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皎英 《前沿》2003,(7):15-17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过程是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在实践的基础上的双向互动过程。唯物史观的创始人正是从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这两个视角来考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的。因而要正确理解唯物史观的内容和实质 ,就必须紧紧抓住这两个视角。但这些年来人们对历史主体研究得较多 ,对历史客体则很少研究。本文是在对历史客体和认识客体的比较后 ,来尝试揭示历史客体的内涵、四种基本类型和特性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过程的含义是: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系统中,各级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客体进行改造时,该系统在维持其基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所呈现的一系列的变化状态。它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过程,即对综合治理客体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根据主体的目标来改造治理客体。研究社会治安综合治埋过程的意义在于,过程既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又是重要的工作方法。认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过程,就能科学地掌握其前进的节奏,更好地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服务。  相似文献   

3.
<正> 认识论又叫知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其基础是唯物主义、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在任何认识过程当中,都可以区分开三种要素:认识主体或认识者、认识客体或被认识者以及认识活动本身。例如,在科学实验当中,科学家就是认识主体,被研究的自然现象就是认识客体,科学家观察对象,分析数据,形成思想的过程就是认识活动。这三种要素就构成一个认识过程。也可以说,认识论就是关于这三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理论。其中,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蓝拟现实:认识的第三种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维度,探讨了虚拟现实的本质,认为虚拟现实是人脑对现实的认识或反映借电脑的延伸或外显,是数字化、网络化技术背景下人的认识的第三种形式或形态———虚拟形态或虚拟认识,属于波普尔的“世界3”,即客观知识的世界;文章还着重探讨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虚拟认识三种认识形式的联系和区别,认为人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虚拟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即从感性的具体到理性的抽象再到虚拟的具体的过程,或从直接具体到间接抽象再到间接具体的过程。作为这一过程的第三阶段即虚拟认识阶段是对前两阶段特点的辩证“扬弃”,表明人对事物的把握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接近真实;文章也探讨了人在虚拟现实中活动的特征,不同意学术界把虚拟现实看作实践(或虚拟实践)的观点,而认为是一种借助电脑进行的思维操作性活动,即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活动,而且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活动所共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关于认识过程的理论大致可以纳入两种模型之中,这就是“发生学模型”和”科学解题模型”。 一 所谓“发生学模型”是指把认识过程看做是由原始的非认识状态、认识的低级阶段向认识高级阶段的过渡。无论是把认识过程看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还是把它归之由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都属于此模型的范围。  相似文献   

6.
略论《实践论》中对认识过程的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把认识过程划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字面上没有提到知性问题。然而他对认识过程划分的实质,是否具有“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呢?本文试图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侵蚀与替代是理论界分析现代性的困境的主流观点.不同于上述观点,劳伦斯·E·卡洪创新地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角度论述了现代性的困境.他指出正是主体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祛除了连结主体与客体的先验元素造成了现代性的困境.只有依靠“文化的形而上学”打造一种新的综合语境才能为这一困境找寻出路.本文意在梳理劳伦斯·E·卡洪的论证思想与过程,并进一步揭示该思想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谢丹桔  欧艳辉 《传承》2012,(24):28-29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辩证法其主要特点是讲实践的过程表现为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自由与必然的对立统一。萨特的人学辩证法只讲自由、认识和主体,而不讲必然与客体,只讲头脑中的辩证理性,而不讲客观世界的辩证规律。分析两者的异同,对于搞清楚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中的一对极其重要的范畴,我国哲学界对主客体问题的研究尚处在开拓阶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对许多问题的理解还没有取得一致性的意见。现将研究中的一些主要问题和观点简要综述如下。一、关于主体范畴的规定对于主体范畴的理解和规定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意见认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讲的主体是指能够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人,是具有自我意识和社会性的人。主体不等于意识,它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是客观物质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体。主体是多层次的。就普遍性说,它是作为认识者、实践者的整个人类,包括过去的人,现在的人和将来的人;就特殊性说,它是指作为认识者、实践者的社会集团,包括种族、民族、阶级、社会团体,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绝对真理体系,清算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真理观的过程中,创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真理观。马克思的真理观,首先在认识对象上有别于唯心主义的纯粹绝对的思想客体,有别于旧唯物主义的纯粹绝对的感性客体。马克思认为,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在于,把认识的对象——事物或现实,仅仅理解为纯粹的绝对的物质客体,也就是说,仅仅是与主体毫  相似文献   

11.
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和客体对增强主体本质力量的作用的统一就是价值的本质,这个统一是主体和客体在实践关系中形成的。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在能动性作用下的主体在实践关系中认识价值本质的过程。客体对增强主体本质力量的作用就是主体在科学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关系促使客体按照主体愿望而满足主体的效应。因而,从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两个维度出发,比较能够深刻把握价值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这两个维度中深刻体现了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关系、认识关系的根本特性。  相似文献   

12.
廖丹 《湖湘论坛》2005,18(3):21-22
旧唯物主义把感性客体混同于自在客体,而辩证唯物主义则揭示了感性客体的真实意义,由此便产生了新旧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一系列分岐:对感性主体理解上的分歧;“辩证反映”和“单纯直观”的分歧;在认识能动性问题上的分歧;在认识目的性上的分歧;在实践观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13.
试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已成为军队政治工作研究中的热门话题,本文拟从主客体关系群入手,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属性特征进行探讨。一、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主客体关系群的理论依据传统观点认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是一种单一主体与单一客体或是两个认识主体之间的两极运动。而笔者则认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两极运动,而是一个多主体与多客体之间的多极的、复杂的运动,即实际上存在着  相似文献   

14.
<正> 近年来,学术界研究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这部著作时出现了一些意见分歧。其中对于列宁的反映论思想的争论集中在两个问题上。第一个问题,《唯批》反映论思想的实质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还是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对此,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唯批》发挥的是传统认识论提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观点,宣扬客体至上,忽视或排斥主体因素,因而实质上是费尔巴哈的直观反映论。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唯批》既坚持了实践观点,又阐明了认识的辩证法,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能  相似文献   

15.
略论主体认识结构及其特点陈晓龙长期以来,我们对主客体问题的研究,只注重和强调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意义,忽视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和意义,特别是主体认识形式在认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这就必然使我们在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过程中,一方面在理论上把认识、反映只...  相似文献   

16.
论无意识认识胡敏中我们知道,认识就是认识主体通过认识工具观念地再现、接收和把握认识客体的过程,认识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观念形态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就达到了主体和客体在观念上的统一。人是认识的主体,人之所以能成为认识主体,就在于人在认识中...  相似文献   

17.
浅议主体在认识途径中的障碍朱静君认识的本质是主体运用自己的思维器官接受、获取、储存、加工和处理来自客体的信息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思维过程是一种在认识主体头脑中进行的内隐活动,在客体作用于主体的感觉器官后构成主体思维中的对象──对客体信息形成的感知材料...  相似文献   

18.
以往的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只是片面地强调客体尺度,忽视了人的主体尺度。“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因而不能科学地说明认识的主体能动性。与此相反,唯心主义片面地强调了人的主体尺度,忽视了客体尺度,只是以精神外化的形式考察事物,考察人与事物、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因而不能科学地说  相似文献   

19.
价值问题讨论在去年的一些报刊杂志上有进一步的深入。关于价值的实质,大都认为价值是主体同客体之间的关系范畴,是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在主体头脑中的反映,但对价值在认识的何种境况下才发生效用上则有分歧。一种意见认为,只有那些对主体的存在和发展起有益作用的客体才有价  相似文献   

20.
一人们通过认识和学习而形成政治文化的过程,是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政治文化一般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两个层次构成。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社会政治现象在情感、态度、兴趣、愿望等方面自发的心理反映。这是一种直观的感性的反映。这些心理反映,构成了人们的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政治思想则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社会政治现象进行政治思考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它是一种自觉、系统的反映,是人们对政治问题的理性思考。政治思想包括一系列的政治认识、政治判断和政治推理。政治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