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指出高校德育过程和谐性的内涵,通过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高校德育过程和谐性在推进高校德育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乃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价值体现的阐述,阐明了高校德育过程和谐性的重要意义,并根据当前高校德育过程中的问题,对高校德育过程致和谐性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德育的目标内涵与实现过程理应相谐相融。传统德育的理想性目标内涵与灌输性为主的传授过程往往相悖脱节,严重影响了目标的实现。现代德育要实现目标内涵与实现过程的相谐相融,就要使目标内涵丰富而有层次,实现过程多样而融入日常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的知识技能教育乃至日常生活,都可能融入合作互信、平等交流的现代德育的内涵。这应该是后现代过程论哲学给予当代中国德育的最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学校环境下网络德育与传统德育的优化特征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时代的临近,迫切要求德育工作者把德育工作延伸到网络社会中来.但传统德育是在现实社会中展开的,而网络德育是在虚拟社会中展开的,所以网络德育就具有与传统德育不同的特征.与传统德育相比较,网络德育具有开放性、互交性、及时性、隐身性、趣味性、仿真性、非强迫性、个性化等优势.德育工作者需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时空领域,分别利用网络德育与传统德育不同的优势特征,做好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4.
德育衔接是一个具有系统性的现实问题,它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而且更是一个需要进行深入和系统性研究的理论问题。德育衔接是近几年我国教育理论研究者根据新的实践要求和理论概括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对德育衔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必然要引申出或提出德育衔接规律的概念及相关问题,它意味着学校德育教育过程及其规律的理论研究进入新的阶段。学校德育过程的各阶段即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是一个整体,德育教育的每一阶段不仅具有不同于其它阶段的特点和质的区别,而且这个阶段之间是相互联系、前后相随,互为因果及不断发展的,它们之间是独立性、连续性及整体性的辩证统一。从客观存在的角度看,德育衔接的规律是德育过程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一致性;但同时,作为德育过程的阶段衔接规律在其概念内涵上又确实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正确揭示和科学阐释德育衔接规律这种特殊性的内容,在目前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于德育衔接规律不仅应该从德育过程及德育过程之阶段衔接的内在矛盾去认识、理解和表达,还应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及其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上去理解和表达。  相似文献   

5.
浅谈高校德育评价的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永娟 《工会论坛》2005,11(5):102-103
高校德育评价是促进高校德育工作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措施,在进行高校德育评价时必须首先明确高校德育评价的原则。高校德育评价必须遵循方向性原则、人的全面发展原则、连续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适应与超越原则、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可行性原则和可测性原则等。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时代使报刊阅览呈现出新的德育功能。它改变了传统“灌输式”的被动德育模式,使主体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成为新时尚;它使人们学会从生活中汲取善恶理念,实现了德育过程的动态统一。发挥报刊的德育功能,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还要注意对外文原版读物采取辩证取舍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网络道德与后现代伦理精神日趋一致,青少年网络道德的诸多失范现象,正是后现代恶果的生发所致。现代道德精神:理性、中心性、自主性等在网络德育中的缺位,则是网络道德失范的根源所在。由于网络空间的特殊性,主张现代德育在网络空间的完全建立是不合理的,而放任后现代德育在网络空间的生长也是不理性的。网络德育的建构面临着一个后现代之后转向的图景,即:接受多样性与差异性,建立共通性;强调对话,采取非权威的民主取向;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的融合;重建生活与道德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大学德育的任务 ,从根本上讲 ,就是要对大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 ,要求大学生形成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 ,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德育是一个过程 ,其实质是教育者把社会主义要求大学德育任务的三个基本方面———政治观点 ,思想体系与道德规范 ,通过长期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实施的教育 ,逐步转化为大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过程。这一过程是全体德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交互作用的双向活动过程。从它的发展过程来考察 ,应当完成两项“转化”任务 :首先 ,德育工作者要…  相似文献   

9.
日本德育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本德育的内容日益扩大。其重视个性教育,突出群体意识,重视民族传统,强调道德实践和国家利益至上。日本德育的途径多样,通过编订新教材、采取实践化和活动化的德育途径、发挥家庭和社区的德育作用、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等途径加强德育教育。日本德育具有明显的特点:既立足本国传统,又对外吸收借鉴;既重课堂教学,又重家庭和社会配合;既设立全方位的德育课程,又注重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既高度政治化,又高度组织化,尤其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日本的道德教育,我们可以得出很多有益的启示,对我们今天进行德育工作有很强的借鉴和思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制度德育适应了当前高校德育改革的需要。传统德育只注重学生个体心性道德建设,忽视德育制度建设;只注重德育的制度化和科学化,忽视德育制度的德性;教育目标有些过于崇高,偏离实际;忽视学生对制度的遵从心理和敬畏意识的培养,忽视制度执行中的公正。为此,要充分发挥制度对德育的保障作用;德育制度的形成要采纳学生的意见;制度运行离不开一定社会基础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深化权力制约理论的研究,有待于引入新的研究范式。传统的研究范式注重应然性、规范性、普适性。这是非常必要和正当的,但却不能够全面地、准确地揭示出权力制约过程的真实图景。为了弥补传统研究范式的视野盲区,有必要探索新的研究范式,即注重实然性、经验性、语境化的研究范式。如果说,前一种研究范式可以概括为“法律-制度范式”,那么,新兴的研究范式可以称作“行为-过程范式”。  相似文献   

12.
在新的世纪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是我们党和国家坚定不移的目标。如何以邓小平德育理论为指导来创新与发展新世纪的德育 ,是我们面临的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的 ,李康平、张吉雄主持的国家社科规划项目“邓小平德育思想体系研究”的结题成果《邓小平德育思想研究》一书 ,就是一部研究新时期德育指导性理论的力作。该书从“大德育”的理念出发 ,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以及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  相似文献   

13.
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其历史传统德育基础。在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于传统德育应当采取尊重、研究和借鉴的态度,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坚持历史发展原则、横向比较原则、宏观把握和微观剖析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综合权衡的方法、比对分析的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有助于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资源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活动课程对于德育有它独到的价值.研究和实施好德育活动课程将会改进我们现有的德育状况,建立新的德育模式,使德育真正成为科学有效的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15.
休闲社会的到来客观上给人们更多更大的自由活动空间,而休闲与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要求通过休闲德育的有效实施来提高人们的休闲质量;休闲在当今时代遭遇的困境在于其陷入了休闲和工作、休闲和懒惰的两个极端;重视休闲德育关于需要、体验、德性等重要范畴,积极利用中国传统的休闲资源和西方有利的休闲思想是历史赋予休闲德育的现实逻辑和出路。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本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兴起,主体性德育得到了广泛的接受与认同,实施主体性德育成为当前高校德育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而在对传统德育的消解过程中,主体性德育的实践出现了许多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层次剖析,并在完全意义上对其理念、内容、能力和方法体系进行现代建构。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进步与浮躁并存,文明与喧嚣共生,生命彷徨,人生无味,可以说是德育的悲哀,社会的不幸。本文从对生命的理解入手,揭示现实的道德教育对生命的遗忘,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漠视,使人迷失了方向,进而转向对真正德育的探寻。真正的德育应是对生命本真的回归,对生命意义的提升,为人的幸福奠基,为人的美好人生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18.
人本化德育是当前德育发展的趋势,在德育过程中它强调人的主体性、人的自我价值,并从个体的自我需要出发进行道德教育,从而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因此,从人本化德育的本质入手,探讨新时期大学生人体化德育的构建模式,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网络德育--高校德育的新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德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网络德育是高校德育的延伸,也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对高校开展网络德育工作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0.
德育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技能课教学,实践性和修养性决定了它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修身过程,是教学过程与修养过程的统一。业务素质是高校德育教师素质结构的核心。它作为媒体和中介,将各种素质物化到教学、科研和专业实践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