗称钱癣。 (一)流行及症状 在这18头进口丹麦奶牛中,9月下旬发现1头患牛,到11月中旬有6头发病,发病率为31.2%。同厩舍饲养的原有黑白花乳牛未见感染。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疣状毛癣菌LTV菌株制成活菌湿苗、活菌冻干苗、灭活冻干苗及其代谢产物冻干菌,给犊牛进行肌肉注射免疫接种。活菌湿苗免疫4头牛,结果4/4保护,而湿苗对照组2/17保护;活菌冻干苗免疫7头牛,结果5/7保护;灭活冻干苗免疫7头牛,6/7保护;代谢产物冻干苗免疫5头,0/5保护;冻干苗对照组0/7保护。其结果证明,疣状毛癣茵(Trichophytonverrucosum)菌体对牛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