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官僚主义是寄生在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身上的有害“病菌” ,官僚主义现象的存在 ,反映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种病态”。[1] 什么是官僚主义 ,很难给予一个准确定义。由于官僚主义存在的广泛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在现实中 ,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表现出来的不良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 ,不健康心理 ,错误观念 ,以及公务活动中主观主义、命令主义、事务主义、个人主义、本位主义、自由主义、宗派主义、唯心主义等的种种表现 ,统统被归入了官僚主义的范畴 ,通常也被称为“官僚病”或“官场病”。官僚主义对于国家机关和社会的危害是明显的 ,轻…  相似文献   

2.
政党与国家政权、政治环境等的关系构成一国的政党制度。一般认为,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政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政党执掌、参与或影响国家政权的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与其他政党的相互关系的制度。人们习惯于根据一国实际执掌政权的政党的数量,把政党制度分为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  相似文献   

3.
政治社会化是人类社会出现阶级、国家等政治现象之后.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接受被现存的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信念和规范,形成特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从社会角度来看,主要是指政治体系经由各种途径,使社会成员具有台统治要求的共同的“政治准则”、”政治认同”等政治文化。农村政治社会化是政治社会化的一个层面,指的是农民在政治实践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官僚主义被作为一种制度来研究;在社会主义国家,它被作为一种思想作风来研究。官僚主义是国家官吏为图谋私利而侵害人民权利的处事原则和思想作风。在社会主义国家,当国家还只能由少数人实施管理的条件下,它也表现为某些干部运用手中权力损害人民利益的处事原则和脱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官僚主义的存在有着官僚制以外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刻影响着中国当代的政治构架和行政方式。作为最早的官僚体制,中国古代官僚政治有其优点但也存在弊端。从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弊端探讨其在权力结构、政治伦理、权利义务关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并且与韦伯所呈现出的科层制官僚政治相对比,从而反思当代政治文化和行政实践。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经济改革过程,表现为一种制度变迁,即旧的制度安排转变为新的制度安排。不确定性是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特征。从宏观层面来看,目标的体制模式由于受到政府行为不确定性的影响而表现出不确定性;从微观层面来看,由于经济中的微观个体难以预料未来的体制走向,  相似文献   

7.
政治实践与人类社会同步产生,并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从立体结构的视角来看,政治实践发展的主流形态表现为“社会政治实践-国家政治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轨迹;而从政治主体的视角来看,人类社会政治实践的历史发展表现为“氏族型政治实践-阶级型政治实践-人民型政治实践-人类型政治实践”整合性推进的历史沿革。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深植于中国的土壤中,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政党制度的建立不仅需要实践基础,而且需要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这个理论的价值在于为政党制度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合法性解释和合理性论证。从政治文化层面分析研究,是理论层面的深入阐释,也是政党制度形成中最深层的原因分析。政治文化视野中的研究,对于从理论层面深化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形成与存在的合理性分析、探索如何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践证明,这项基本政治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政党制度的民主政治价值主要体现在政治性和整合性上。从政治层面看,中国政党制度内部结构具有稳定性,是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前提;从民主层面上看,中国政党制度保证了政党代表的广泛性和整合的有效性。要从改善执政党的领导、提高民主党派的参政水平等方面促进中国政党制度民主政治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官僚腐败症如同毒瘤一般,是党的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敌,若不及时铲除,必将侵入党和政府的肌体,腐蚀党员领导干部,切断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终必然会葬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创新人民群众监督的体制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历史与现实都证明,群众监督机制在反对官僚主义、惩治腐败、倡导廉政、强化执法力度、保持政令畅通、加强行政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多党合作制度重要内容的政治协商,比较好地解决了利益多元化而造成的意见纷争和政局不稳,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社会内耗,维护了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但是,政治协商并非是消弥纷争、毫无约束的协同机制,而是包容差异、相互约束的民主机制。这种政治协商是一种制约性政治协商。从政党政治的一般原理来看,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如果缺乏制约性,合作就失去了存在的政治基础;从政治协商的原初意义来看.政治协商如果脱离了制约性,协商就失去存在的价值;从中国政治协商实践来看.多党合作中的政治协商如果缺乏制约性,协商就会流于形式。在一定意义上讲,制约性协商才是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内在机理。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政治协商中的制约性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政党制度是否合适,一看是否符合国情,二看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三看是否保持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群众是否满意。中国政党制度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危机是一种体制性危机,解决体制性危机比解决生产力水平低下所导致的危机更为艰难。这是因为引发危机的体制具有政治相关性和政治上的正统性,要否定这种体制存在巨大的政治风险。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所有制形式与经济管理形式以及个人行为的调控机制等都具有明显的政治相关性,进行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是如何化解可能导致的政治风险。无论从解决社会危机的目标来考虑还是从抵御风险和促进体制转型来衡量,选择从体制外入手是最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在实现公平的分配中,制度公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社会存在的分配不公问题,主要是由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公共财政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制度等制度性因素造成的。因此,问题的解决必须从制度层面入手,通过改革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税收制度、行政垄断、社会保障等制度,用合理的制度安排保障社会分配公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干部体制的改革经历了一个从革命性集团到现代官僚制的转型。经济体制的巨大变革和原有政治体制的相对稳定使得中国的干部体制呈现了一种新旧体制共存的双重特征,这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官僚制度。向现代官僚制的进一步转型有赖于市场经济的进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6.
政治和谐是指政治关系的和谐,是政治权力主体和政治权力客体的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规范或秩序。从政党制度的角度来看,要使一个国家达至政治和谐的状态,必须要有和谐的政党关系、和谐的政治参与、和谐的政治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  相似文献   

17.
注重制度建党,是世界工人阶级执政党不同发展历程和不同历史命运提供的一条重要启示;是工人阶级执政党应对严峻挑战、提升执政能力的一种现实选择;是工人阶级执政党适应社会发展规律领导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靠坚定不移地推进民主政治发展,又要靠积极稳妥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重点在于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8.
坚决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高度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政治清明内含着丰富的传统因素,而时代的发展又赋予了它诸多崭新的内涵。尊重历史传统、构建现代法治、完善民主政治,则成为实现我国政治清明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由于“原子化”的农民政治参与程度低,难以进入乡镇政治层面,更难以构成促进乡镇治理机制的完善环节,因而发挥各类农民新型合作组织的作用是很有必要的。其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更好的反映和表达农民的利益诉求;有利于规范农民行为;有利于促进农民政治参与。然而从现实来看,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在发展中也遇到一些困境,因而需要从制度上进行构建和改进。首先,要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促进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其次,要健全新型农民合作组织运行的机制体制,规范其行为;第三,从制度上妥善处理好村“两委”与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关系;最后,要逐步发展代表农民利益的合法政治性团体,成立真正意义上的代表农民利益、权利和义务明确的民间团体。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级差政治信任"格局中表现出来的"央强地弱"的政治信任结构与以往一以贯之的高度政治信任相比,最大的差异是基层政府的政治信任流失严重。其原因,宏观层面来是利益分化导致社会不公和制度缺失导致政府对社会问题回应滞后引发公众不满;微观层面是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偏差、政府官员贪腐和政府行政行为异化严重侵蚀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从制度层面重建社会公正、推进制度反腐,从社会治理层面加强矛盾化解,从规范行政行为层面重塑政府形象是重建政府管理权威,提升公众政治信任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