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史文苑》2007,(12):F0003-F0003
宁都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是中央苏区第一至三次反“围剿”的红军集结地,决策指挥部,主要战场之一,第四、五次反“围剿”的重要后方基地、阻击地和最后放弃的核心根据地之一。在中央苏区期间,宁都诞生过中共苏区中央局、苏维埃中央军委、  相似文献   

2.
宁都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是赣西南苏维埃区域向赣东扩展的枢纽;是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红军集结地、指挥部和主战场之一,第二次反“围剿”的战略决策地和备战基地,第三次反“围剿”的主要战场之一,第四次反“围剿”的巩固后方,  相似文献   

3.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进行正酣之时,一支数千之众的红军队伍从中央苏区的首府瑞金出发, 穿过硝烟弥漫的战场,向敌人的后方挺进,去执行中革军委赋予的“别动队及游击队的任务”,这支部队历史上被称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最为关键的时刻,中革军委将这支部队  相似文献   

4.
1933年秋开始,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展开第五次残酷“围剿”,由于红军中最高军事指挥者李德、博古等一反过去反“围剿”中行之有效的积极防御方针,强令装备很差的红军同新式武器装备的国民党军打正规战、阵地战、堡垒战,红军损失  相似文献   

5.
抗日先遣队东征 1934年,因为“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蒋介石杀气腾腾,调集了几十万大军企图将瑞金中央苏区的红军彻底消灭。为摆脱困境,中央红军被迫突围。为了使主力能安全转移,军委会决定派出一支北上抗日先遣队东征闽浙,以吸引国民党军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6.
由于博古、李德(共产国际军事顾问)的错误指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终未能取得成功。主力红军要继续呆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已不可能了。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做出如下决定:一是项英、陈毅等1.6万人及部分党政工作人员继续留在中央苏区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掩护主力红军突围长征。  相似文献   

7.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宁都作为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是第一次反“围剿”的红军集结地、指挥部和主战场之一,第二次反“围剿”的战略决策地和备战基地,第三次反“围剿”的主要战场之一,第四次反“围剿”的巩固后方,第五次反“围剿”的后方基地、阻击地和最后放弃的核心根据地之一。苏区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宁都进行过大量革命实战活动,留下了光辉的足迹。所以宁都在中央苏区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宁都发生过一系列对党史、军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其中在宁都诞生的红五军团和少共国际…  相似文献   

8.
一、接受中央军委任务挺进敌后配合主力红军反第五次“围剿”一九三四年春,福建事变失败后,蒋介石将进攻十九路军的反革命军队近十个师的兵力,从中央苏区的东面向我们进攻,继续进行第五次“围剿”。四月,国民党中央军主力进占了龙岩县城,上杭永定县城也为广东军阀占领,福建苏区人民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斗争形势日益紧张起来。  相似文献   

9.
宁都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是中央苏区第一至三次反"围剿"的红军集结地,决策指挥部,主要战场之一,第四、五次反"围剿"的重要后方基地、阻击地和最后放弃的核心根据地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黄道受中共中央委派任闽北分区委书记,在中央红军长征后,奉命留在闽北坚持游击战争。黄道领导闽赣边地区红军开展游击战争,保存了红军力量,保持了革命阵地;领导闽赣边红军以一支强有力的部队改编为新四军北上抗日  相似文献   

11.
临危受命 1934年8月28日,江西省军区司令员陈毅陪同中央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委周恩来,赴兴国前线老营盘检查第五次反"围剿"战况时,右大腿被敌机炸弹片击伤,血流如注,立即被送往后方医院.  相似文献   

12.
史继忠 《当代贵州》2011,(30):64-64
1928年4月,朱德率领部分南昌起义部队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后,创建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即通常所说的“中央苏区”。中央红军(即一方面军)在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的正确领导下,粉碎了蒋介石的四次“围剿”,红军力量得到不断壮大,发展到了30万人。但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指导,采取冒险主义,致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惨遭失败,不得不在l934年10月撤离“中央苏区”,开始长征。  相似文献   

13.
从1930年底到1934年秋,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围剿”,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半个多世纪以来,不仅我们这样讲,连国民党方面的人士,其中包括蒋介石、顾祝同、白崇禧等人,都无法否认这个历史事实。1933年10月2日,蒋介石在南昌行营高级将领会议上所作的《剿匪成败与国家存亡》的讲话中说:“我们剿匪剿了五年,到如今还没有成功,不但没有将他剿灭,而且过去几年愈剿愈多”。台湾于1982年6月正式出版的《反共戡乱》史,承认第二次“围剿”,国民党军总兵力及装备“虽均为优势,但在战场上未能发挥,致遭失败”;承认第三次“围剿”,由于红军运用一套灵活的战略战术和作战方法,“在局部作战中,获得若干成果”、并“终于疲困国军,以解除被围歼之命  相似文献   

14.
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的第三仗中村战斗,是前后五仗中时间打得最久,战线最长,战斗最残酷,战果最大,红军牺牲最多的一场山地鏖战。中村战斗迅速改变了战局,为最后打破敌人“围剿”奠定了基础,在红军战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被迫退出中央苏区根据地,踏上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路。炮声隆隆为我们送行为掩护大部队迅速撤离苏区,我所在的红五军团和兄弟部队一道,与国民党军主力中央纵队周浑元、罗卓英部在兴国县老营盘白云山下激战了三天两夜。当时敌人兵力大于我10倍以上,还有空军支援与配合。由于兵力火力对比悬殊,这一仗打得极其艰苦。战斗中,尽管英勇的红军战士杀退了敌人多次猛烈进攻,消灭了大量敌人,守住了重要阵地,但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在老营盘战斗时,我任红五军团教导大队政治委员。根据上级命令,我率领800名学员投入到激战中。学员们沉着应战,视死如归,以自己的血肉之躯顶住了敌人轮番攻击,毙伤大量敌军,最后奉命撤出战斗,转移到兴国县的高兴圩集结待命,等待下一步的行动。  相似文献   

16.
1934年,在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指引下,第五次反“围剿”遭到了失败,红军主力被迫长征,留在闽赣边界的部分红军由陈毅率领,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相似文献   

17.
突围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遭受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准备进行长征的同时,中共临时中央决定在主力转移后,在中央苏区设立中央分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及中央军区,由项英任中央分局书记和中央军区司令员,陈毅任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项英、陈毅、贺昌、陈潭秋、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等为中央分局委员。同时,留下红二十四师和十几  相似文献   

18.
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后,面对国民党军准备新“围剿”之机,周恩来和朱德据理力争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正确军事方针,但博古和李德却简单照搬苏联军事斗争经验,顽固坚持扩大苏区和夺取中心城市的战略方针,轻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在实践中总结的正确战略战术,致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节节失败,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为准备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由博古、李德和周恩来三人组成中央“三人团”,负责筹划和准备工作,尽管周恩来与博古、李德在战略战术上有分歧,却以极强的组织观念“相忍为党”,根据共产国际的战略转移指示,周恩来负责或参与了红七军团北上、红六军团西征、与粤军陈济棠谈判达成借道协议、组建第八军团和中央教导师、确定红军主力集结地等诸多秘密准备工作,参与指挥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集结于都、组织部队抢渡湘江渡口等军事行动,指挥红军西征通过四道封锁线。  相似文献   

19.
?193i年11月,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泰宁正式列入中央苏区版图,成为当时中央苏区21个组成县之一。1932年10月,国民党军开始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二阶段“围剿”计划。  相似文献   

20.
一、刘总长受命组建中央教导师1934年夏,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斗紧张激烈.党中央错误领导者推行王明“左”倾路线.排斥毛泽东对红军的正确领导,全面推行单纯防御的错误方针,造成反“围剿”战斗屡屡失利.苏区日益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