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境外电影作品的引进产生双重版电影版权的保护冲突问题,对此依我国现行法律无法实现对境外电影作品版权的合理保护。本文提出双重版电影版权二元承认与保护的理论,并在对这一理论进行多维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其合理价值及其对于完善我国涉外版权关系调整与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论述了境外原版电影版权的各项具体著作权在二元保护理论中的配置问题;提出了境外原版电影在中国境内享有的版权和禁止的版权的版权二分法;认为不论对境外原版电影作品的何种版权的侵权形式均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以有利于禁止境外违禁作品在中国境内的非法传播,并给出立法建议以期完善我国的境外电影作品版权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国与国之间影视作品版权贸易的日益活跃,境外影视作品权利人在我国提起著作权侵权之诉的也越来越多。我国对境外影视作品的进口实行行政审批制度,经过行政审批的境外影视作品依法受到我国著作权法的保护,但就未履行进口审批手续的境外影视作品侵权诉讼的裁判,司法实践中存在很大的争议,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处理结果,存在较为明显的  相似文献   

3.
目前,法律实务界对于未经审批境外影视作品的著作权保护问题的处理意见不统一,导致同类案件的判决差异较大,集中体现在对涉诉影视作品赔偿损失责任的认定方面。本文立足于我国的立法现状和实际国情,在权衡行政审批制度和民事著作权侵权纠纷处理的基础上,建构性的提出了针对境外影视作品的事后审批制度,以期为有效解决此类问题提供理论范式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法人文主义理念的勃兴,人格权中经济价值逐渐受到法律的肯定与保护。从比较法上看,关于人格权中经济价值的保护,主要形成了德国法的一元保护模式与美国法的二元保护模式。一元保护模式通过扩张既有人格权的内涵、使其同时包含经济价值,并借助人格权的具体规则对其进行保护,二元保护模式则通过在隐私权之外创设独立的公开权的方式,实现人格权中经济价值的法律保护。人格权中经济价值法律保护模式的选择关系到人格权中经济价值性质的界定,并会对人格权的内涵、效力以及人格权的救济方式等产生影响,是我国未来人格权法立法必须解决的前置性问题。我国未来人格权法立法应当坚持一元保护模式的基本立场,即在我国既有的人格权体系内解决其法律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5.
朱谢群 《知识产权》2005,15(4):13-19
计算机软件保护在知识产权领域目前基本采用的是版权保护和专利保护,但这两种保护模式都存在一定缺陷,如何在计算机软件上设定适当的知识产权保护仍有待探讨.本文试结合TRIPs的相关规定和一些判例,评析了当前几种主要的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模式,阐释已广为采用的版权与商业秘密对计算机软件的组合保护机制,证成了商业秘密为软件技术思想提供有效保护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6.
王玲 《法制与社会》2014,(14):74+76
作者自作品创作完成之时就自动取得著作权,外国人的作品在法定条件下可以获得我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法律并未规定受著作权法保护的涉外影视作品必须以实际履行了进口审批手续为条件。因此,境外影视作品在中国大陆能否受到停止侵权保护的关键不在于其是否履行了进口审批手续,而在于该影视作品的内容是否符合宪法和法律,是否损害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7.
数据库特殊权利保护制度的缺陷及立法完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相对版权、合同、反不正当竞争和技术措施的保护,欧盟“数据库保护指令”规定的特殊权利虽然是保护数据库最合理最有效的一种模式,但由于未能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此种特殊权利保护模式还存在多方面的缺陷。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和数据库产业发展的需要,必须从多方面对欧盟的数据库保护模式进行修正,包括增加限制和例外、增加数据库制作者的信息产品责任,等等。  相似文献   

8.
司法实践中,审理未经行政审批境外影视作品侵权案件存在两个争议比较大的问题:一是法院是否应当对未经行政审批境外影视作品的内容本身进行合法性审查;二是在未经行政审批境外影视作品的内容本身合法的情况下,如何对其进行司法保护。对此,应当坚持依法保护和适度保护的审判原则,综合运用司法政策、自由裁量权和法律适用技术确立统一的司法裁判标准。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软件的版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软件的迅猛发展使各国逐渐加强了对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目前存在的保护模式有:版权法保护、专利法保护、商业秘密保护、专门立法保护等,版权法保护成为了各国普遍采用的保护模式。木文主要结合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的利弊及合理性来探讨我国版权法对计算机软件版权的保护,提出一些完善意见,希望能对完善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和促进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熊君玉 《法制与社会》2010,(31):262-263
本文从电子数据库的概念着手,分析了电子数据库的侵权行为及其保护模式,提出了对电子数据库的保护应以著作权法保护为主,兼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合同法进行保护的模式,并提出适时引进"特殊权利"的保护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魏丽丽 《行政与法》2007,(2):114-116
实用艺术作品兼具实用性、艺术性、独创性和可复制性并且符合作品的构成要件,然而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却不能对实用艺术作品提供充分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其中的相关规定反而造成本国实用艺术作品与伯尔尼公约成员国作品“双重待遇”的尴尬局面。本文认为,我国著作权立法应当对美术作品进行狭义界定,将实用艺术作品与之并列纳入著作权法的保护范围,并对其提供著作权加专利权的双重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2.
黄小洵 《北方法学》2013,7(4):86-92
电视台为追求高额利润,对其他电视台深受欢迎的电视节目进行复制、借鉴的情况时有发生。为维护自己利益,某些电视组织开始诉求司法部门给予自己的电视节目版式以法律保护。面对这个问题,欧美国家的法院在保护与否的立场上曾一度持否定态度。但近几年的司法判例结果显示这种立场正在发生变化,认可电视节目版式的版权属性,支持给予保护的观点逐渐占据上风。但电视节目版式版权保护在理论基础上仍存在争议。从已发生之判决来看,对电视节目版式除以版权路径给予保护之外,还可以寻求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商标法等相关法律给予保护。  相似文献   

13.
张志伟 《法律科学》2014,(4):110-118
已经形成作品内在表达的创意才能得到版权的保护,纯精神的构思和尚未形成作品内在表达的创意不能给予版权的保护;创意形成作品内在表达的标准是创新性和具体性。创意应当具有创新性,创意的创新性以坚持绝对性标准为主,以相对性标准为辅;具体性要求创意须是明确而深层的逻辑设计,明确即可识别性,深层指可以被实质模仿。运用接触加实质性相似的方法认定创意侵权的成立,要区别是对创意的宏观借鉴还是具体模仿,要注意是整体实质相似还是部分实质相似。可适用版权法中的改编权条款对创意进行保护,但创意的版权保护应受实用-非实用二分原则的制约。  相似文献   

14.
黄汇 《现代法学》2013,35(3):105-115
计算机字体单字的可著作权问题随着"方正电子公司诉宝洁公司侵犯计算机字体‘飘柔’"案的发生,已成为知识产权领域的焦点话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从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原理出发,对计算机字体单字可著作权问题中涉及的诸如"独创性"、"创造与劳动"、"独创性与审美性"、"创作与手段"等基本的范畴展开进一步的反思、质评和考辨。计算机字体单字作为美术作品保护符合著作权的基本法理,有其逻辑上的自洽性;计算机字体单字和字库同时受著作权保护,既是形式逻辑的必然要求,也符合范式国家立法的发展潮流和正确理解立场。基于此,有必要借鉴相关国际公约和国外先进立法,设计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的具体进路,并对计算机字体单字的著作权保护作出合理的制度安排,以期为我国《著作权法》的适时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赵德铸 《行政与法》2005,(7):114-116
我国加入WTO后,国内法中著作权法规定将面临与国际法相协调的问题。其中,我国著作权法与TRIPS协议在邻接权、合理使用,出租权、权利限制、执法措施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差距。因此,我国著作权法首先应该从法规的完善上入手,逐步缩小与TRIPS协议的差距,扩大和国外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法律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我国著作权的司法保护力度,完善著作权的法律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6.
Providing legal protection against the 'hacking' of technological locks used to protect copyrighted works recently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an international treaty (the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Copyright Treaty), a European Community Directive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Directive) and major copyright legislation in the USA (the 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 By making hacking illegal, these legal protections fortify the technological protections employed by copyright owners to reduce infringement of their works. While copyright owners may use technological protections to compensate for the increased infringement potential in a digital world, technological protections can also be used to obtain far greater protection than the law would otherwise grant the copyright owner. In this article, Professor Loren argues that attention needs to be shifted from providing legal protection for technological protections, to providing legal protections against the overzealous use of these technological protections by content providers. She argues that laws should be enacted, and perhaps even treaties should be signed, that would prohibit the use of technological protections to impermissibly invade certain use rights recognized by a country's copyright laws.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数字版权时代,区块链技术因具有去中心化、防篡改、数据可靠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数字音乐版权的确权难、收益难、维权难的问题。但是,它面临诸如无法鉴别数字音乐作品独创性、版权证明效力有限、有关监管体制不健全等法律适用难题。本文通过深入分析探讨这些现存问题,对比借鉴国外的相关先进做法,从技术工具和法律政策两方面提出了数字音乐版权区块链保护的具体措施,以期望促进我国数字音乐版权保护的发展,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作品创作行为和著作权性质的不同理解,两大法系对影视作品的作者身份也有不同的理解,并采取了不同的立法处理模式。目前,我国著作权法对作者的身份和范围的规定均不够明确。在影视作品著作权归属问题上,我国著作权法的立法模式不仅有悖法理,作者的权利也未得到应有的尊重,正确的做法是回到大陆法系的正宗。同时,为解决影视作品作者和著作权人署名不规范的问题,国家应尽快完善相关立法,科学界定"制片者"定义,同时对影视作品著作权人的署名做出明确要求。  相似文献   

19.
An investigation of legal measures for the protection of software reveals a number of important insights into the scope and nature of copyright. Rather than something unique for legal purposes, software and recorded media is actually familiar information. Hence, it is protectible by regular copyright. Regular copyright has two relatively distinct branches, in published and unpublished works. Despite the notion that copyright covers only mode of expression, it is actually applied to protect certain types of information content. As it is so applied, copyright in unpublished works transferred subject to restrictions on the use and disclosure of their information content is equivalent to trade secrecy in the American sense. The nature and scope of copyright is intrinsic and universal wherever it applies. It provides an ideal basis for a much needed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legal measures for protecting software program interests. It would be needlessly provocative for the USA to attempt to induce Japan or any other country to adopt trade secrecy in the American sense. Japanese support for a new program right as an alternative to copyright probably arose largely out of a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scope and nature of copyright, especially in unpublished works. As it is applied, copyright generally is unfair competition law in the American sense. Applying it in that light, rather than as traditional copyright, provides wiser treatment of new phenomena that involve software programs, such as copying the structure and format of software progra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