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篇中有诫杀、劝杀生的训导和灵异故事,对于弘扬佛法、教导劝诫具有很好的说服力。唐代释家单独抽出《颜氏家训·归心》篇中杀生应验事七件并交代说明性文字,或辑人佛教经典,或单行,藉以劝诫教化,另题名为“诫杀训”或“戒杀家训”。  相似文献   

2.
《创造》2017,(12)
正诵读在题材选取上有原创、名著、名篇,内容健康、观点鲜明,具有较强的时代感。采取个人诵读、集体诵读的形式,以女职工为主。经过精心准备,共有《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傅雷家书》《我爱你中国》《红色家书》《杨善洲的家训家风》等14个节目。干部职工在朗朗诵读声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领略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质朴之言中明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家训的起源——兼论儒学与传统家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源最为深厚的部分。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家训内容与儒学精神的耦合 ,使传统儒学借重于传统家训得到广泛传播 ,而决非因为儒学的兴盛而导致家训的产生。家训起源于上古时期普通百姓父子相传、口耳相授的生产生活实践 ,是伴随着以血缘相系的家庭形成而产生的。从文字记载的历史看 ,尧舜时期就有了家训 ,《尚书》、《周易》、《诗经》中所反映的家训内容 ,对后世家训有着特别重大的影响 ,是以著述形式出现的中国家训的直接源头  相似文献   

4.
茆定章 《群众》2017,(1):69-70
家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是先辈留给后人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智慧结晶。运用家训告诫家人、教育子孙,足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家庭教育最基本的形式。历代著名家训无不浸透着“仁爱之心”、“诗书传家”和“天下情怀”的思想,是淳化民风民俗、推动道德发展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5.
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传统社会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传承和创新家训文化,要注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强化家庭与其他教育主体的相互配合,加强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6.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集中体现了他的家族观念,奠定了他在家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他对先祖文化的继承、对家族关系的理解基本出于儒家思想,因而随着《颜氏家训》一书在家族中影响的深入,这一家族最终成为历史悠久的儒学世家之一.  相似文献   

7.
《国语》,相传为春秋时鲁国人左丘明所撰,约成书于战国初。是重要的历史典籍。全书蕴藏着丰富的哲学、美学思想资料。对此,前人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本文拟从中国传统家训源流考察的角度,对《国语》进行新的探究,发掘散见于其中各篇的家训思想。  相似文献   

8.
宋代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繁荣期,家训教育独有千秋,家训文献卷帙浩繁。寓于家训中的官德教育以修身养性、志存高远,忠孝立身、倾心报效,廉洁奉公、勤政为要为基本内涵,流风遗韵,泽被后世。  相似文献   

9.
谢雄飞 《传承》2008,(22):68-69
《颜氏家训》是中国家庭伦理教育里程碑式的著作,具有极强的务实性和可操作性。在传统家庭伦理发生较大演变的今天,重新对我国传统家庭伦理规范进行一番现代阐释,分析和找出其中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伦理规范和伦理精神,不仅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时期家庭伦理的建设,对于我国当前家庭伦理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家庭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源地,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们三观的培养、良好品格的塑造和身心的健康发展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框架下,以中剧《家有儿女》和美剧《查莉成长日记》为例,从六个维度分析中美家庭教育方式、教育理念的差异,总结中美家庭教育的优缺点,使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方式得以完善和发展,这对我国未来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人必有家,家必有谱,谱必有训。"中国传统家训家规起源于氏族、家族、家庭的形成发展,根源于中国传统血缘文化中的道德秩序、政治自治、经济的自给自足、文化的自我认同,是影响个人成长、家庭幸福、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中国传统家训的记载始于《尚书·无逸》周公对其侄子成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新时代背景下重要的时代课题。以传统家训文化为例,传统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主成部分,实现以传统家训文化为例的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古为今用,汲取传统家训文化精髓;批判继承,赋予传统家训文化新内涵;推陈出新,激活传统家训文化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古代文化起源的普遍规律入手,深入讨论了中国古代家训的起源,对各种过去似是而非的观点进行了有力的修正。本文立足于原始儒家的哲学思想,具体分析了古代家训的思想来源。根据中国古代家训的实际,全面总结了中国的古代家训是原始儒家思想的通俗化和大众化。并且以此为基础,广泛讨论了中国古代家训在我们当代道德缺失、诚信危机之际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一部《朱子家训》流传甚广,而对毛泽东祖辈的家训家诫,世人却知之不多。在毛氏家族中,有一本《韶山毛氏家训家诫》在本族中世代相传,颇值得人们借鉴和效仿。韶山毛氏家训有十则:一、培植心田。一生吃着不尽,只是半点心田,摸摸此处实无愆,到处有人称羡。不看欺瞒等辈,将来堕海沉渊,吃斋念佛也徒然,心好便膺帝眷。二、品行端正。从来人有三品,持身端正为良。弄文侮法有何长,但见天良丧尽。居心无少邪曲,行事没有乖张,光明俊伟子孙昌,莫作蛇神伎俩。三、孝养父母。终身所答不尽,惟尔父母之恩。亲意欣欣子色温,便见一家孝顺。鸟雏尚知报本,人子应含逮存。  相似文献   

15.
赏识教育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赏识教育"是由我国教育理论家周弘老师结合自身的教育经历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周老师将自己的聋哑女儿培养成留美博士生,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表明赏识教育这一教育理念有实践意义。一、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突破应试教育的僵化体系针对中国现实中的应试教育模式,周弘老师在《赏识你的孩子》一书中提出,在教育过程中,对待孩子应该像农民对待庄稼,考虑孩子自身的需求和兴趣,充分发掘孩子的潜能,欣赏和赞美孩子,帮助孩子取得成功;当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能一味责备孩子,而应反思教育者自身是否存在问题,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6.
马誉国 《乡音》2023,(5):46-47
<正>我国历代家训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个历史时期人们教育后人、规范家庭、修身立德的重要内容。自传统家训诞生以来,上至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下迄普通百姓,都出现过很多教育子女、规范自身的家训。中国优秀传统家训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发挥了传承文化、教化育人、规范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传统家训尽管产生于特定的传统社会背景之下,但在现代社会仍旧有积极的意义,尤其是传统的品性德行、为人处世、精神激励等方面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是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题组根据调查显示了传统家训文化在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调查还显示传统家训文化在当今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中成为了弱项,传统家训文化整体氛围不浓,现状堪忧,无法传承。基于舟山群岛新区的案例,结合青少年教育的现状及地域文化特点,着重探讨如何创新、发展转化、继承与弘扬传统家训,使之有助于青少年的教育与成长。  相似文献   

18.
戴素芳 《求索》2007,(3):158-159
传统家训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熏陶下形成和繁盛起来的关于治家教子的训诫。在这些饱含古人人生伦理教育经验的历史文献中,最值得今人借鉴继承的人生伦理理念有:立志乃人生之本、自立乃人生之基、立德乃人生之首、节操乃人生之要等。系统地整理和发掘它们,对于当今中国的伦理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环境要素之一,是人性的养育所。人生伊始,就沐浴在家庭的教化中,如果没有家庭社会化作用,个人的求生过程就难以同文化环境高度统一。  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在家庭中对个人的社会化多注重长辈对晚辈、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从个人社会化研究的主要范畴来讲,这是一种正向社会化,中国传统家训就属此类。  传统家训在传统社会对个人社会化是一种比较纯正的正向社会化,老者、长者、尊者对少者耳提面命,进行文化传递和各种规范教化,这种教育关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丁宋涛 《群众》2020,(4):44-4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明确,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推进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设立“智慧教育示范区”,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的教育需求。江苏作为科技文化大省,更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引领教和学关系的深刻变革,进一步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中,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IT技术打造“智慧教育”,实现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的与时俱进、不断进取,是办出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