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刑事被害人权益保护问题在我国引起广泛关注。所谓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是指因犯罪遭受损失的被害人,在其不能从加害人处或通过其他途径得到补偿时,由国家依照一定的条件和程序给予被害人补偿的制度。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美国、德国、日本、法国等十多个国家建立了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我国于2004年也逐步建立了刑事被害人救助机制。然而,由于并未明确被害人的救助范围和救助条件等内容,我国的刑事被害入救助制度并不健全。从构建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社会必要性和可行性着手,进而分析如何在我国构建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2.
刘洪磊 《学理论》2010,(19):154-154,157
刑事和解制度在英美及欧洲大陆国家已广泛适用,其具有刑罚所无法达到的社会效果。寻求被害人、加害人合法权益的双向保护是当代刑事诉讼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目前的司法实践,直接适用刑罚已不能完全适应处理刑事案件的需要。故在刑事政策和刑事制度的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其犯罪特征,用非刑罚的方法,调和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的关系,调和被破坏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3.
随着犯罪被害人学的兴起,被遗忘了多年的被害人重新成为刑事司法政策关注的对象,让被害人作为一个独立的诉讼主体参与诉讼的呼声日益高涨。我国刑事诉讼法赋予了被害人以当事人的地位,并使其享有了较以前更广泛的诉讼权利,但在其权利保障方面仍有立法缺陷,因此应完善被害人诉讼参与权,保障被害人诉讼中的知情权、不受第二次侵害的权利,建议赋予被害人间接上诉权。  相似文献   

4.
刘文燕  王小金 《学理论》2012,(31):109-110
低碳经济时代的环境犯罪被害人救济问题是一种特殊背景下的被害人救济问题。环境犯罪发生后被害人得到应有救济是维护其合法权利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梳理了低碳经济时代环境犯罪被害人救济的由来,分析了低碳经济时代环境犯罪被害人救济的缺陷,提出了低碳经济时代环境犯罪被害人救济的具体措施。以期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环境犯罪被害人救济问题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5.
要重视犯罪被害人的心理救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司法实践中对被告人的权益保护问题已得到重视,但对被害人的权益保护问题还重视不够。从法律的公平角度来讲,受到犯罪严重侵害的被害人权益理应得到保护。本文重点探讨了如何从心理的角度给被害人以救助,从而使被害人的心理得以抚慰,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更好地重新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20,(3)
当前经济犯罪日益猖獗,然而我国目前的刑事司法制度更加注重国家对犯罪分子的打击,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受害人的补偿,对犯罪分子主观上认错认罚,尤其是对修复加害人与受害人之间的关系不够重视,因而难以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消灭犯罪的根基,不能适应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总体安全、社会稳定的需要。因而在经济犯罪侦查中,贯彻恢复性警务理念,重视对被害人损失的弥补,以达到缓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对经侦中的恢复性警务构建开展研究,引领警务执法模式变革。  相似文献   

7.
犯罪状况是探求犯罪原因、制定犯罪对策的前提和基础.本文运用大量详实的数据从犯罪数量、犯罪空间分布、犯罪类型、犯罪危害、犯罪人与被害人情况六个方面揭示了我国知识产权犯罪的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为我国制定具有针对性、前瞻性、有效性的知识产权犯罪对策,提供了根本依据.  相似文献   

8.
犯罪被害人的国家补偿是指被害人在受到犯罪行为侵害而无法从犯罪人或其他途径获得赔偿时,依法由国家给予一定物质帮助的社会制度.刑事被害人的国家补偿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但我国刑事被害人很难从犯罪人那里获得赔偿,亦不能获得国家的有效补偿,遭受经济与精神上的双重煎熬.基于被害人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被害人人权保障的宪法基础,我国有些地方对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进行了先行探索,这种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28)
刑事和解与我国固有的刑事司法制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前者主要以补偿机制为核心来维护和保障刑事案件中被害人的利益,主要运用协商和解的模式来让被害人所受损害得到弥补、加害人得到悔过自新回归社会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使受损的社会关系得到全面的修复,社会重归和谐,这亦是法律之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0.
被害人是刑事诉讼中的主体之一,其所占地位与所起的作用很特殊,在自诉刑事案件中处在控告人的地位.被害人所遭受的损害通常通过自己行使诉讼权利而得到责任追究与权益恢复,一般被害人所受损害相应较小,不存在社会救助问题。而在公诉案件中,是由国家公诉机关来承担指控犯罪、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义务与权利的。此时从指控犯罪、主张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角度看,被害人处在从属的地位。对被害人造成的精神、身体的伤害相应更大,使得被害人的生活由正常而为窘迫困顿,生活质量大大下降甚至难以为继。从司法实践来看,仅通过由刑事诉讼行为的完成达到权益救济与权利恢复尚不足以使得被害人的生存环境得到基本改善。故此当考虑设立“被害人社会救助制度”以解决此类问题。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1.
刑事和解是以契约为载体,通过加害人和被害人之间的合意来解决刑事纠纷的活动.试图分析刑事和解传统理论与契约的关系以及我国契约观念背景和契约理论,从而以契约为机理构建我国刑事和解机制.  相似文献   

12.
保辜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独特的刑事司法制度,体现着儒家注重教化和宽缓慎刑思想。该制度使被害人和加害人自愿恢复和好,消除了因复仇或治疗费可能再度升级的矛盾,不仅对提高诉讼效率发挥着积极作用,而且对我国探讨刑事和解问题也具有理论和实践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刑事被害人权利救济制度的建立对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被害人提供了心理或者经济上的援助。这一制度并非从来就有的,它是伴随着社会历史的前进而逐步发展演变而来,先后经历了私诉时期、公诉垄断时期、现代公诉时期等阶段才逐步引起国家和法学界的重视,特别是随着被害人学的建立,被害人权益的保护真正得到了全世界范围的重视,这一制度的完善对社会的进步必将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女青少年被害后恶逆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流氓、强奸案件中被害人绝大多数都是女青少年,一般说来女青少年受害后身心健康所受的损害程度远比成年妇女大得多,自尊心被破坏,心理创伤甚于生理损害,会造成忧郁、懦弱、胆怯、多疑、消沉等。有的无颜见人,企图轻生;有的恐惧紧张,出现严重的精神症状;有的对生活冷漠厌倦,丧失进取之心。这些心理创伤都是很难治愈的,必须进行认真的研究。但是,我们还应当看到,女青少年受异性伤害有着许多与一般被害人不同的特征,其中有一部分女青少年被害后呈现出“中毒状态”,发生与被害逆向的恶性变化,以受害者和害人者的双重身份出现在社会上。这就是女青少年被害后发生的恶逆变。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罪犯群体人生轨迹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路 《青年研究》2003,(11):43-48
本文通过犯罪调查和犯罪统计 ,以时间顺序为主线 ,对 2 0 0 2年调查的 1 472名青少年罪犯的人生“动点”进行了实证研究 ,描绘出这一社会群体的人生轨迹。文章同时以 1 999年调查的 1 387名青少年罪犯数据予以印证 ,从而在一个新的角度上反映了当代青少年犯罪的普遍性规律  相似文献   

16.
十年来我国青年研究现状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孟莉 《青年研究》2004,(5):42-48
通过对《青年研究》、《当代青年研究》 1 994— 2 0 0 3间发表的1 94 3篇学术论文进行计量分析 ,探讨了十年间我国青年学术研究的历时变化和现状 ,在反思当前青年研究的基础上 ,对未来的青年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越轨社会学视角下的青少年犯罪(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能 《青年研究》2003,(12):32-40
续上期二、当代中国社会情境中与青少年犯罪现象相关的重要社会趋势在介绍了越轨社会学中的各种理论取向 ,以及它们关于青少年越轨和犯罪现象的专门研究之后 ,我们希望能够回到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境当中 ,讨论影响我国青少年越轨和犯罪现象的重要社会趋势。许多学者已经注意到了青少年犯罪现象背后的重要社会趋势 ,如皮艺军把建国以后的两次生育高峰 (分别是 195 0年代中期和 1980年代初期 ) ,列为整个 1980年代和现阶段青少年犯罪高峰期的主要原因 (皮艺军 ,2 0 0 1:3 0 0— 3 0 1) ;而郭星华也把我国社会孩子教育所面临的困难和危机 ,列为青…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斧头帮"这一典型街角青年帮派涉黑犯罪的田野调查,发现当下街角青年的组织结构形式、资金获取渠道、冲突处理方式、活动空间类型都有涉黑犯罪趋势,而"再嵌入机制"是其涉黑犯罪的主要动因。涉黑犯罪极易导致街角青年成为成人涉黑势力的潜在力量,这提高了他们交叉犯罪的几率,增加对其帮扶和矫治的难度,从而影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基于此,提出"打击与预防并举"治理模式,以减少和预防街角青年涉黑犯罪。  相似文献   

19.
李其平 《学理论》2010,(11):115-116
预防青年学生犯罪已经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当下的社会与教育环境中,青年学生犯罪也表现出一些独有的特点。建立青年学生犯罪的防控机制与网络成为应对青年学生犯罪的关键举措。加强对青年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与法制教育是防范青年学生犯罪的内在根本。  相似文献   

20.
季节变化对犯罪的数量和类型有着一定的影响,农村犯罪季节性特点更为明显。季节性犯罪以杀人、抢劫、强奸、盗窃等自然犯为主,而各类犯罪随季节更替的起伏趋势并不完全相同。犯罪具有季节性的原因,一是季节会影响犯罪人的自控力、犯罪欲望和攻击性,也会影响被害人的受侵害性、防范意识和防御能力;二是季节对犯罪的环境和条件有影响。对于农村犯罪应当从以下方面加强预防:一是加大打击犯罪力度,遏制犯罪"旺季"产生;二是开展有针对性的普法预防工作;三是大力解决农村季节性人员流动问题;四是着重解决"三留守"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