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平学创始人之一、挪威著名学者约翰·加尔通(Johan Galtung)提出的暴力三角学说,引起女性学研究界的关注。暴力三角学说和女性主义战争与和平观有相通之处,但其学说在引入社会性别分析时存在简单、片面等缺陷。实际上,结构暴力、直接暴力和文化暴力构成互相联系和互为因果的暴力体系,而社会性别与其息息相关。社会性别是结构暴力的重要变量,是直接暴力和文化暴力的重要内容。结构暴力中各种权力关系的二元对立划分是性别化的,导致强国对弱国、富人对穷人、男人对女人的控制;体现在直接暴力中,就是国家冲突、民族冲突、阶级冲突、家庭暴力、性暴力、强迫卖淫、拐卖妇女、性骚扰、阴蒂割除、荣誉杀人;体现在文化暴力中,就是各种二元对立的性别观念和性别制度对妇女的规制和损害。  相似文献   

2.
《中国妇运》2013,(10):36-39
一、针对妇女的暴力概念理解 199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宣言》首次对针对妇女的暴力进行了界定。针对妇女和女孩的暴力是一种基于性别的暴力,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发生在家庭中的暴力(国外的学者们对家庭暴力最常见的定义是发生在家庭成员如配偶、夫妻、同居伴侣等之间的暴力行为,造成其中一方生理或心理上的伤害),包括对亲密伴侣实施的暴力、早婚、强迫婚姻及强迫怀孕。2、发生在工作场所、教育机构、公共场所及其他机构的暴力,包括性骚扰、强奸、贩运妇女等。3、其他的暴力,包括名誉犯罪、残害女性生殖器、杀害女性和国家纵容的侵害妇女的暴力(如慰安妇等)行为,以及冲突局势中暴力侵害妇女行为等。  相似文献   

3.
随着汽车的广泛普及,路怒症现象呈多发态势。手机视频和新闻报道,使其越来越多的进入了大众的视野。路怒症的主体多是青年男性,表现形式可分为口头暴力、徒手暴力、驾驶工具暴力、器械暴力、凶器暴力等。目前,对于路怒类案件尚无统一的认定裁量标准和处理程序规定,亟待从标准和程序两个维度对其进行法律规制。路怒症涉及的常见罪名包括危险驾驶和寻衅滋事罪等,司法实践中应当加以甄别、准确适用。快速办理轻微刑事案件的指导意见是办理路怒类警情的快速处理程序。  相似文献   

4.
1月24日,15岁的寻亲男孩刘学州自杀,他在自己最后一条微博中含泪控诉网络暴力带给他的巨大影响。随着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暴力事件接连发生,寻求针对网络暴力的治理方案是信息时代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在中央网信办“清朗·2022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中,第一项任务就是集中整治网络暴力、散播谣言等问题,切实维护网民利益。  相似文献   

5.
1月24日,15岁的寻亲男孩刘学州自杀,他在自己最后一条微博中含泪控诉网络暴力带给他的巨大影响。随着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暴力事件接连发生,寻求针对网络暴力的治理方案是信息时代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在中央网信办“清朗·2022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中,第一项任务就是集中整治网络暴力、散播谣言等问题,切实维护网民利益。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法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倾向于把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中的暴力仅限于有形暴力,而将对于干涉婚姻自由所采用的威胁、恐吓等无形暴力排除在外。这无法回应当今人权至上、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时代主题。对使用威胁、恐吓等无形暴力干涉婚姻自由且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作入罪处理有着充分的法律和伦理依据,但同时也应当注意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城管暴力执法事件时常见诸报端.我国城管在执法过程中存在主体地位不明、执法依据模糊、执法层级混乱等诸多问题.在分析城管暴力执法原因及对被侵害人进行救济的基础上,得出城管打人既不属于职务行为,亦不属于个人行为,而应被定性为行政事实行为的结论.同时就解决城管暴力执法问题提供可能性进路.  相似文献   

8.
在网络信息传播中,网民通过接受、转发、评论网络热点信息,形成网络舆论热点与焦点,如果不能及时疏导负面网络舆论,则容易演变生成网络舆论暴力。本文基于传播议题、传播主体、生存平台重点剖析网络舆论暴力的形成条件和生成机理,针对不同阶段提出占据舆论话语主阵地、调适网民舆论心态等调控策略,以期减少网络舆论暴力,构建和谐网络生态。  相似文献   

9.
网络暴力是具有网络暴力动机的网民在缺乏网络监管者与保护者的情况下实施针对他人的言语攻击、道德审判,甚至侵犯、暴露个人隐私的行为。网络暴力现象与网民自身素质、平台监管力度、法律法规完善程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日常活动理论来看,网络暴力的治理应当从减少具有网络暴力动机的网民、加强对网络用户与被网络暴力者的保护以及建立合理的监管控制体系入手,促进网络空间的良性发展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周自衡 《人民论坛》2014,(10):146-148
暴力恐怖事情的发生次数和频率在逐步增加,对国家安全和统一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也使得人民群众受到生命财产的威胁,针对我国发生的暴力恐怖事件组织力量尚未壮大、境内外相互勾结、犯罪形式由隐蔽到公开等特点,公安机关应通过建立反恐专门机构,建立健全暴恐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等措施打击暴力恐怖犯罪,做好暴力恐怖犯罪的预防和现场处置。  相似文献   

11.
暴力恐怖事情的发生次数和频率在逐步增加,对国家安全和统一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也使得人民群众受到生命财产的威胁,针对我国发生的暴力恐怖事件组织力量尚未壮大、境内外相互勾结、犯罪形式由隐蔽到公开等特点,公安机关应通过建立反恐专门机构,建立健全暴恐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等措施打击暴力恐怖犯罪,做好暴力恐怖犯罪的预防和现场处置。  相似文献   

12.
白净 《人民论坛》2020,(11):98-100
从网络赋予网民对话与沟通的那一刻起,网络暴力便已存在。网络暴力的传染性更强、传播性更广、危害性也更大,给个人、群体以及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是灾难性后果。我国针对网络暴力的立法,分散在未成年人保护、人格权保护、个人信息保护等相关法律当中,网络暴力的存在形式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动态变化的,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网络暴力。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提出,加大对暴力伤害医务人员的违法行为打击力度。暴力伤医问题的恶化可以从行为人、医护人员、医疗场所、法律规定等角度寻找原因。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为切实保障医务人员的合法权利,需要从行为人、医护人员、医疗场所以及法律等多方面构建对暴力伤医行为的规制体系。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暴力研究中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忽略了青少年主体的特殊性,二是忽略了青少年暴力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区别.青少年“玩暴力”现象,是青少年暴力研究中一种被忽略的客观存在.承认并深入研究青少年“玩暴力”现象,是解释青少年暴力现象特殊性的突破口和深化青少年暴力现象的基础.就其关系来看,青少年“玩暴力”一般是青少年暴力的基础,青少年“玩暴力”是青少年对暴力认知失范的行为表征,青少年对暴力的认知失范的固化是导致青少年暴力的必然诱因.  相似文献   

15.
传媒暴力对犯罪的影响及控制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杰 《公安学刊》2004,(2):50-52
在全球信息化过程中,传媒暴力已经渗入到社会各个角落,本文从信息加工和社会心理角度对传媒暴力影响犯罪的机理、方式进行论证,并针对传媒暴力对犯罪的影响提出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6.
关注家庭“精神暴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暴力是当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但在传统上,人们对家庭暴力的认识更多的还是局限于一种身体暴力现象,即主要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等手段,给家庭成员的身体造成了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由于这种伤害是直接表现为明显的身体伤害,因而就易于为人们所认同和关注。而实际上,对家庭暴力的解释具有更广泛的含义,它不仅指身体暴力,而且也包括对家庭成员造成精神伤害的精神暴力。特别在现代社会中,精神暴力现象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在许多家庭中滋生蔓延,已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主要家庭暴力现象,严重地威胁着家…  相似文献   

17.
2013年5月9日,联合国社会性别主题工作组在北京召开了"基于性别的暴力及研究"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联合国人口基金、联合国妇女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福特基金会主办,并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员办公室的大力支持.来自联合国相关机构、双边组织和全国妇联、推动性别平等的非政府组织、学术界及媒体的等国内外代表8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旨在提高对收集基于性别的暴力的相关数据以用于政策制定、社会倡导和项目实施的重要性的认识.性别暴力研究领域的八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在此次研讨会上分享了近期关于性别暴力的研究成果与发现.中外与会者围绕着"性别暴力的国际研究"、"在中国进行的国际研究项目"、"中国关于性别暴力的近期研究"以及"性别暴力研究的数据信度和数据使用"等四个议题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与讨论.  相似文献   

18.
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其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振华 《湖湘论坛》2005,18(4):87-89
校园暴力是发生在校园内外,施加于学校成员的能导致身体和心理伤害的行为,它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校外人员之间的暴力行为。造成校园暴力的原因既有主体原因,也有政府、家庭和社会等外部原因。防治校园暴力要调动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力量,运用多种手段,对其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9.
暴力文化与暴力犯罪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暴力文化是反映暴力行为发生过程、后果及暴力行为规范的文化,属亚文化范畴,具有多样性、凶残性、欺骗性等特征,是诱发暴力犯罪的“加速器”。因为它能为暴力犯罪提供诱发氛围、价值取向、社会暗示和模仿范本等,所以,要控制暴力犯罪,必须采取有力措施遏制暴力文化泛滥,同时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消解暴力文化等。  相似文献   

20.
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和外显攻击性问卷测量不同攻击类型的暴力犯的内隐暴力态度和外显攻击性,可分析不同攻击类型暴力犯内隐暴力态度的差异以及内隐暴力态度和外显攻击性与暴力犯犯罪的暴力程度的关系。研究发现:(1)工具性攻击的暴力犯在"自我-暴力"IAT上显著大于敌意性攻击的暴力犯在"自我-暴力"IAT的IAT效应,;(2)两种类型的暴力犯在"暴力-积极"IAT上IAT效应都显著,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3)暴力犯的内隐暴力态度和外显攻击性相关不显著,但回归分析发现"暴力-积极"型内隐暴力态度和敌意能有效预测暴力犯犯罪的暴力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