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振华 《青年论坛》2008,(3):156-159
本文采用内隐社会认知的实验方法,结合足球比赛的场景,以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员为实验组,高校体育学院足球专选学生为对照组,进行了再认和偏好测验。结果显示,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员具有内隐攻击性,不同性别,不同技能水平的足球运动员之间在攻击的外显认知上存在较大差异,但内隐认知上几乎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国外研究者对亲密关系暴力中男女的攻击性差异持两种不同的观点并由此产生了持续的争论。以女权主义研究者为代表的观点认为男性比女性更具攻击性;以家庭冲突研究者为代表的观点认为女性的攻击性与男性一样甚至比男性的更强。本文分析了争论产生的原因:样本类型和对攻击概念的界定不同,测量工具的局限性以及两性对暴力攻击存在的知觉差异和报告差异。相信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国对两性与暴力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勾画了不同少数民族青年政府工作内隐观的轮廓,突出了少数民族青年对政府工作的个性化需求。研究发现:不同少数民族青年的内隐观具有程度上的差异,维吾尔族青年对政府工作的诉求相对较大;少数民族和汉族青年对内隐观各维度的权重不同,少数民族青年更强调服务责任和保障就业维度。研究还利用政府角色内隐观对政府评价进行了预测,发现:安防、就业和平衡经济是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工作的重点。研究通过政府角色内隐观和政府工作评价的对比发现,维吾尔族青年表现出了较强的自我防御和我群中心倾向。  相似文献   

4.
隐性暴力是指尚未被人类意识捕捉并具有一定毁灭性的攻击性行为。人类文明之所以会进入风险社会,隐性暴力是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隐性暴力起源于同一性及其物化效应,越来越多的人难以顺利建构出必要的自我同一性。隐性暴力的在场与西方文明根深蒂固的形式对立观紧密相关。任何时候,理性都没有资格去否定心性的灵动性。心性对于每一个人而言有着特定的生命价值。只有学会尊重心性,向他者开放,人类才有机会经心理异延之路,逐步获得自我拯救的正能量,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模拟实验研究方法对矛盾性别偏见与工作场所性骚扰态度及行为策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敌意性别偏见与骚扰辩护态度显著正相关;与骚扰者责备显著负相关,与受害者责备显著正相关;与自我隐忍策略显著正相关.(2)善意性别偏见与反骚扰态度显著正相关;与寻求公司外法律援助显著正相关.(3)反性骚扰态度与组织内策略显著正相关;性骚扰辩护态度与自我隐忍策略显著正相关.(4)骚扰者责备态度与组织内策略显著正相关,与自我隐忍策略显著负相关,与寻求公司外法律援助显著正相关.(5)在受害者是违反传统性别角色的情境下,敌意性别偏见与骚扰者责备的负相关、与受害者责备的正相关关系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恐怖主义活动的逐渐升温,新疆分裂主义乘机在我国连续制造了多起严重暴力恐怖袭击案件,云南昆明"3.1"事件是继2013年10月28日北京"金水桥"事件之后的又一起恐怖分子在疆外实施的暴力恐怖袭击案件,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暴力恐怖主义犯罪威胁。从当前恐怖主义犯罪的主要特征来看,虽然我国暴力恐怖主义犯罪保持在恐怖主义犯罪的初级阶段,但恐怖犯罪从局部性、区域性逐渐向全国蔓延和外流的趋势明显,并伴有手段多样化和残忍程度升级等特点,暴力恐怖犯罪的多发使得社会各界包括公安机关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更好地应对与处置之。本文通过对我国现存的暴力恐怖犯罪的现状剖析,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处置对策,供实务部门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传媒暴力对犯罪的催促效应严重阻碍了对犯罪的预防和控制,妨碍了社会健康、平稳地发展,增大了社会风险。增强传媒的社会责任感,加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传媒运作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高受众的认知和抵御能力,可以预防和控制一定数量和类型的犯罪,维护社会的稳定,降低社会的风险系数。  相似文献   

8.
使用暴力手段或以暴力威胁而阻碍人民警察执行公务的行为称为暴力袭警犯罪。该文通过对近期国内有关案件的整理与分析,发现暴力袭警分为报复型袭警、临时起意型袭警和精神异常型袭警三种类型,袭警行为发生时间、作案工具、实施人员有一定的规律。暴力袭警发生原因和背景各不相同,早期经历产生的情结与后期负性情绪的结合而导致报复型袭警,个体因激情状态而与警察发生纠纷,或精神异常导致的控制力减弱而袭警。故根据不同类型的袭警案件而提出提升警察个人能力、管控高风险人群、加强立法等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9.
部分职务犯罪群体早期由于家庭贫困,受生活环境的限制影响,个体正常的需求长期无法得到满足,因此在其内心深处形成了强烈的需求缺失感,造成职务犯罪群体的内隐需求。潜意识犯罪动机是影响职务犯罪主体意识与行为倾向的内在动机,并且这种动机一般不能为职务主体所意识到,而是一种呈弥散性渗透于职务主体人格结构之中的一种潜在能量。这种潜意识动机分为由内隐需求引发的原生型潜意识犯罪动机和由犯罪行为本身引发的继发型潜意识犯罪动机两类。  相似文献   

10.
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是暴力犯罪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现代心理学界的一个热门课题。许多实验研究表明,攻击行为的发生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结果价值倾向,即犯罪青少年对于攻击行为赋予的重要性和关注程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犯罪青少年业已形成的攻击行为结果价值倾向,极易使之形成敌意性意图知觉和攻击行为决策,从而导致犯罪青少年攻击行为的频繁发生。因此,矫正犯罪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结果价值倾向,削弱其攻击性,并帮助他们建立亲社会性人格模式必然是抑制当前犯罪青少年攻击行为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贿赂案件具有隐性强、智能化程度高、犯罪现场不明确等特点,侦查难度较大。测谎技术能有效地甄别犯罪行为人,使内隐的犯罪信息外显,对案件侦查具有积极的意义。贿赂案件侦查中测谎技术的应用,必须在侦查谋略的整体架构下,合理选择测试时机,适当运用探索式测试,并抓住测试结论带给有罪受测人强烈心理冲击的有利时机,科学地运筹审讯活动。设计测试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受测人与嫌疑对象之间的熟悉度、"漏罪"对测试的负面影响,提高测试结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校园暴力既是国际社会青少年犯罪的特殊类型,也是青少年受害的主要因素,它威胁着象牙宝塔的神圣和安全,也对处在心理生理发育期的青少年造成了极端负面的影响。对青少年不良行为施予社区矫正,既能立足于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同时也能推进我国少年司法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犯罪人的社会特征与犯罪原因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犯罪人的社会特征对其犯罪行为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由于犯罪人在性别特征、年龄特征、文化程度及婚姻状况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在暴力和非暴力犯罪方面有明显的倾向性,并表现出不同的犯罪方式和犯罪类型。  相似文献   

14.
犯罪既遂的概念应当从实质意义上界定,并应与犯罪既遂的判断标准相区分;"构成要件齐备说"难以承担犯罪既遂判断标准的功能;从犯罪既遂角度划分的犯罪类型仅包括结果犯和行为犯两种,应在此基础上分别界定不同种类犯罪既遂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5.
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为例分析经典民族志的叙述者,可以发现:在可感知度方面,它是"内隐叙述者",它的声音往往隐藏在文本中,不易被察觉;在叙述的参与程度上,它是处在事件之外的"异质性叙述者";在内容的知情程度方面,它往往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有能力知道并说出一切事实的"全知叙述者";在叙述可靠性上,它对事件所做的描述、评论总是被读者视为是对真实的权威表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研究犯罪青少年的人格特质,为预防矫治青少年犯罪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对100名犯罪青少年和正常青少年分别发放"MMPI人格测试量表",进行分析对照,并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犯罪青少年与守法青少年人格特质存在着显著差异。三组差异分析表显示犯罪青少年存在着冲动、攻击性较强、情绪不稳定、肤浅多变等人格特质。结论:犯罪青少年人格特质问题应引起学校、家庭以及青少年矫治机构的高度重视,社会机构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心理疏导机制、完善心理治疗帮助等积极措施预防矫治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17.
龚敏律 《求索》2012,(5):117-119
中国当代作家面对语言,往往呈现出一种复杂矛盾的情感状态:一方面试图冲破语言带给他们的历史记忆创痛,在作品中书写语言暴力带给人的命运悲剧,以此反思中国的具体历史情境;另一方面,他们在自己的创作中又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语言暴力记忆的深刻影响,致使语言本身带有"文革"痕迹,也使得语言存在着阴柔化、复制性、单调粗糙的缺憾。本文试图探究中国当代作家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言语暴力叙事类型,探究他们在言语暴力叙事背后隐含的创作主旨和文化意图,以及与中外文学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8.
城市“隐贫”青年,麻木在体面的工作中,享乐在尽情的消费中,依仗在父母的保障中,成长在婚恋的责任中。城市青年的“隐贫”成因存在个体差异,依据不同的消费动机和价值取向,可划分为五种“隐贫”类型:自我投资型、阶段性享乐型、归属融入型、虚假虚荣型和消费成瘾型。要帮扶城市“隐贫”青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强化风险意识,做到科学理财;针对不同的“隐贫”类型,要有侧重性“对症下药”;还应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防止“隐形贫困”显性化。  相似文献   

19.
预期管理对于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将经济行为主体获得的信息分为消息、"惊喜"和噪声三类,在新凯恩斯主义框架内考察了货币政策信息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表明,不同类型货币政策信息的宏观经济效应存在显著差异:(1)消息冲击与"惊喜"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基本一致,但消息冲击的宏观经济效应相对较大;(2)噪声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与消息冲击、"惊喜"冲击相反,并相对较小。货币政策信息不同构成成分的宏观经济效应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忽略货币政策信息构成将无法科学考察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同时,在货币政策实践中,重视预期形成的作用,进行预期管理引导政策预期,货币政策当局信守承诺,有助于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对于宏观经济的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涉疆暴力恐怖活动以分裂国家为目的,煽动宗教狂热和民族仇恨,通过残害无辜生命,破坏公私财产,制造恐怖气氛和社会剧痛,强度、烈度和"溢出效应"日益突出,严重威胁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针对涉疆暴力恐怖活动呈现境外有种子、境内有土壤、网络有市场的特点,反恐工作要从战略上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疆内疆外两个范畴,网上网下两个战场,坚持标本兼治,打防并举。当前要以治标为主,保持主动进攻态势,下重手、出重拳,狠狠打击恐怖分子的嚣张气焰,为治本赢得时间,彻底铲除恐怖主义滋生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