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廉政文化研究》2015,(4):14-19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对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推进党内监督工作,加快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党内法规质量和水平等内容进行了系统论述。其在理论基础层面,体现了继承性和创新性的辩证统一;在制度规范层面,体现了系统性和协调性的辩证统一;在制度执行层面,体现了权威性和严格性的辩证统一。这对新时期充分发挥法治在党内监督制度建设中的"重要引领和规范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依法治党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党内巡视中遵循并彰显法治逻辑,意在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实事求是、依规依纪依法高质量推进巡视全覆盖。作为党内监督的重要制度安排,巡视具有自身的法治逻辑,主要体现在:巡视权源于党内法规,具有授权和限权的双层结构;巡视程序是法治运作的关键,具有独立性与参与性的双层结构;巡视思维遵循法治思维一般规律,具有规则思维与原则思维的双层结构。推动党内巡视高质量开展,应当主动把握巡视的法治逻辑,围绕巡视权优化巡视规范体系,通过强化巡视程序提升巡视工作效能,聚焦巡视思维建设巡视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3.
法治反腐作为腐败治理的一种理性选择,其规范意蕴在于以“法”为据、以“治”为功,通过惩治和预防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从法治反腐看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实质是从党内腐败治理检视党风廉政建设法规制度建设状况,以此检视是否形成了反腐败法规制度体系化,是否有效遏制了腐败,形成了“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党内法治反腐,须从体系化与效能论视角,更好地思考党内法规制度建设问题,即秉持法治的精神高质量建设党内法规制度;坚持制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推动实现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化,形成制度整体效应;妥善处理法规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更好地推动党内腐败治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4.
党内政治生态的风清气正,既来自中国共产党人对从政品德的坚守,也源于对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的遵循。因此,德法兼修是新时代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逻辑选择。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内在地要求党员干部政德素养与法律遵从的共同支持,必须一手抓德治,一手抓法治,实现道德和法律共同遵守、德治和法治相得益彰。具体地说:一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德法共治理念的深刻意蕴,夯实德法兼修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理论基础;二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与法规法纪教育相结合,提升德法兼修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思想基础;三是推进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制度建设,增强德法兼修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5.
地方法治建设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基础。法律监督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湖南省在继“法治政府”建设取得重要成效之后,进一步明确了“法治湖南”建设的战略目标。以法律监督促进法治湖南建设,应该树立在保障法制统一上走在全国前列、在地方法治建设中彰显湖南特色、在服务湖南发展大局上探索新路的目标取向。需以强化法律监督意识、拓展法律监督范围、规范法律监督程序、改进法律监督方式为工作重点,并在提高检察机关位阶、积极推进检察改革、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强化检察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
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协调发展已成为法学领域研究的重大课题,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党规国法协调发展的法治文化建设,运用现代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去指导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实践。党规国法协调发展的法治文化,包括遵守规则的法治意识、程序公正的法治思维、捍卫民主的价值理念、控制权力的法治要义、保护权利的文化取向和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加强党规国法协调发展的法治文化建设,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法治文明成果,使党规国法更好体现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刘彤  杨弘 《理论探讨》2007,(6):22-24
实行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发展的需要;法治应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展、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发挥法治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多方面作用,应采取多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刘书祥 《求知》2014,(4):8-11
<正>当前,全国上下都在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而在2013年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如何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的一个重要指示中,首次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新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门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出部署,并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任务。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确立,到"建设法治中国"新目标的提出,是我们党对法治建设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它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依法治国既是一种现代治国理念,也是一种现代政治文明,它在现代世界各国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秩序、规范和保障作用。但同时,法治也不是万能的,它有着自己的缺陷和治理边界。以德治国强调国家治理中道德的约束、感化和自醒作用,是现代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中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法治和德治各有自己的局限和治理范围。而法治和德治结合,不仅是治国方略上的“两手抓”,体现了治国哲学中的“两点论”和辩证法,也是对现实人类治理困境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2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从推动依法治国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必须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其作用的发挥,影响着人们的意识与行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始终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发挥党的领导优势,推动我国公民的法治自觉,树立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形成人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崇尚法治的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3,(31)
当前,我国法治进程是由政府、法律人、民众、媒体等多方力量推动的。政府成为推进法治的主体;法律人在治国理政、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民众是法治改革的新兴推动力量;媒体在推动法治进程方面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政府、法律人、民众、媒体等不同立场、视角交织在一起,有利于各方达成共识,推动我国法治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党内治理是我国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党内法规制度是党内治理现代化的主要载体。新时代以来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党理念和实践在政治、法治与文化三个维度上的现代性进步。政治维度上,廓清了以制度治党通向现代政治文明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机理;法治维度上,昭示了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法治要义;文化维度上,蕴含了"民本""德治""礼序"等传统思想融入现代"党规之治"的文化历史逻辑。三个维度间平衡、协调与统一的"三位一体"关系,是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进一步努力的目标方向,也是在此过程中处理党内法规体系解决诸多现实问题的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13.
王中汝 《求知》2015,(1):7-9
围绕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总目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作了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部署。把政治建设特别是法治建设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这在改革开放以来还是第一次,充分彰显出法治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突出地位和重大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及其落实,必将在我国掀起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国家治理革命,也必将大大加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4.
党内法规的有效实施对于依规治党、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从软法治理视角审视,党内法规实施的困境主要在于:制度合意性不足,弱化了自愿遵从;执规机制的单一单向管制逻辑,降低了执规效能;党内法治理性精神缺失,导致守规、践规、护规的引力不足;党内民主发展滞后,消解了党内法规有效实施的基础。基于软法视角提升党内法规实施效应,应完善立规参与机制,增强制度合意,促进自愿遵从;重塑执规机制的治理逻辑,形成多元共治执规格局;坚持常态化教育和严密执纪并重互促,形塑党内法治理性精神;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培育党员民主治理品格。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明确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建设法治中国,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各项改革顺利进行的法治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法治在保障人权、规范权力、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实现公平正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有法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6,(6)
网络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提升具有重大的意义,但也应当看到网络对大学生法治观念形成也有深刻的负面影响,面对这种影响,应从建立国家网络媒体舆论监控体系,营造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的社会环境,加强和改进学校法治观念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控能力、明辨是非能力,注重网络法治观念的培养等方面,提升大学生法治观念,增强大学生的全面素质。  相似文献   

17.
社会法治是当前深圳法治建设的薄弱环节,加强社会法治建设是深圳全面深化法治、推进一流法治城市建设的固本之举和必然要求。要摒弃法律工具主义观念,把法治作为社会治理的根本方面;健全法律体系,以法律平衡社会利益,有效保护公民各项权益;着力构建多元共治的法律框架,依法协调和化解社会矛盾;加快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夯实社会法治基础;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和依法监管社会组织,促进社会依法自治;加强网络治理,依法管理虚拟社会。  相似文献   

18.
庞丽娟 《民主》2015,(1):10-11
<正>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和部署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内容涉及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司法改革等各个方面,我认为这是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进一步具体化,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内容十分丰富、深刻。下面,我谈几点认识:一是依法治国是当前社会发展和中共执政理念发展的必然结果。虽然"依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转型时期,公法建设迫切需要法治形象的良性导向作用。我国对法治形象的塑造经历了"非法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中国"的演进,并且在多种语境中展现出多样化的"面孔"。我国各种行政法理论也曾描绘出一定的国家法治形象,但与法治实践中所倡导的法治形象并不完全一致。未来行政法的理论创新应当回应建设"法治中国"的需要,加强"善治政府"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20.
混合性党内法规能不能作为概念存在?其与党政联合发文是什么关系?它因何"入"规?有没有必要"入"规?这些问题都与当前建立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协调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关系、推进依规治党等任务密切相关.基于对党政联合发文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区分混合性党内法规和其他党政联合发文,把混合性党内法规纳入党内法规体系,并进一步规范其调整范围、制定实施、备案审查、清理等基本问题,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快建设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实现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的基本条件.为此,还应当结合党内法规的形式和实质特征,合理控制党政联合制定混合性党内法规的数量,并明确混合性党内法规的边界,将其限定在党政机构统筹改革、党的直接管理、党政同责等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