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其理论研究的基点,考察与揭示了个体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有三个特点:最根本的存在方式是实践;是现实社会关系的存在物;有着许多人的需要。马克思“现实的人”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人的主体性培养为基础;以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为现实目标;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哲学观是理解和判断一种哲学思想本质的重要依据。马克思在对传统形而上学哲学观批判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辟了“新唯物主义”哲学观,从而开辟了哲学通向现实生活的新世界观。我们应当充分理解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变革,用现代唯物主义思维方式掌握其哲学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3.
《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建构的“新唯物主义”日趋成熟,其成熟的基点就在于对“现实的人”历史发展性内涵的科学把握。“现实的人”的历史发展性主要表现在:在批判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中进一步完成了“现实的人”的历史发现;在分析人类需要、分工、交往、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找到了“现实的人”历史发展性的实现途径;在扬弃以往生产和交往形式的基础上明确了“现实的人”历史发展性的旨向和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只是通过解读马克思哲学文本的形式难以完成“走近马克思”这一目标。这是因为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中 ,“早期马克思和晚期马克思的对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对立”、“传统哲学体系和马克思哲学的对立” ,这一系列的观点为今天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设置了重重迷雾。哲学研究的现实任务 ,即是拂去这些迷雾 ,以为真正走近马克思开辟一条通途。  相似文献   

5.
“现实的个人”的概念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并得到系统阐述的。马克思是在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和施蒂纳哲学的扬弃中创造性地确立了“现实的个人”这一理论。他指出了“现实的个人”是有生命的个体存在,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而且还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具有历史性,需要是“现实的个人”发展的内在动力等科学规定性。“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起点,也是马克思研究个人问题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哲学的原生形态是真正能够代表和体现马克思哲学精神实质的理论形态,所以发展马克思哲学应该从马克思哲学的原生形态开始.马克思的哲学观是马克思对哲学的规范性见解,也是符合我们时代标准的哲学观.但是,在我国的哲学教科书和辞典中所描述的哲学观,大都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马克思的哲学观.马克思哲学具有明显的反思辩倾向,马克思哲学的产生宣告了玄思哲学的终结,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是科学的批判精神.当前要发展马克思哲学,就要回到马克思所阐述的哲学观上来.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研究表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是贯穿于其思想体系中的一条红线。马克思明确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具有其逻辑必然性,而且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是“联合起来的个人”共同占有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共同控制全面丰富的社会关系的必然产物;揭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虽是历史的必然,但它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只有在经历了“原始丰富性”和“普遍片面性”的漫长历史阶段后,才会走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新的历史阶段。这一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为当代中国切实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努力提供了一般性的方法指导:一要科学把握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理想和现实的统一;二要在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中助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历史感,是理解黑格尔和马克思二者历史观差异的重要环节。此般差异性具体体现在“自意识”与“克服意识”的隐性关系层面。黑格尔从“自意识”的视野出发,释放出其历史感所蕴含的理性规定,并且通过对自意识的形式规定,最终使其历史感进入思辨哲学的境地。马克思批判吸收了黑格尔的历史感所呈现的理性阐释和总体论证,并在深入历史现实的基础上,既详细分析了“自意识”的抽象普遍性所带来的历史局限,又通过对“克服意识”具体内涵的分析,深刻批判了黑格尔对绝对理念的思辨关切,并为自身的历史感找到其现实主体,最终呈现出历史感演变的现实路径,即从自意识到克服意识,从理性追问到现实考察的飞跃,并在历史感嬗变的历史过程中,守护了唯物史观的现实地基。  相似文献   

9.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中存在着两个不同的逻辑层面:一是对贯穿全部人类社会历史过程的一般基础即物质生产的确定,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客体向度;二是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类主体出发,探寻在不同社会历史发展时期中的主导因素,即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向度。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既科学地说明了人类主体的能动性和主导地位,又坚持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物质生产的基础和客观必然性,是历史地肯定人类主体作用的历史辩证法与坚持从现实物质生产出发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整统一。  相似文献   

10.
对马克思“劳动”批判真实语境的误读是西方学者逃离社会批判理论唯物主义路径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体系中,“劳动”批判是在历史辩证法的现实逻辑中得到整体定位的:第一,劳动是在实践哲学视角中凸现的感性活动,劳动概念的形成与实践概念的提升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第二,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关系是马克思“劳动”批判的主体性依据,劳动确切地讲是社会批判理论现实、历史的载体;第三,劳动活动历史超越性的实质是工具理性的现实消解,而不是非劳动美学设定。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称马克思为"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认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他一生中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1、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唯物史观);2、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规律)。一般认为,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史观"被视之为"哲学",认为马克思是"哲学家";马克思所发现的"剩余价值"被视之为"科学",认为马克思是"科学家"。部分学者一方面质疑"唯物史观"的"哲学"性而力图论证其为"科学",另一方面又质疑"剩余价值"的"科学"性而力图论证其为"哲学"。这样,由"两大发现"而构成的"哲学家"与"科学家"的马克思,似乎又模糊了他的"哲学家"与"科学家"的双重身份。通过正确地分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马克思的部分理论作品,我们只能说,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的马克思,既是哲学家又是科学家。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其思想发展进程中,不仅信仰过黑格尔哲学,也信仰过费尔巴哈哲学。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清算(同时也是自我清算),才创立了他的新唯物主义。实事求是地肯定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费尔巴哈派"阶段,理解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批判的真实内容,对于正确对待马克思、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阐述了关于人的“类本质”思想,可以看到费尔巴哈人本学的重要影响,但是从手稿开始,马克思已超越了费尔巴哈。两人对人的“类本质”内涵的理解有着深刻的不同,体现了马克思具体的人与费尔巴哈抽象的人之间的对立;体现了对人的本性理解的不同;以及在哲学观上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主义的文化哲学思想--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现代文化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对话,解读了《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炼了马克思文化哲学的早期思想观点,展现了它基本的发展倾向,突出说明马克思文化哲学所具有的历史主义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从现实性的视角批判了以往旧哲学,并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他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建立起自己的新世界观。在马克思眼中,现实与现存是两个截然相反的范畴概念。在他那里,现存意味着是一种当下的存在状态,而现实性则意味着一种处于变动中的、革命性的状态。在对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分析和批判后,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消灭了现存状态的现实运动。他的现实性视角同样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18、19世纪欧洲学术思想为背景,全面考察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概念的使用情况,发现:相对于当时的文化研究状况来说,马克思、恩格斯形成了“文化哲学”的缺席,合理的解释就是他们意识了到当时所谓文化研究的唯心主义倾向。但作为一种新历史哲学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不可能忽视今天人们所说的种种文化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现象的研究是通过“文明”概念、“精神生产”与“精神生活”概念、“意识形态”概念,甚至还有“上层建筑”概念来进行的,这提示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构建的科学路径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如何理解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的关系,是理解马克思哲学及其当代意义的重要问题。黑格尔哲学显然是一种现代性的哲学话语。过度强调两者的连续性,即意味着将马克思哲学也同样理解为一种现代性的哲学话语,这就涂改遮蔽了马克思在颠覆形而上学、批判现代性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后现代性意蕴。事实上,正是在黑格尔哲学的断裂处,在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处,在现代性哲学的终结地,马克思开启了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它标志着现代性的终结和后现代性的开端。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思想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中,意识形态是一个极其关键的概念。它是马克思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的一个重要支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是对文艺复兴以来新兴资产阶级革命批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英国唯物主义、法国启蒙思想和德国古典哲学,为马克思从哲学上提出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提供了比较丰富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9.
把<新青年>的反孔非儒看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是对历史的误解.从启蒙思路的演进、文化反思和现实批判的融合以及历史性格和言说策略的链接等角度来考察,不难发现,<新青年>的反孔非儒具有理性和激情的二重个性.它既是五四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改革社会现实的激情的一次炽烈燃烧,也是对传统儒学所作的一次深刻的理性拷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