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研究关注的是新奢侈主义与中国城市青年白领群体消费之间的契合性.本研究在界定新奢侈主义的基础上,认为新奢侈主义是一种保留了奢侈品消费符号性的大众消费模式,这与一方面期望用符号性消费来彰显自我,另一方面又面临着现实和经济压力的中国青年白领的消费理念形成了一定的契合性,最终形成了青年白领对新奢侈主义趋之若鹜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中国青年研究》2003,(10):58-66
●让自己成为金牌“白领”●掌握职场生涯中必备的“五个C”●制约职业前景的10种想法●扩展职业前景的15种能力●明确你的工作目标和每天的工作●必须认识到:小节同样影响成功●掌握一些工作技巧让自己成为金牌“白领”都市的年轻“白领”阶层是目前职场的新贵,如何取得成功是他们中很多人最关心的问题。不过,在现阶段,许多人对此却缺乏足够的认知。世界青年成功学会副会长吴甘霖先生认为,青年“白领”是最关注自身成长和成功的人群。机会的空间来自积极的心态。吴甘霖认为,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其实,“白领”们感觉缺少发展的空间,有的是…  相似文献   

3.
李敏 《观察与思考》2007,(12):46-47
<正>平均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基本上没有休息日,睡眠不足,三餐不定……这是很多大都市白领的生活写照。鉴于他们的敬业精神、工作强度比起劳模来还有过之而无不及,有媒体将其戏称为“过劳模”。北京师范大学一份调查显示,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大约有七成白领都属于“过劳模”一族。  相似文献   

4.
垃圾分类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成效取决于居民的行为选择。然而居民在垃圾分类实践中呈现出“强意愿、弱行为”的悖离特点,众多居民的垃圾分类意愿并没有转化为实际行动。基于深度访谈资料,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探究居民垃圾分类行为与意愿的影响因素与悖离逻辑可发现:影响居民垃圾分类行为与意愿的主导因素有个体认知、压力感知、行为控制、资源情境与政策效能感,但二者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居民垃圾分类意愿是个体认知、压力感知和行为控制多种因素复合驱动的结果,其中,行为控制的双重效应是“内力驱动型”与“外力驱动型”垃圾分类行为产生的核心要素;垃圾分类意愿虽是垃圾分类行为的前提和基础,但资源情境、政策效能感调节了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是导致居民垃圾分类行为与垃圾分类意愿悖离的根源。为此,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内驱动力,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和调整外驱动力的干预机制,弥合居民垃圾分类行为与意愿的断裂。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对IT行业8名白领青年的深度访谈资料,采用质的资料分析软件Nvivo7,对工作领域内影响IT行业白领青年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做了类属分析.研究发现,工作压力太大、工作环境不佳、工作前景不明、工作心态不好等,是消解IT行业白领青年主观幸福感的四大最主要的工作因素.  相似文献   

6.
▲上海将“白领”写进发展蓝皮书 据《工人日报》报道,“白领”第一次作为城市青年未来发展的代表和示范群体,被写进《2002年上海社会发展蓝皮书》中。“白领”,即高学历、高收入及较高职位,年龄介于20-40岁、从事管理或专业技术工作的群体。作为城市青年未来发展的典型群体,  相似文献   

7.
“世界青年”伴随着青年朋友度过了极不平凡的一九九七。感谢大家一年来对我们的支持和关爱。在新的一年里,“世纪青年”初衷不改,依旧把焦点对准青年问题,反映跨世纪青年的喜怒哀乐。老栏目《和你一样年轻》继续讲述和你、我一样年轻的青年朋友的故事,新栏目“绿色田野”和“都市新风”则将分别展示农村和都市青年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新思路、新举措、新风貌。 新世纪的脚步已愈来愈清晰。青年朋友们,“世纪青年”期盼着你们在这里留下人生最华彩的乐章。 你想找到脱贫致富的捷径吗?你想改变几辈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吗?  相似文献   

8.
消费过程实为一场游戏,而消费品则为游戏中的重要道具。突破消费研究中的个体需求论和结构决定论,以兼顾结构与能动的综观视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消费者的消费文化与境况。就都市青年而言,汽车消费是他们破解时空紧张、构建社会关系再生产的消费空间、驾驭现代生活的"坐骑",都市青年通过汽车消费建立起积极有效的生活信念,发展出掌控生活的权能感。  相似文献   

9.
“超级女声”的出现,再次把新世纪中国青年流行文化推向新的极致。本文试图站在青年成长的角度来考量,以青年学的视野来分析,对“超级女声”说出笔者自己的心声,以期丰富人们对“超级女声现象”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名为开心网的SNS网站先是风靡于白领,之后吸引了大量在校大学生加入,大学生中的"开心族"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共性网络行为的新群体.这种网络行为既能帮助大学生释放压力、满足虚拟的人际需求,但也可能使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更难以适应现实生活.本文对此进行分析,探究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动因和应对策略,期望能为高校的一线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在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市青年在空前严酷的竞争压力下,对人生丧失热情,逃避做事业和家庭顶梁柱的责任,在工作、婚恋、学习中自我放弃,最终导致从社会中间层向下滑落.目前这种"下流社会"化新态势正在成为中国都市青年面临的严峻问题.我们需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科学破解这一难题,引导都市青年健康成长,保障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魏银 《青年探索》2012,(5):79-84
近两年,国内出现了一个“以租为乐,不求拥有,但求享用”的都市青年群体——“哈租族”。笔者将研究视角锁定在“租生活”的行为主体“哈租族”上,从青年群体和青年消费文化的视角出发,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之以深度访谈法和观察法来获得第一手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深入研究得出:物价高涨、青年创新能力强、网络等租赁渠道畅通是“哈租族”形成的主要原因,同时指出了“哈租”也是一把双刃剑。  相似文献   

13.
一、垃圾分类从校园抓起 在5月12日结束的“顺义区第二届垃圾分类环保小卫士”评选活动中,区市政市容委联手区妇联和团区委,通过带动更多的家庭和青年群体,参与垃圾分类垃圾减量活动,扩大社会影响力. “第二届垃圾分类环保小卫士”评选活动的主题是“同父母一起用废旧物品制作环保手工艺品”.  相似文献   

14.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都市里青年的异性交往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第四类情感的出现和流行是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它的出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情感的大讨论.本文首先从人际交往视角分析了第四类情感是现代社会中一种新的异性交往模式,它满足了现代青年对情感多样化的心理需求;接着从社会角色的视角分析了第四类情感的易感人群;最后分析了第四类情感的影响一方面第四类情感对人们的恋爱、婚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作用,但另一方面第四类情感对人们释放工作压力、缓解家庭矛盾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上海市B俱乐部的个案研究,描述了都市白领青年组织网络社团参与社会公益的活动特点,指出成长于社会转型期的都市年轻人并不是不热心公益,而是与其父辈相比,他们对于公益责任的认同更加趋于务实化、人性化、生活化,而且这一群体特殊的公益实践方式和责任理念正深刻影响着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进程.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当代中国青年的"双刃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引言] 互联网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信息交流形式与人际交往方式,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广泛,所引起的社会问题也是复杂而深刻的.其中,青年作为网民的主体和生力军,作为新生事物的易感人群,所受到的影响尤其巨大,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改变.因之,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工作也面临着一系列全新的问题和形势.如何把握现代青年在网络时代的思想倾向和行为特征,是新世纪开展青年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7.
城市"隐形贫困"青年群体若以工作与收入划分,大体可细分为三类人群:高收入、高消费的一线城市青年;青年"白领"群体;高校毕业的"宅家啃老族"。超前消费已成为当代青年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丰富多样的物质、新型的交易方式,为青年人追求时尚生活提供了透支便利。从"佛系"到"隐形贫困",反映了部分青年人的社会适应无力感,通过超前消费"刷存在感",会给青年人带来心理焦虑,乃至生活风险。社会应提供正向的价值激励,倡导"新节俭主义",帮助青年人树立理性消费观念,简约生活新风尚。  相似文献   

18.
白领群体,是改革开放中由知识型青年组成的新兴社会阶层。要使党建工作走进这个特殊群体,要求我们从党建工作的理念、思路到具体工作方法、载体都要有所创新。上海市静安区以“跳出党建抓党建”的党建工作新模式.提出“关注需求→完善服务→组织凝聚→政治引航”的工作思路.建立了面向白领服务的社会化运作平台——“白领驿家”。  相似文献   

19.
无聊感是每个人都可能体验到的负性情绪,越来越多的研究认识到无聊感的破坏性后果,包括青年吸毒行为。本研究在梳理无聊感概念的基础上,调查了我国3128名14~35岁青年的无聊感与吸毒行为的关系。在无聊感方面,青年的休闲活动方式普遍不佳,且县城青年的无聊感体验最高;男性青年的无聊感高于女性;青年群体中,年龄越大,无聊感越强;城乡差异以及辍学、失业等社会因素对无聊感有明显的影响。相较于感觉寻求而言,无聊感与吸毒行为的相关性更强且更为直接,而进一步的偏相关分析表明,感觉寻求对吸毒行为的影响是通过无聊感的中介作用产生的。因此,对青年吸毒的预防和矫治工作应将无聊感纳入考量,青年工作也要重视青年的无聊感体验以及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健康休闲活动方式与场地,重视培养青年的休闲技能。  相似文献   

20.
赵文 《青年论坛》2003,(5):20-22
世纪之交 ,在我国沿海内地一些大中城市都市青年文化正显现出新的变化 ,风行一时的“酷”文化似乎正逐步淡出 ,以灵动洒脱、活泼可爱相标榜的嫩嫩的“蔻”文化在都市新人类中悄然兴起 ,并似有愈发旺盛之势。究其缘由无外家庭保姆式教育、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大众传媒的渲染及推波助澜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等因素综合所致。而“蔻”文化中所揭示出的都市青年文化孩童化现象值得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