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9年,经过长期双边和平谈判,文莱和马来西亚最终妥协并实施了两国领土争端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根据此方案,两国就争议领土实现"陆地换海洋"的分割方式,即文莱放弃对林梦地区的主权声索,以换取马来西亚在海上声索方面的让步。尽管两国没有公开谈判细节和条约内容,但根据争议领土的相关历史和两国的具体行为可以看出,这一分割方案一方面受到国际法原则和国际条约的约束,另一方面,也受到当事国紧密的人文和地缘经济联系、利益交换的意愿和实现共同南海主张等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这一争端的解决为该地区其他国家之间解决领土争端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了解东南亚国家如何解决其领土争端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2.
一、中菲南海仲裁案的核心为领土主权争端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所规定的争端解决机制显然不适用于领土主权争端。对于这一点,菲律宾和仲裁庭自然“心知肚明”。因此,仲裁庭在管辖权阶段的裁决显然是为了实施管辖权而尽量排除领土主权争端。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中国合法拥有南海U型线内的领土主权为出发点,结合中国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政策,判定中国对其他有关南海声索国作出了自我克制的举动。在此假定下,文章分析了在争端中的相对小国坚持独占其所主张的全部争端利益和可以有条件地接受共同开发所主张的争端利益这两种情况下,面对中国的自我克制举动,它们是如何与中国进行互动并对南海争端的解决产生影响的。文章还对中国在非争端国没有实质介入的情况下愿意作出自我克制,而在非争端国介入的情况下,面对有关声索国的挑衅则予以了坚决回击这一现象,从心理预期、国家尊严与荣誉、观众成本效应以及合作进化理论等视角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董柞壮 《当代亚太》2021,(1):106-129
既有对领土争端的实证研究主要基于争端方行为的差异,采用"挑战方"与"目标方"的分析框架,认为前者有动机改变争议领土现状从而主动发起挑战,后者则缺乏此类动机.然而,此类假定忽视了领土争端各方立场的差异及其对争端升级与解决的影响.根据对争议区域现状的态度,争端中的国家可以分为"主权声索国家"与"安于现状国家",两者在争端中成为"挑战方"的概率不同.在领土争端升级与否的过程维度上,双方均为"主权声索国家"时,博弈的空间较小,相对于其他类型的领土争端更易发生冲突.在领土争端有无解决的结果维度上,"主权声索国家"间的领土争端因为更容易克服信息不完全问题,从而更可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在搜集数据并构建模型的基础上,大样本统计分析的结果验证了这一结论,即"主权声索国家"间的领土争端更容易演化为冲突,最终也更容易解决.结果表明,争端方的立场决定了其在争端中的策略,并对争端讨价还价的过程与结果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岛礁属性争端构成了中菲"南海仲裁案"菲方诉求的一个主要部分。该争端涉及岛礁两个方面的属性:岛礁的法律属性,即对海洋地物是岛屿、岩礁还是低潮高地的判定;岛礁的领土属性,即低潮高地能否通过先占取得陆地领土主权。由此引发两个重要的法律议题:第一,岛礁法律属性判定是否与岛礁主权归属无关;第二,低潮高地是否构成领土主权的一部分。对上述问题的回答首先关涉仲裁庭对岛礁属性争端是否有管辖权以及仲裁裁决的法律效力,中国对仲裁"不接受"、"不参与",对裁决"不承认"、"不执行"是否有法理依据;其次关涉中国南海岛礁主权的整体性及其法理依据。本文首先分析菲方提出的岛礁属性争端的根源和意图;其次分别论述岛礁的法律属性和岛礁的领土属性两个议题及该议题作为争端与岛礁主权归属的相关性;最后提出中国南海岛礁主权整体性的命题并从法理上予以阐明。  相似文献   

6.
2008年5月23日,国际法院对新马岛屿之争做出判决,将白礁岛判给了新加坡.国际法院的判词表明:有力的证据,即官方在争端事项上代表政府权力行使的言词及行为是新加坡赢得白礁岛主权的关键.因此,进行相关研究,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中国与他国之间的领土争端解决提供充分的理论和事实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国际法院对一些证据效力的判定也启示我们:在涉及领土争端的问题时,国家间关系的利益权衡固然重要,但在权衡时,也要尽可能地考虑这种权衡将来在法庭上可能产生的证据因素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日韩大陆架协定"及其对东海划界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凤岚 《当代亚太》2006,(11):32-40
东海是由中、日、韩三国领土环绕的半封闭海域。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三国在此海域的海洋权利主张存在大范围重叠。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韩两国签署的大陆架共同开发协定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东海大陆架主权权利。在中、日东海划界争端愈演愈烈的今天,《日韩大陆架协定》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其对东海划界的负面影响也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国际法院主要依据实际控制原则和禁止反言原则对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之间的白礁岛、中岩礁和南礁争端作出判决,这进一步延续了国际法院在解决领土争端中运用有效控制原则的趋势.但是,应当明确的是,有效控制原则、时效原则、先占中的有效占领原则、时际法原则、关键时刻等的适用场合及条件是有区别的.根据我国对钓鱼岛、南沙群岛等享有主权的历史事实,以及对有关国家非法占有我国岛礁等行动的持续反对,实际控制原则并不适用于钓鱼岛、南沙群岛等有关领土争端.此外,我国并未接受国际法院的管辖,有关争端不会诉诸国际法院解决.但为防止有关国家利用有效控制原则,通过向无人岛屿移民等行为企图造成有效控制事实,我国应对有关争端领土加强管理和控制,而对被他国控制的无人岛屿等应采取多种手段及早解决.  相似文献   

9.
钓鱼岛与南中国海主权争端的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钓鱼岛与南中国海主权争端的现状及前景丛俊一、引言东亚地区的领土、资源争端是冷战结束后亚太地区一个潜伏的不稳定因素。中国与日本在钓鱼岛的主权归属问题上存在分歧,中国与东南亚一些国家对南沙群岛的主权存在不同意见。由于这些争端情况之复杂,牵涉国家之多,实属...  相似文献   

10.
中日东海争端及其解决的前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朱凤岚 《当代亚太》2005,72(7):3-16
中日两国间在东海问题上的争端主要包括东海海底油气资源、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土主权归属以及东海海域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之争.这些争端之间虽然盘根错节、互相制约,但并非无解决良策.本文从历史与国际海洋法的角度,分析中日东海争端的缘由,阐释两国在东海划界问题上的不同主张以及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在划界中的效力问题,并结合目前中日东海争端的现状,探讨解决该问题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谭玉华 《东南亚研究》2012,(5):59-65,72
二战前法国的南中国海政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被动性,即:1898年,西沙群岛进入法国视野;1921年,法国默认中国对西沙岛屿的主权;1930年,法国在西沙主张安南主权,并在南沙主张法国主权;1938年,法国对西沙南沙采取实际占领行动。法国在南中国海问题上的主张和行动往往是受到各种外部因素推动的被动反应。  相似文献   

12.
二战后东盟国家之间大都存在着领土边界争端,其实这种争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东盟国家之间的陆上疆界或岛屿主权的争端;另一种是东盟国家之间因海洋资源的获取、领海及大陆架疆界的划分问题而出现的争端.本文认为,东盟国家间所产生的这种领土边界争端的原因主要是"殖民主义的遗产"、历史纠葛和国家之间经济利益的争夺.这种争端不仅给东盟国家之间的关系造成不稳定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东盟的安全协调体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相关史料,对菲律宾领土和海洋主张的变迁过程进行描述。在领土问题上,菲律宾的领土主权主张经历了一个明显的扩张过程。1978年《第1596号总统令》是一份非法扩张领土、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国内法律文件。这个文件违反了确定菲律宾领土范围的所有国际条约和当时的菲律宾宪法。在海洋问题上,菲律宾的海洋权益主张表面上看经历了一个收缩的过程,标志是2009年的《第9522号共和国法案》。根据该法案,菲律宾缩小了其一贯主张的内水和领海的范围。由于这部法案实质上减少了菲律宾的领土面积,不符合其本国宪法,合宪性大有疑问。我们应清晰把握菲律宾非法扩张领土的事实,要求菲律宾纠正其不法行为,坚决不允许菲律宾在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基础上进一步侵犯中国正当的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14.
美国南海政策的起源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南海政策起源于20世纪40、50年代。对于当时中、法、日之间的南海岛屿争端,美国政府声称其对南海岛屿无主权声索,而且不会为菲律宾争取主权,对相关国家的声索不持立场。但是,美国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考虑如何处置日占南海岛屿问题时,却以地理、区域安全为理由认为中国以历史证据为依据的南海主权声索不仅软弱无力,而且中国的领土扩张会造成周边国家的不安,所以在考虑处置日占南海岛屿过程中一直反对将南沙群岛归属中国作为政策选项。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更是基于冷战地缘政治考虑,主张台湾、菲律宾、南越政权分治南海从而阻止"共产党中国"对南海岛屿拥有主权。美国当前的南海政策与其历史上的南海政策是一脉相承、异曲同工的。  相似文献   

15.
姚炯 《当代亚太》2021,(5):136-165
一国第三方贸易集中度如何影响国家间边界诉求的结束?文章将一国第三方贸易集中度与边界诉求结束相结合,指出若一国因第三方贸易高度集中而在边界纠纷中向邻国让步,这可能使得后者以及第三方贸易伙伴利用该国这一弱点,在 日后面临领土及其他议题时,要求其做出更多让步.因此,他国可信承诺问题使得该国不愿在边界问题上让步,因而阻碍了相关边界诉求结束.借助考克斯风险比例模型与竞争风险模型,基于1948~2001年相关数据的实证检验,文章支持了这一观点,同时贴合"贸易和平论"研究的最新发展,文章创新性地将国家第三方贸易集中度与可信承诺机制相结合,论证其对边界诉求结束的影响,对于如何处理中印之间的边界纠纷也具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6.
1951年的《旧金山对日和约》只规定了日本放弃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而没有规定这些岛屿的主权归属,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当时认识到了中法等国在这些岛屿的主权归属问题上存在争议,美国难以解决这一争议问题;美国与英国围绕对日和会与对日和约问题的分歧,以及美英当时轻视南海诸岛的战略和经济价值,也是导致它们在该条约中没有规定这些岛屿归属的原因。防止这些岛屿落入新中国的手中并不是导致美国在条约中做出这种规定的主要原因。《旧金山对日和约》并不是南海争端的"根源"或"祸根",它也没有为后来的菲律宾及越南的南海领土主张提供任何法理支持,因此,不宜夸大《旧金山对日和约》的相关规定对中国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摩洛哥和西班牙隔地中海相望,长期保持着传统特殊关系,同时两国之间就休达和梅利利亚两个飞地城市以及佩雷希尔岛等摩洛哥沿海一些岛屿的主权归属问题存在争端。2002年7月爆发佩雷希尔岛危机,造成双边关系恶化和地区局势紧张。两国领土争端短期内难以解决,将是影响双边关系乃至地中海地区局势的一个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8.
1898-1930年间,美国通过与西班牙签署《巴黎条约》和《华盛顿条约》,与英国签署《美英条约》,明确界定了美治菲律宾的领土界限,我国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并不位于其中.自20世纪70年代起,菲律宾才提出在国际法上根本站不住脚的所谓依据和证据,对南沙群岛部分岛礁提出领土要求并强占部分岛礁,并直到1997年才对黄岩岛提出领土要求.根据国际判例和条约解释的国际法,综观中菲双方主张的法律依据和事实根据,三项条约及其所确立的菲律宾领土界限在判定黄岩岛和南沙群岛主权归属上不具有直接创设条约权源的作用,但它们在证明美国和菲律宾在1898年及嗣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未对黄岩岛和所谓“卡拉延岛群”提出领土要求、未针对我国明确的主权宣示行为提出对抗性主权主张等关键事实上具有重要的证明价值.  相似文献   

19.
南海问题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国对南海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但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南海问题在今天演变为一个涉及"六国七方"且有域外势力插手的主权争端问题。近期来,因区域外势力强势介入及南海周边某些国家的不负责行为,南海因主权争端而出现紧张局面。维护南海和平,符合所有相关国家的利益,也是大多数国家的愿望。在南海主权争端问题上,目前出现了集体安全与合作安全两种理念。比较两者,合作安全更有利于南海主权争端的解决与持久和平。  相似文献   

20.
法德两国作为西欧两大国家,虽互为邻国,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却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民族主义类型:政治民族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而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位于法德两国的边界地带,该地主权归属经历了法德两国多次的争夺,谱写了一部微型的法德民族主义发展史。20世纪,法德和解,彻底解决了一个世纪以来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争端,揭开了两国民族从宿仇转为合作的新篇章,促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同时为全世界处理边界领土争端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