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政策经历了“请进来”、“接轨”和“走出 去”三个阶段。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也随着三个阶段的接替演进而不断加剧。在当代世 界,尤其是冷战后的世界体系中,中国对世界体系的政策受到了来自由欧美国家主导的国际权势 分布、国际制度体系和跨国观念体系这三方面因素的挑战。由于国际关系中新的因素的出现,上述 三个方面仍然可能成为中国政策的重大机遇  相似文献   

2.
国际制度能够推动国家围绕某一北极治理议题进行合作与协调,从而规范国家行为。随着北极治理的实践理念从自助式的“丛林法则”向合作式的“制度法则”演变,国家面临遵循何种国际制度的选择困境,而对国家行为的约束力则是国际制度权威性的基础,这促使北极治理国际制度的主导国和参与国,都致力于提升国际制度的权威性,以维护本国的北极利益。“国际合法性”“国际认可度”与“制度刚性”是判断国际制度权威性的重要指标,而权威性差异造成北极治理国际制度体系呈现出层级结构。北极治理国际制度竞争分为国际规则竞争、国际组织竞争、国际秩序竞争三个阶段,当前北极治理国际制度竞争主要处于国际规则竞争阶段。由于北极治理具有议题局限性,国际规则供给呈现出相对过剩状态,这必然导致国际规则之间、倡导国际规则的国际行为体之间进行竞争,这亦是北极治理国际制度体系变迁的核心动力。未来权威型北极治理国际制度体系构建包括域内自理模式、公约治理模式和协商治理模式。北极利益攸关方之所以围绕国际规则设置权和国际组织主导权展开竞争,既是源于捍卫本国北极权益的考量,更是为了构建符合本国长远战略利益的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3.
新冠疫情对国际关系的严重冲击需要超越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新阐释。基于权力具有超物质性的新认知,"复合冲突论"认为国际冲突是权力、制度、观念三者竞争效应叠加的产物,冷战亦不例外。2018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战,既是中美关于经济议题的权力竞争,也是关于"中国模式"和"美国模式"的制度竞争,因而实际上成为了美国对华"新冷战"的前奏曲。不仅如此,中美关于国际贸易体系改革的分歧,也呈现出美国联合西方盟友共同围堵"中国模式"的核心特征,从而凸显出中西方之间制度竞争的底色,因而成为了美国对华"新冷战"国际总动员的一个重要抓手。2020年暴发的新冠疫情危机,不仅骤然加剧了中美业已存在的权力竞争,而且还因不同抗疫模式的制度竞争而剧烈地冲击了中美关系,因而成为美国加速对华发动"新冷战"攻势的突破口。"自由/专制"和"先进/落后"的这种西方认知世界的"二元对立"框架,不仅塑造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审视新冠疫情和中国角色的叙事模式,而且还因这种叙事模式受到冲击而进一步强化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敌意,因而成为了美国决意对华发动"新冷战"的文化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4.
国际安全体系转型是指随着科技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际安全体系的结构性特征、行为体间关系及其互动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并由冷战时代的两极体系过渡到后冷战时代的全球政治体系的过程。在体系转型期,非国家行为体的兴起挑战了以国家为中心的传统范式,并推动国际安全体系的权力结构、制度结构和观念结构发生转型。非国家行为体已成为安全研究的新兴增长点,并为安全研究提供了范式转换和理论创新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5.
集体认同与国际政治——一种文化视角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文化已成为后冷战时代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重要维度。在建构主义国际政治学理论中 ,文化是指不同国家行为体经过国家间互动、社会学习而共同拥有的国际规范、国际制度和国际规则等共有知识或集体知识。文化结构的研究包括规范、制度、认同等一系列范畴。本文以温特为代表的建构主义主流学派的国际政治理论为基础 ,试图阐发集体认同与国际关系的互动 ,以及与国际安全之间的构成性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国际权力结构的身份确认、加入方式和与国际体系内其它国家的关系入手,认为俄美近年来的对抗处于国际权力结构的不同层次上,不构成“新冷战”,不构成对西方主导下的国际体系的替代性挑战。中俄联盟的可能性极小。国际制度安排、国际金融危机在更高层次上限制着俄美冲突的性质和范围。中国崛起比所谓“新冷战”有着更大的时代意义和体系影响。  相似文献   

7.
刘鸣 《国际观察》2001,(1):21-25
本文认为冷战后国际体系的形式正在发生变化,由以国家主权、平等权为基础的传统的权力竞争、权力平衡形式转向在强权支撑下的西方自由主义主导的形式.美国和西方国家正在强化以这种转变为基础的体系建设.文章希望发展中国家要审时度势,恰当利用矛盾,调整策略,确保自己在国际政治大变动过程中的利益与地位.  相似文献   

8.
修正结构主义关于南北关系研究的一个基本命题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在国际上和国内的脆弱性而倾向于支持和建立权威导向分配的国际制度.本文首先从国际制度特征、国家偏好与政策选择三个方面对该命题的理论基础进行批评,然后从实证的角度对它进行了经验分析,最后从单位结构、体系特征和制度功能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冷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制度偏好和行为发生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对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进行了梳理,详细分析了国际体系、国际社会和世界社会的关系,并用此分析冷战后的中国—东盟关系。本文认为中国—东盟之间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国际社会,主要依据有:两者缺乏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两者关系的机制化程度不高。所以,要改善中国与东盟的关系,至少做到:加强中国与东盟的跨文化交流,真正发挥双边国际制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冷战后国际政治形势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国际政治形势的特点河北师范学院刘中民伴随世纪末国际政治格局的转变,国际政治体系正处在重构与改组之中。冷战时潜伏的诸多因素以难以遏制之势跃上国际政治舞台,使国际政治呈现出许多不同于冷战时期的新特征。探析冷战后影响国际政治的新因素和新特点,无疑是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