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性认同是心理认同的初级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认同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网络时代感性认同已经成为网络意识形态认同的普遍现象。网络意识形态传播形式的感性化、内容表达的感性化以及网民对网络意识形态信息加工的感性化是网络意识形态感性认同的生成逻辑。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获取受众共情、增强其理论凝聚力、提升话语引领以及筑牢网络主流意识形态阵地,都需要其建构更强的感性认同。激发网民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更强的感性认同,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应做到大众化、通俗化、常态化与制度化。  相似文献   

2.
李森  李明 《理论导刊》2023,(1):106-112
视觉文化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提供了新的理论视域和实践指向。一方面,它凭借感性形象呈现意识形态内容,通过主体询唤建构意识形态认同,借助融入日常生活实现意识形态渗透;另一方面,它也使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视觉表达泛娱乐化、视觉消费符号化、视觉文化多元化等风险挑战。为了进一步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化传播实效,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高效传播,亟须强化视觉图像叙事、增强视觉信息把控能力、规范视觉文化秩序。  相似文献   

3.
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制度和国家政权得以维系的思想基础,是社会精神文化的灵魂。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与民生建设密不可分,民生改善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互生统一、良性互动的辩证关系。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阶层分化、贫富悬殊、权力腐败严重影响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追忆民生史实、传播民生故事、关注民生公正是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群体一定程度上面临政治社会化路径不畅问题,引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弱化、淡化。本文在"路径一目标"分析框架下,以农民工为考察对象,对509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社会传播、政治学习与内化、文化传承与整合、社会环境这四条政治社会化路径,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政治学习与内化、文化传承与整合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有直接促进作用,社会传播经由政治学习与内化以及文化传承与整合、社会环境经由文化传承与整合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有间接促进作用。政治社会化路径的整体优化能够显著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是工人阶级中的生力军,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阶级支撑,具有群体性特征。访谈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具有群体差异性特征,整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亦存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不够深入、认可水平有待提升、内化不够、信仰度不高等认同问题。提升认同度的基本途径是:实施增权,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实基础;明晰责任主体,共促主流意识形态的通俗化和社会化;维护农民工权益,努力营造良好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可环境;畅通传播渠道,使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文化需求;完善培训体系,强化主流意识形态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6.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关系到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与管理权。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的意识形态传播属性和独具优势的传播特征,将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打造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建设的重要阵地,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为此,在坚持正确指导思想的前提下,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应注重内容建设,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转变话语表达方式,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果;走入学生生活,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感染力量;打造校际共享联动平台,拓展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范围。  相似文献   

7.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强弱与其话语方式为广大民众所理解、接受和认同的程度息息相关。近年来,西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不断扩张使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话语面临新的挑战,为此,要不断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话语表达方式,使之契合民众的认知结构、话语结构。当前,应注重从三个维度构建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话语方式,即主体维度,着力打造一支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队伍;客体维度,创新契合现时代需要的大众话语体系;载体维度,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8.
<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强弱与其话语方式为广大民众所理解、接受和认同的程度息息相关。近年来,西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不断扩张使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话语面临新的挑战,为此,要不断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话语表达方式,使之契合民众的认知结构、话语结构。当前,应注重从三个维度构建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话语方式,即主体维度,着力打造一支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队  相似文献   

9.
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机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需要积极探索和实现提升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体制机制创新,从而不断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完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舆论宣传机制,即强化以人为本的舆论宣传理念,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舆论宣传工作内容,改进主流意识形态舆论宣传方式;建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沟通机制,即建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沟通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建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沟通受理机制,建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沟通保障机制;强化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灌输教育机制,灌输教育的内容注重科学性和通俗性,灌输教育的方法注重针对性和灵活性,灌输教育的手段注重创新性;构筑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监督管理机制,即增强国家管理部门对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总体掌控力,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监督管理的方式方法,积极推进监督管理的立法进程。  相似文献   

10.
周静  刘乐舟 《理论导刊》2021,(2):100-107
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热点时刻"。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着国际意识形态斗争加剧、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分化、个体意识结构严重失衡等场域困境,因此必须在传播理念、传播话语、传播模式上与时俱进,主动应变。同时,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性质决定了其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传播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的理论根基不能变、实现社会共同价值引领的功能定位不能变、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认同路径不能变、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价值向度不能变。实践中必须牢牢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既创新求变,又以不变应万变,共同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认同本质上是人在利益满足的前提下,对某种意识形态理论自觉自愿的认可和接受。厘清影响乡村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主要因素与各因素相互作用的逻辑理路是分析乡村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路径、调整认同方式、拓展认同范围的关键。充分发挥利益在乡村意识形态认同路径中持续性的基础作用;依托乡村“领土—文化认同”,发挥文化在认同路径中的自觉纠偏作用;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在认同路径中的政治保障作用;加强策略在认同路径中的重点针对作用,是合理规制认同路径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在乡村振兴中的政治引领作用的应有之举。  相似文献   

12.
正一、微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问题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生活方式、社会心理、文化传播、价值生态正日渐发生变化。随着人们生存状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改变,主流意识形态的传统生态也发生了变化,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认同危机、控制力下降、话语权消解等问题。首先,微媒体传播内容的任意性降低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社会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是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的重要目标向度,其表现为社会成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坚  相似文献   

13.
大众话语是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与必然要求。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和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渗透,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大众话语领域面临主导地位动摇、影响力减弱的边缘化风险。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话语体系,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势在必行。为此,我们应积极探索大众话语的构建路径,坚持时代性与创新性、竞争性与开放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价值诉求,防范化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被边缘化的风险,在与非主流意识形态共生与交锋中建立和保持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意识形态通过"合法性"与政治认同相联结。意识形态为政治权力提供合法性证明,为政治认同的生成提供稳定环境,为政治认同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近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渐变以及现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发展均对其所在时代的政治认同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利益分化、虚拟网络化、社会思潮多样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乏力等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和生命力,对政治认同产生了消极影响。为此,应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推进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意识形态作为观念上层建筑,随着改革实践的深入推进也发生了深刻变革。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主流意识形态建构,根据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特征积极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变革突破、丰富完善和创新发展。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面临全球化、多元化、市场化带来的巨大挑战,为此必须努力建构治理型、融合型和感性型意识形态,不断凝聚价值认同和改革共识,持续为改革开放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6.
“后真相”是指在社会化媒介技术引导下受众在客观事实与主观情感信念的博弈中漠视真相的现象。“后真相”的危险不仅在于真理和事实被挑战,更在于在这一挑战和颠覆过程中隐藏的深刻的意识形态问题:在资本逻辑、技术逻辑和权力逻辑的合谋下,“后真相”与消费主义、网络民粹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杂糅并进解构大众的主体意识、思辨意识和核心意识,扰乱人们的价值判断和国家认同,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在这一背景下,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为着力点,实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时代性和技术性转换,更好地祛“后真相”。  相似文献   

17.
全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升级和网民数量的激增致使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复杂性明显增加、对抗性持续增强,舆论影响力愈发强大。“狂热追捧”“千夫所指”“道德审判”“道德绑架”“口诛笔伐”“人肉搜索”“舆论反转”“情绪反转”等网络极端行为层出不穷,冲击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威,挤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空间,抢占主流意识形态发声先机,削弱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认同,成为危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变量”。对此,应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引领力为主方向,不断优化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内容供给,放大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声量,捍卫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空间,瞄准“群体极化”、打破“群体盲从”、狙击“网络恶语”,全面赋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破壁入圈”,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相似文献   

18.
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体现为党在网络意识形态上的权威,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对于引领网络社会思潮、强化政治制度合法性认同和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至关重要。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具有静态性和动态性双重结构,在实践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技术性与阶级性相融合、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灌输性与渗透性相结合的特征。为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要构建以主流意识形态为引领、信息技术为引擎、信息素养提升为内核、工作责任落实为保证的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工作机制,以有效应对网络信息化传播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让网络空间充盈主旋律和正能量。  相似文献   

19.
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生长于互联网发展的"无界"态势和意识形态领域"有界"社会思潮的边界夹缝中,是建设网络强国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题中之义。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共享性、主体性等特征,致使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遭遇分散化的困境。着眼于意识形态功能化的战略考量,需要提升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政治主导力、经济支撑力、文化聚合力和交往影响力。具体而言,要深化以"权力—知识—话语"为有效手段的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再生产,增强政治公信力、理论供给力、舆论引导力,培育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主流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是社会成员中最积极、最活跃的部分,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出现了淡化的倾向。对此,必须认清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现状,努力探索实现主流意识形态控制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