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种过程性的存在,德育的研究应该由传统的决定性研究范式向过程性研究范式转变。过程哲学视野中的德育是以内部系统之间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推动个体德性生长的动态过程。德育的动态性、系统性和主体性等过程性特征要求教育工作者逐步实现传统德育理念的过程性转向:德育着力点—外塑性转向内生性;德育模式选择—由简单机械性转向有机系统性;德育角色定位—由二元对立性转向主体间性;德育实施方式—由理性控制性转向自由体验性;德育效果评价—由终结性转向过程性。  相似文献   

2.
德育与生活世界存在着密切联系,然而,现实的青少年德育中存在着疏远生活世界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在理念上,重科学,轻人学;在内容上,重理想性,轻现实性;在方法上,重教导性,轻交往性。为此,需要构建具有基于过一种好生活、重视个体人生境遇和强调主体间的交往性的特点的青少年德育生活化教育模式,通过构建生命叙事德育模式,引领和助力青少年追求可能生活和将德育融入日常生活来促进其实现。  相似文献   

3.
指出高校德育过程和谐性的内涵,通过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高校德育过程和谐性在推进高校德育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乃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价值体现的阐述,阐明了高校德育过程和谐性的重要意义,并根据当前高校德育过程中的问题,对高校德育过程致和谐性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网络时代研究生德育内容体系的再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时代,要实现研究生德育目标,必须构建起与之相称的德育内容新体系.这一新体系应包括认知性德育内容、实践性德育内容和物质形态的德育内容三大层面,以加强研究生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对传统德育进行分析与反思 ,充分了解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主客体关系 ,加强两个主体的互动 ,尤其是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促进德育整体优化 ,有利于更好地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最终实现中国德育现代化、现代德育中国化。  相似文献   

6.
以职业道德人格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德育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职业道德人格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德育适应了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担负起塑造大学生时代精神品格、促使大学生现代道德现念生成的使命,它突出、强调大学生作为道德主体在德育过程中的主动性。以职业道德人格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德育的具体方法,就是按职业道德人格构成确定高校德育内容,以职业实践为定向,贯彻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原则,将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与道德品质养成、职业道德人格培养与典型、理想职业道德人格塑造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德育观是教育观的组成部分,现代社会要求我们树立与时代性质、德育目标等相适应的新德育观,即以人为本的主体一发展性德育观;连结生活世界的生活德育观;面向整个社会的终身德育观;经及充分满足人的复杂性的综合德育观。  相似文献   

8.
所谓的“德育衔接方法形成及发展过程实质”是本质联系的核心内容,它与“非本质联系”相对,它是德育衔接方法形成及发展过程内部比较稳定、深刻的必然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需从德育衔接方法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区分出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通过非本质联系抓住事物的本质联系。只有抓住事物的本质联系,才能认识德育衔接方法形成及发展过程的实质和根本特征,抓住德育衔接方法形成及发展的内在规律。我们认为应该从德育衔接方法概念的具体内涵、德育衔接方法的构成要素、德育衔接方法的内在结构、德育衔接方法的形成等方面入手,从德育哲学的视角,系统而深入地掇讨德育衔接方法发展过程之本质层次的特殊矛盾,在此基础上从而形成一个关于德育衔接方法发展过程实质的科学认识。  相似文献   

9.
论高校德育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及其实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德育坚持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要求。我们必须以一种全新的思维审视高校德育工作,把握其基本内涵和内在要求,探索科学有效的实现途径和机制。  相似文献   

10.
高校德育创新是现代社会中拓宽德育发展方向的重要途径,而在多元发展的现代社会背景下,高校德育同时还面临着在差异与多样的价值理念中重拾底线伦理的重任。为避免青少年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混乱与困惑,高校德育必须在公共理性所内涵的公共利益、公共领域、公共行动、公共责任观念和公共精神品质等方面做出科学的思考与回答。基于公共理性观念的特殊视角,为了有效应对多元化对德育的影响,高校德育创新应强化公共理性的价值取向、完善公共理性标准并充实公共理性的内容,助推青少年学生公共理性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网络时代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厘清网络德育的概念内涵,对高校网络德育进行概念界定,分析其特殊性,并探讨高校网络德育实施路径,是高校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价值理性"出发,阐述了高校网络德育的概念内涵,分析了高校网络德育所具有的"主体性"和"生活性",最后,提出了网络上与网络下联动机制,对高校网络德育实施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提升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成效应当将红色文化教育与日常生活领域实现有机融合,在微观层面促进二者的融会贯通。红色文化教育与日常生活之间高度契合,红色文化教育以日常生活领域为根本,日常生活领域是红色文化教育的归宿,这也构成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现实依据。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面临着红色文化教育的理论性与生活的实践性相对立、红色文化教育的说教性与人的主体性相分离以及红色文化教育的理想性与人的现实性存在冲突等一系列现实挑战。提升红色文化教育成效应当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日常生活观念,强化红色文化认知;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环境,增强红色文化情感;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日常生活话语,实现红色话语转换。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德育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德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通过梳理近十年国内学术界关于胡锦涛德育思想的研究状况,我们发现:学界理论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胡锦涛德育思想地位、目标、作用、内容和践行路径等,其价值体现胡锦涛德育思想的继承性、创新性与综合性。但总体上还存在研究缺乏整体性、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研究成果重复等问题。由此,我们认为胡锦涛德育思想研究今后应当注重整体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方法实现胡锦涛德育思想研究的突破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中的德育理论建设,是促使和谐社会实现的必要准备和前提。和谐德育的对象是人,促使德育建设的和谐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正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的必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整合构建高职德育目标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德育目标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一个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伴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实现,虽然高职院校的发展十分迅速、在校生规模庞大,但一些院校的德育目标还不甚清楚.因此,要把高职生转变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要高职院校首先要确立好德育目标并贯彻德育实践的始终.为此,应坚持如下原则:高职德育目标要符合高职教育实际情况;高职德育目标要关注个体发展;高职德育目标要注意渗透.  相似文献   

16.
德育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作用要得以实现,必须注重并研究德育工作方式。在新形势下,德育可以采取确保德育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重视教师的表率作用、研究德育内容与目标相契合的方法三种有效方式来开展。  相似文献   

17.
浅谈高校德育评价的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永娟 《工会论坛》2005,11(5):102-103
高校德育评价是促进高校德育工作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措施,在进行高校德育评价时必须首先明确高校德育评价的原则。高校德育评价必须遵循方向性原则、人的全面发展原则、连续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适应与超越原则、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可行性原则和可测性原则等。  相似文献   

18.
人本化德育是当前德育发展的趋势,在德育过程中它强调人的主体性、人的自我价值,并从个体的自我需要出发进行道德教育,从而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因此,从人本化德育的本质入手,探讨新时期大学生人体化德育的构建模式,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育是与现代社会相对应的。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把培养人的主体性作为根本目标。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力求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懂得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并尊重德育主体的“个性”,因人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德育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0.
德育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技能课教学,实践性和修养性决定了它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修身过程,是教学过程与修养过程的统一。业务素质是高校德育教师素质结构的核心。它作为媒体和中介,将各种素质物化到教学、科研和专业实践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