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哲学创新实质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要创新,首先应突破“以苏解马”、“以恩解马”、“以西解马”的传统解读模式,采用“以马解马”的新模式,直接依据马克思哲学原创的主要文本,重新解读最能代表马克思哲学革命、哲学创新原生形态实质的四部曲,即19世纪40年代中后期马克思哲学一系列重要文本《、资本论》及其三大手稿、马克思晚年为写出《资本论》续篇而作的四组准备材料、在黑格尔《逻辑学》与《资本论》逻辑基础上写出《辩证法》的构想,以期科学说明马克思哲学革命、哲学创新的精神实质及马克思哲学的名称问题。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7,(7)
1847年的《哲学的贫困》与《1857-58年经济学手稿》两个文本的共通点之一是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且《1857-58年经济学手稿》的撰写正是从马克思对蒲鲁东派的批判开始的。在"巴师夏和凯里"部分里,马克思在历史方面对巴师夏的批判与对蒲鲁东的批判如出一辙。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再次批判了蒲鲁东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并阐明自己研究方法的不同之处。在"货币章"中,马克思通过对蒲鲁东主义者达里蒙的批判,揭露了蒲鲁东派"劳动货币"幻想的秘密。  相似文献   

3.
商品:神秘化了的《资本论》逻辑起点——《资本论》传统理解模式质疑之一陈胜云说商品是《资本论》的逻辑起点,仅仅就《资本论》的·叙·述结构来说才是成立的。但是,商品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具体考察中,却不是一开始就作为逻辑起点而被马克思确定下来的。如...  相似文献   

4.
《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文本生成史生动地展现了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思考历程。马克思既把世界历史看作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把世界历史看作是资本主义走向自我瓦解的坟墓,因而《资本论》在考量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始终没有离开对世界历史的思考。世界历史和资本主义同时构成《资本论》的两大思想主题。可以说,不懂得《资本论》语境中的世界历史概念,就不懂得《资本论》的资本主义批判。当代世界依然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烙印,在此背景下,澄清《资本论》语境中的"世界历史"概念,不仅有利于打击西方学者甚嚣尘上的"历史终结"论,而且有利于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法国吕贝尔较早确定了马克思哲学文本,呈现出马克思哲学文本体系,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但其编著的功过得失有待客观历史的评判。吕贝尔认为《资本论》及手稿既是经济学著作,也是哲学著作,表达了他独特的哲学看法,主要包括《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实践观思想、黑格尔《逻辑学》辩证法思想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观。从马克思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两者关系的角度,论述他们之间观点的对立。  相似文献   

6.
张楠 《学理论》2013,(24):48-4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实践的人道主义"的诞生地。在对马克思人道主义的理解存有普遍争议的今天,回到思想发生的原初过程,以《手稿》为文本依据,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这一人道主义的根本问题的变革性理解、人道主义发展中的异化及其扬弃以及共产主义是一种实践的人道主义三个方面,探寻马克思对"实践的人道主义"思想的阐发。  相似文献   

7.
《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伟大成果,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对《资本论》的创作、发表、翻译以及流传历史的考察,是对《资本论》进行研究的基础。2012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第二部分"《资本论》及其准备著作"的出版,标志着与《资本论》直接相关全部手稿和刊印稿,都以原文的形式在历史考证版中悉数发表,使人们有缘窥得《资本论》手稿的全貌。  相似文献   

8.
罗莎·卢森堡在《资本积累论》中联系帝国主义经济现象,对马克思未发表的《资本论》第二卷手稿进行了文献学的阅读,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以货币需求为主题、以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相互依存关系为基本结构的资本积累图式。1924年,布哈林出版了《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一书,对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图式进行了系统地批评。布哈林的批评虽然没有驳倒罗莎·卢森堡,却提出了《资本论》阅读中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问题:是用同一性的思维方式去阅读,把《资本论》各卷的问题视为同一的,还是用差异性的方法阅读,揭示《资本论》各卷次问题的不同?是用《资本论》第一卷的公式来解答《资本论》各卷的问题,还是从《资本论》第二卷或第三卷的视角切入《资本论》各卷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从人类历史和思想史的变革中生发出来的,因而只有在思想史的语境中、在文本与现实的张力中,才能做出科学而正确的解答。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资本集中理论对我国组建企业集团的现实意义鱼小强一、马克思关于资本集中问题的论述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开篇指出,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最普遍最一般的关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生产方式上占统治...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资本论》这部巨著中,全面阐述了他的货币理论和信用理论,揭示了一系列金融活动的基本原理和运动规律。这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马克思认为货币流通和信用关系,是商品经济深入发展的前提。这对帮助我们认识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很有意义。马克思说:“商品生产以商品流通为前提,而商品流通又以商品表现为货币,以货币流通为前提;商品分为商品和货币的这种二重化,是产品表现为商品的规律。”(《资本论》第二卷第393页)马克思还指出:“毫无疑问,在由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向联合起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是串通《资本论》第一章甚至整部《资本论》的一条主线,也是铺垫马克思庞大经济思想体系的基石.对这一理论的现实思考是非常有意义的.一 所谓商品拜物教,扼要地说,就是人们尚不知商品价值的实体为劳动,把它当做生产物的什么自然属性,从而把“人手的生产物”幻想为赋有某种自然属性的“社会的物”,认为它是在不断变动的市场价格背后操纵人们命运的主宰,而盲目地拜倒在这种“物”,面前,受其统治和作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以最新的国际马克思文献学研究成果和MEGA2新发表的材料为基础,证明“大束手稿”三个部分以及“小束手稿”是马克思的作品,从而《费尔巴哈》章手稿正文的绝大部分内容是马克思写作的;然后提出一个原则:虽然《费尔巴哈》章手稿正文的笔迹不能作为判定作者身份的依据,但后来插入、补充或修正的内容则可依据笔迹确定作者身份;最后提出一个大胆推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时事先讲好了他们之间分工合作的方式,即先由马克思写第一稿,然后由恩格斯在誊写的同时进行补充和修改。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商业资本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徐晓兰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四章中以商业资本为对象,集中研究了商业资本如何参与利润的平均化,使利润分割为产业利润和商品的问题,从而揭示出产业资本发展和商业资本发展的内在的辩证关系。这一理论对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如...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资本论》经济学-哲学批判内在统一的哲学底蕴在于其唯物史观性质。唯物史观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开展提供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依据,而在经济哲学批判中唯物史观得以深化。由于《资本论》学科性质的二重性,唯有从经济学-哲学批判内在统一的理论视角,才最有可能在理论上阐明《资本论》及其手稿对唯物史观的深化,从而揭示、挖掘和把握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唯物史观的新的存在方式和新的发展,并为推进唯物史观的再认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若放弃传统上将《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当作一个逻辑自洽的统一文本的编排思路,而将它当作由多个异质性文稿组成的手稿集,大、小束手稿完全属于不同哲学观的差异就会呈现出来。大束手稿的哲学观并非历史唯物主义,很多关键命题都受到马克思的批评;小束手稿是依据马克思的观点,由恩格斯诉诸文字的文献,其哲学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表述。对其的异质化文本学研究有助于学界区分实证主义的历史观点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此基础上对费尔巴哈的讨论、对恩格斯历史观的讨论,以及对马克思影响的讨论,有助于人们克服马克思、恩格斯的对立论,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6.
正《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一部未完成的手稿,是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一书第261节至第313节内容的摘录和评述,写于1843年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居住时期,又被称为《克罗茨纳赫手稿》或《1843年手稿》,是马克思研读黑格尔法哲学时撰写的文本集,该手稿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公开发表过。1922年,苏联学者梁赞诺夫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柏林档案馆中发现了这部手稿,原稿没  相似文献   

17.
诸多研究者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的文字当作马克思的思想加以引用。从文本与义理两方面分析,这种引用是对马克思的误读,是把马克思所批判的观点当成了马克思的思想。这种误读是学风问题。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对科学共产主义的论证是伴随着他的经济学说的形成逐渐成熟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资本论》的第一部草稿,它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形成。在这部手稿中,根据唯物辩证法和发展观,结合对资本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研究,他对共产主义的特征作了预测和分析,从理论上预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前景,指明了社会发展的方向。认真学习  相似文献   

19.
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探讨已经进入到以下两个文献之间的关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44年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两个文献都是“手稿”,但是它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两个”手稿“涉及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三个重要人物的理论:黑格尔、费尔巴哈和亚当·斯密。中外学者都非常关注。《44年手稿》在西方曾引起“马克思热”;《提纲》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曾引起热议。但在方法上都是单一文本的研究,不可能把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历史和逻辑的内在关系解读出来。马克思的思想是如何与这三个历史人物的理论联系起来的,又是如何从他们的理论中脱离出来的。对于这些马克思主义原理很少深入地研究,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正确的方法,或者说是不注重方法问题。今天我们对以上两个文献的研究采取不同的方法——理论驿站的方法。这个方法是通过文献之间的联系,把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论历史的逻辑的揭示出来。理论驿站的方法是从恩格斯的《资本论》第二版“序言”中学来的。恩格斯的这个“序言”很有启迪性。研究它对于我们今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马克思的机器大工业理论及其当代意义关于资本替代劳动的一般性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及其《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的相关论述中有过深入的阐述。"所有发达的机器都由三个本质上不同的部分组成:发动机,传动机构,工具机或工作机。"机器的前两部分"仅仅是把运动传给工具机,由此工具机才抓住劳动对象,并按照一定的目的来改变它。机器的这一部分——工具机,是18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