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博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博”如今已成为青年了解社会、认知世界的获取外部信息的媒介之一,这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了极大的挑战.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电子信息技术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驾驭“微博”,运用“微博”平台了解青年群体的思想动态,积极、正确地引导青年认知社会,使微博成为青年群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沟通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曾东 《长白学刊》2008,(5):27-30
马克思哲学建立在对传统哲学变革的基础上。与现当代西方哲学许多流派不同,他与传统哲学的关系既有“断裂”的一面,又有“连续性”的方面。传统哲学在四个方面对马克思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是乌托邦精神的影响,二是浪漫主义精神与普罗米修斯精神的影响,三是启蒙运动与启蒙精神的影响,四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马克思区别于现当代西方许多哲学流派的激进否定态度是,以一种辩证的态度,批判性地继承了这些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成果,这使得马克思能够在“保守”和“激进”之间保持一种辩证的平衡,表现出一种开放的视野和思想的张力,这是马克思具有当代价值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青年微公益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公益是当代青年群体、新型信息技术与现代社会公益的巧妙对接.青年微公益反映了当代青年对社会参与的渴望,也体现了社会信任不足的现状.经由微公益,青年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弱关系”.这种“弱关系”是值得珍视并需要小心维护的,以免使得青年变成彼此“没关系”的原子化个体.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应促成青年微公益向资讯型公益、生活型公益和创业型公益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4.
审美活动是一种群体性的互相交融影响的共识、共鸣活动。在社会变迁过程中,青年群体不断更新换代,审美模式呈现出时代性差异。通过纵向比较可以发现,当代青年与父辈之间业已形成鲜明的审美代际差异,其中折射出审美观念的变化、审美环境的重构,以及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所产生的微妙情感互动。在互联网审美语境中,以“90后”和“00后”为审美主体的青年一代,与“70后”“80后”呈现出风格迥异的审美观念。本研究通过历时态的观察,尝试厘清各个时代的审美偏好、分析审美迭代的原因、探究审美转向的内在逻辑,从而为引导当代青年形成健康的审美判断、培育良好的审美能力提供认知基础和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5.
在哲学上,“真理”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属于传统哲学的论题,而非马克思主义的论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题,是基于实践论基础上提出的“真理观”与“价值观”的辩证统一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往往把前者混淆并等同于后者,这是误解。这种误解发端于苏联教科书,也构成中国理论界的一种范式和理论立场并反映在教科书中。其实,唯物史观不是在“真理”与“价值”这两个范畴的直观视野上直接讨论二者的关系,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讲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即唯物史观没有“真理”与“价值”的关系论题,“真理观”与“价值观”的辩证统一问题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有论题。  相似文献   

6.
章新若 《人民论坛》2014,(2):196-197
西方马克思主义鼻祖卢卡奇与当代“辩证马克思主义”流派代表人物奥尔曼都强调马克思辩证法的重要性,但落脚点不尽相同.卢卡奇认为“总体性”是马克思辩证法的首要特征,奥尔曼认为马克思辩证法是一种“内在关系”哲学.文章在考察各自观点的基础上分析两者在理解辩证法内涵上的异同,并提出辩证法“系统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德国“双元制”是德国对青年进行职业教育培训的主要模式,上海青年职业见习制度是在学习、借鉴“双元制”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职业培训制度,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少差异。通过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分析各自的内涵、特征,我们将能更深入地了解德国“双元制”这一成熟高效的青年职业培训体制,同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改进、充实与完善上海青年职业见习制度。  相似文献   

8.
张颖 《人民论坛》2023,(7):107-109
青年就业力是青年作为就业主体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呈现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它既包括促进职业选择、职业适应、职业提升的软实力,也包括岗位胜任、职业潜力发挥等硬实力。青年就业力的提升,关系青年群体就业问题的解决,也关系青年劳动力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坚持“一个观点”,建立“双向认知”,培养“三种情怀”,修炼“四项技能”,是提升青年群体可持续就业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基于交往理性和实践哲学,英国宪政秩序的认知基础是内生的、实践的、进化的经验主义和主体性哲学的多维协同思维模式,是一种对话法哲学视野下的交往理性,是一种体现了宽容妥协开放自由精神的、超越个体意识和理性界限的多元理性.  相似文献   

10.
搭子日渐成为青年群体的重要社交对象,各式各样的搭子关系丰富了当代青年的社交生活。与传统的亲密关系所带来的整全式交往不同,在现代性转型的背景下,搭子之间的社交具有典型的碎片化特征。文章通过典型个案研究考察了这种碎片化社交行动的形成逻辑、基本诉求与关系流变,讨论兼顾了社会结构性因素与个体社交心理因素之间的双向影响。研究发现,在生存结构的完整性消失以后,当代青年改变了自己的社交策略,将碎片化的社会特征作为一种行动工具,通过多维度寻求搭子的方式在碎片化的生活中重新拼凑出一种多元整体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媒介化引入线上交友的实践范畴,从媒介技术中介的视角窥探线上亲密关系的特征,以及对参与者形成的认知和实践层面的影响。通过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和漫游研究法,本文发现线上交友平台形塑了一个碎片的、流动的、公共展演式的媒介景观,并以此为基础重新建构了个体对于亲密关系的自我认知和性别化想象。本文尝试提出“中介化爱情”这一概念,以此来阐释线上交友平台嵌入个体社会生活的影响,具体来说,包括流动性、选择性和性别化三个层面。在交友平台的语境中,个人开始接受亲密关系的流动、可变、浅层,同时学会在隐私与真实之间构筑一道基于媒介技术的“防火墙”,并在其中尝试建立基于性别平等与协商的公共规范。“中介化爱情”有助于我们反思平台、技术与性别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媒介化影响。  相似文献   

12.
女性在性别关系中以及青年在代际关系中同等地作为"他者"所处的本体论地位,性沟与代沟中存在的身份认同差异以及由此而提出的超越父权制的政治诉求与解放意识使得女性研究与青年研究可以达成类同的理论批判结构,并形成共同的政治实践意识。相比较而言,女性研究发展了更成熟的研究范式,形成了更系统的性别分析方法与理论批判意识,这些分析方法与批判意识对青年研究都构成一种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哲学方法论启示,并从政治哲学的视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朱莉华 《求索》2011,(12):135-137
语言与哲学密切相关,不同时期的哲学思想都直接影响语言研究的发展。在对传统哲学观批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体验哲学思想,坚持语言是在人的体验与认知作用下形成,依据“现实-认知-语言”原则研究语言.因此体验哲学也成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心智的体验性、概念的隐喻性、认知的无意识性三个核心原则对认知语言学产生直接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互联"是互联网功能和本质的一种概括或抽象,也是信息时代由人创造的一种新形式人工联系,它对哲学的联系范畴增加了丰富的含义和特征,使得传统的联系观,其主要在于承认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发展到互联网时代更注重联系的实践性,使得联系不仅是认识和发现的对象,而且成为实践和发明的对象与产物,其技术性和社会性的特征更为突出,还使得辩证法和人的哲学、实践哲学、技术哲学、社会哲学形成深度贯通。基于互联的联系观影响了今天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变化,并造成了种种新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因此成为若干哲学视野的新的汇聚点。  相似文献   

15.
现实社会,对青年来说是"神秘"的.认知社会、把握社会,是每个处于青年期的人都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将青年群体作为认识主体去研究,探寻其认知社会的一般特点,进而用科学的方法导向其认知方向,不仅对青年教育工作,而且对社会综合管理,都是有益的.把青年作为独立的认知主体来研究,能否成立?回答是肯定的.首先,青年有认知社会、准备参与社会实践的共同需求.其次,青年在认知社会时,有着共同的生理和心理的基础,其心理机制的共同特征反映到认识活动中,往往形成认识的"共鸣".10年来青年中一次又一次出现某个热点,众多的青年不约而同地关注某"焦点",正说明青年在认知社会的过程中是有规律可寻的.再次,改革开放为青年创造了容易  相似文献   

16.
布鲁诺·鲍威尔的宗教批判构成马克思早期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论环节。早期马克思对康德哲学“应有”与“现有”矛盾的疑惑使他走向了黑格尔哲学,受青年黑格尔派领军人物鲍威尔的影响,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选题表现出了与其自我意识哲学的一致性。马克思从鲍威尔的哲学立场出发高度评价了伊壁鸠鲁哲学,伊壁鸠鲁所实现的由实体哲学向自我意识哲学的转向,包含着哲学体系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而马克思在高度评价伊壁鸠鲁哲学的同时也存在着不满,表明马克思与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直接的一致同样也包含着潜在的差异,这种潜在的差异就映射出马克思向“现实”的靠拢,自我意识哲学需要迫切地融入现实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的理念,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性质,体现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思想,吸收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中关于“和谐”、“和合”、“和为贵’、“兼相爱”、“和而不同”、“天下为公”等思想财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努力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形成和谐关系,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重要理念,把我们党长期持有的关于全面、协调、稳定、社会进步、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等等思想,集中起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价值目标。因此,和谐社会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哲学精神。从这样的角…  相似文献   

18.
共生哲学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共生哲学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时代诉求的必然性,它是时空坐标中人类理性的选择。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它使我们对人与人、人与自然、集团与集团、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审视有了新的视野和认识,使我们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新的参照和方法。"共生"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它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和理念。共生哲学中的进化理念、共同理念、合作理念、互惠理念以及相变理念在不同层面揭示了共生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9.
从哲学基础到思维方式,不同文化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多元文化的发展与各种文化之间差别的存在,使得“承认差别”成了新的世纪非常重要的跨文化研究原则。在当今后现代消解中心、多元文化并存,互动认知成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的情况下,比较文学从“异”出发的研究正切合了时代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诗言志被称为中国诗论的开山纲领,摹仿说被视为西方文论的基石,它们虽然都是对文学艺术本质规律的探索和认识,但却形成了不同的文论话语体系,使之在理论内涵、逻辑起点、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上有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与中西方不同的哲学土壤有很大的关系,即中国传统哲学的主导思想是“天人合一”式,而西方哲学史上占统治地位的旧传统是“主客二分”式.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强调物我相通、情景交融,甚至以情驭景,这使得人与外物的关系多为一种情感体验;主客二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分离,这使得人与外物的关系多为一种知觉认识,所以西方文论认为文学应表现的是那个客观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