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涛 《检察风云》2004,(13):50-52
因为一种爱,一个法国妇女在近6年的时间里,资助了中国广西大苗山深处近2000名失学女童,并在贫困山寨盖起了15所新学校。然而,这个法国女人并不富有,谁也不会相信,她专事失学儿童救助工作后,唯一的经济收入来源只有法国一间房子的房租……  相似文献   

2.
刘芳 《法制与社会》2011,(7):223-224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特质和禀赋。正确认识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及时准确地全面把握"90后"大学生的新特点,既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也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需要。本文阐述了"90后"大学生独立、自信、功利心强、抗挫力差的特点,并提出了适合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因病因灾无疑是失学儿童存在的直接原因,对这一点农民摄影师王搏的感受最深。在他那记载着近两千名失学儿童情况的资料集中,有一组因相同的原因失学或濒临失学的儿童的资料——1998年3月10日,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城区某乡村发生了一起恶性车祸,这场车祸使22人死亡,30多人受伤,这些伤亡者中有一批人是学龄儿童的父母。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文正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伦理关系正在急剧变化,原有的价值体系迅速分比和重新组合,传统的"义"、"利"观受到猛烈冲击。这一方面使一些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为人们所接受,成为促进...  相似文献   

5.
希望工程的宗旨根据政府关于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方针,广泛动员海内外财力资源,建立希望工程基金,资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继续学业,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实施希望工程的背景实施希望工程,是我国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广大失学儿童的迫切愿望。建国四十多年来,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由于自然、历史等多种条件的差异,区域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落后,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办学条件差,许多小学适龄儿童因家庭贫困而…  相似文献   

6.
笔者于2012年3月对S镇中学现有的全部(213名)学生进行了社会学调查,研究,并对5名同学和4位老师进行了个案访谈.5月份笔者再次对4位家长进行了深度访谈,两次调查问题涉及学生性别构成、流失人数及性别比例、家长的性别观念、失学原因中的性别因素等多个方面.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94份,经过数据分析、访谈资料整理,发现了该中学及该乡镇男生失学率高、学习成绩较差、家长对男童教育重视程度降低、对女童教育重视程度提升,等一系列存在于中学教育中的性别差异问题以及家长传统性别观念的新变化,均是教育社会学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和变化及其背后原因进行总结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笔者从最新公布的全国规模最大的一次针对流动儿童状况调查——“中国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中获知:我国现有流动儿童近2000万,但失学率竟高达9.3%。一直未上学者占6.85%,失学者占2.45%;另外,随着年龄的增大,流动儿童失学者的比例逐渐升高。从8岁到14岁,流动儿童未上学比例由0.8%增长到15.4%,中途辍学的现象比较突出。在失学的12岁到14岁流动儿童中,有超过60%的人已经开始工作,其中全职的占15.7%,兼职的占44.6%。调查组专家认为,这不仅违反了我国义务教育法,还严重侵犯了少年儿童的基本权益。“外来工”,是一个伴随着改革开放产生的名…  相似文献   

8.
论市场经济体制下犯罪客体的重构王晨传统刑法理论一般认为,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保护的、而为严重危害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这一概念将犯罪客体的实质归结为社会关系,并且对这种社会关系作了"社会主义"的限制。这种表述方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王艳  姚兆余 《法制与社会》2011,(10):172-173
"全职太太"是近年来我国家庭领域内出现的一种新现象,作为一个群体,"全职太太"正逐步走入了人们的视野范围之内。城市"全职太太"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探讨"全职太太"这一特殊的女性群体生存状况,对"全职太太"这一群体进行有关社会学的研究,通过她们的主观感受及所叙述的内容,能够真实反应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社会工作实务和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崔晓旭 《法制与社会》2011,(20):198-198
在流动人口问题越来越突出的今天,流动儿童问题也逐渐被人们提上"议程"。本文将从"流动儿童的生存现状"以及"其社会救助现状"两个角度出发,通过社会救助供需不平的对比,提出了七项解决流动儿童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张玲 《法制与社会》2010,(20):275-276
卢梭的自然状态学说是他全部理论事业的核心,也招致很多批评和争论,本文从卢梭对自然状态的描绘入手,引出针对这一状态的历史真实性而进行的批评,通过明确"卢梭如何看待自然状态"和"自然状态的历史真实性"的区别,说明这一批评的不切要之处。接下来探讨进入了卢梭语境,对其眼中的自然状态的历史状况进行论争的两方观点,并从中发现无论说卢梭的自然状态是假设还是历史事实都不符合卢梭的本意,最终得出结论:卢梭所描述的自然状态具有的是科学真实性而非"客观真实性"。  相似文献   

12.
为让更多贫困失学儿童获得受教育的权利,让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更顺利地向前发展,2014年1月7日,中国婴幼儿乳粉企业——黑龙东飞鹤乳业有限公司在鹤城齐齐哈尔再次向“飞鹤助学基金”注资800万元,  相似文献   

13.
正为让更多贫困失学儿童获得受教育的权利,让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更顺利地向前发展,2014年1月7日,中国婴幼儿乳粉企业——黑龙江飞鹤乳业有限公司在鹤城齐齐哈尔再次向"飞鹤助学基金"注资800万元,用于资助当地及周边贫困学生求学。  相似文献   

14.
吕斌 《法人》2010,(4):50-51
"积分经济"所隐含的法律问题对企业和消费者的影响越来越大,而有关积分消费的监管还处于真空状态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生命线"的地位不容质疑,但广泛存在"短路"现象与事实,却又反映出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的芜杂——很多人在承认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无力"或"不尽人意"的尴尬现状。破解思想政治教育之困境,解决实效性不强之难题,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深入思考"怎样教育"、"如何教育"以及"用什么教育"等问题。《解析与建构: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反思》一书试图回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从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之域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意从解析与反思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入手,运用哲学之思维,揭示主体、客体、本质、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性,进而力图科学的还原、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性。  相似文献   

16.
现代私塾“孟母堂”能否见容于法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海“孟母堂”因袭私塾的读经传统,倡行不同于现代中国教育的另一种教育模式,被上海市教委确认为违法办学。“孟母堂”没有经过教育行政部门的许可而私自办学,采取不同于中国统一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确实违反了中国的教育法律制度;不过,如果从“孟母堂”的学生所享有的宪法权利——受教育权的角度考虑,则“孟母堂”的非法教育实践自有其值得肯定之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加以禁止,而应该考虑将其纳入到现代法治的框架中来加以引导,使其能够合法地实践自由教育,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栗铭微  曾琥 《法制与社会》2013,(33):113-113,116
人们一般认为,"无讼"是古代中国法律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学界以往研究也指出:在传统社会,儒家伦理道德可以产生"息讼"的效果,小农经济、乡土社会是"健讼"的天然阻碍,宗族血缘、保甲组织可以很好地消弭诉讼,高昂的诉讼成本、"讼累"也可以阻止诉讼的发生,故而,"无讼"在传统中国得以实现。然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却显示,在古代中国,"健讼"、"好讼"往往以普遍且严重的态势存在,而"无讼"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中国古代官方一厢情愿的追求,并非历史的真实状态。  相似文献   

18.
我国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是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给社会带来的严重隐患,进而分析了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根本原因---政府体制,并对解决制约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的政府体制性障碍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司法和谐是在当今司法面临着为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宏伟目标提供服务和保障的背景之下提出的。而现阶段,司法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审判本身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地方,审判体制内与体制外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在这种状态下,审判工作面对的又是社会转型时期涌现出的各种新矛盾、新问题,法院所承担的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越来越重。本文阐述了司法和谐的内涵、构建司法和谐的必要性以及对构建和谐司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儿童拥有宝贵的天性资源,"柏拉图问题"便内隐对儿童的这一发现,以及对童年何以如此丰饶的追问。幼态持续学说则从进化论角度,对童年的天性资源何以如此丰饶做出科学说明。其实这类发现在中国古代哲学里并不鲜见。"柏拉图问题"和幼态持续学说可视为对中国童心主义思想的支持与支援。对人之天性的发现导致对儿童的发现。而对天性的发现以及对儿童的发现是现代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儿童及其天性在我国教育学界乃至具体教育实践中的地位还有待确认和提升。只有如此,教育与儿童相互对峙这一在传统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老大难问题,才能得以抑制乃至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