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益矛盾和冲突不仅是社会转型期国家的显著特征,同时也是形成不受以往制度约束的和谐环境的重要前提。本文结合我国社会转型期利益分化与调整的实际,阐述和分析了调适利益关系对于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实践依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利益矛盾和冲突不仅是社会转型期国家的显著特征,同时,也是形成不受以往制度约束的和谐环境的重要前提。本文以分析和谐社会利益制度的法律根源作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从利益博弈的机理层面上探寻利益制度形成的逻辑起点和实体条件,以及政府如何在利益群体博弈过程中作出创新性的实验安排,进而为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形成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力量,以及进一步提高政府执政合法性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实践依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杨亚佳 《河北法学》2006,24(12):49-53
和谐社会应是以社会稳定为外部特征,以公平正义为内在精神,并具有健全的利益整合机制和矛盾处理机制的社会.这样一个社会与法治社会相吻合.如果将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和谐社会则是实现法治的结果.因此,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法治.法治的形式正义提供着社会秩序的制度框架;法治的实质正义塑造着和谐社会的内在精神;法治的利益整合机制和冲突解决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保障正义、促进和谐.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与公众利益表达制度的法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是利益和谐。利益和谐是指多元化利益的相互博弈、对话和妥协,进而达成某种利益矛盾的统一共识。利益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取决于利益主体闽的各种利益诉求均有合法通畅的表达渠道。立法听证作为一种科学化、民主化和正当化的公众利益表达制度,可以将各种利益的冲突与矛盾纳入合法有序的制度环节而予以妥善解决,其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讲究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和谐社会并非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而是各种矛盾和冲突能够被化解尤其是能够在法律体制内化解的社会。建立起畅通有效的冲突解决机制,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民事合意制度的建立完善,将有助于社会纠纷解决的彻底性,提高纠纷解决的效率,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是一个发展、公平、民主、文明、法治的社会,需要以良好的社会秩序为稳定器,为了获得良好的社会秩序,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控制还是应着眼于使人们的行为具有可信度呢?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渐激化,构筑一个现代化的和谐社会,应面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在理念、制度和实践中寻求和谐音符,以诚信为逻辑起点,以法治为保障,通过行为和谐、制度和谐、利益和谐,实现和谐利益。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是处理好社会中的各种关系,使人们和谐相处,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是各种利益关系,尤其是经济利益关系。经济利益关系不和谐,社会关系是难以和谐的。经济关系与社会关系、利益和谐与社会和谐的这一内在联系,客观上要求我们以促进经济和谐为基点,进而构建和谐社会。这应该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条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
邹川宁 《山东审判》2005,21(2):13-15
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一个公平、稳定、利益协调的社会,但和谐社会并不是一个没有矛盾与冲突的社会,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和谐”不是没有矛盾,而是矛盾双方的“协合”或“和解”。因此,和谐社会是一个能够有效地化解矛盾冲突的社会,是一个拥有化解矛盾冲突机制的社会,是一个现代法治社会,这种法治社会是建  相似文献   

9.
论征地补偿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是协调和解决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国家、社会和个人利益冲突的一项基本制度,妥善解决土地征收补偿问题,对保护农民的土地利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当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扩大征地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标准,丰富补偿方式,拓展安置途径,以期切实维护农民的土地利益,促进社会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公共政府、法治政府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系统中社会主体各要素和社会子系统紧密联系、相互融洽的一种关系模式,是各种社会关系协调、稳定和有序的社会状态。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于一个体现公共性的政府用社会普遍认同的公平与正义原则分配社会利益资源和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但人类的政治实践表明,政府自主性易侵蚀政府的公共性,从而破坏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故此,在现代多元社会自由秩序的背景下,法治政府便成为公共政府在制度上的逻辑延伸。法治政府限制了政府的自主性,提升了政府的公共性,实现了政府本质的现实回归,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制度保障。中国欲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打造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11.
论司法和谐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的司法和谐理念,极大地丰富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在论述司法和谐的概念和构成要素,探索司法和谐的基本价值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影响司法和谐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实现司法和谐的若干构想,以期有助于司法和谐之理论深化与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12.
和谐是一个古老而又经久不衰的跨学科概念,具有美学本源、哲学基础、社会科学基础和实践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在和谐社会的全部内涵和基本特征中具有统揽全局、支撑全局的作用。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机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围绕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与世界的和谐这四个方面发挥法律的引导和维护作用。和谐社会的法制保障包括立法保障、执法保障、司法保障和守法保障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人权的法律保障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冬梅 《河北法学》2007,25(10):79-82
和谐社会应当是依法保障人权的社会,人权不仅需要法律保障,更需要健全而完善的法律体系的保障.因此,有必要从立法、司法等方面完善人权法律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胡仁智 《现代法学》2006,28(4):181-186
孔子思想是第一次文化轴心时代人类思想的伟大创造,儒家社会理想的本原是“和谐”。孔子纳“仁”入“礼”,希望通过体现以民为本的社会正义观的“礼法”体系去整合社会,最终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在孔子的利、义观中,个人之“利”与个人之“义”并不相互冲突。孔子的“义利”观体现了法律的利益调控功能与正义价值的和谐统一,与和谐社会的法治理念有契合性。孔子思想中所体现的“利”与“义”的和谐统一观,对今天以社会和谐为目标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依法行政与构建和谐社会是同一主题的不同层面。依法行政能否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尺度,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秩序,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1]。抽象行政行为作为政府进行行政管理的一项最重要手段,是依法行政的起点和基础,但在依法行政实践中,抽象行政行为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规章之间、规范性文件之间相互矛盾,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甚至出现了超越自己立法权限进行立法的现象。抽象行政行为的不规范及监督机制的不完善是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的体制性因素之一。本文在分析我国抽象行政行为现有监督机制局限性的基础上,论述了将其纳入司法审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保障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与规范,为依法行政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行政法制环境。  相似文献   

16.
领导工作的本质是服务——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制度保障,维护社会的稳定,实现社会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领导干部要淡化权力意识,增强责任意识,用自己的工作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在实现自身和谐的同时辐射社会的和谐,进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梅傲 《现代法学》2012,34(4):143-150
"人本相同"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普世价值,但事实上的"人本不同"造成了各国民商事法律规定的冲突。"人本"语境下的冲突法应尊重人的价值,维护人的权利,重视人的发展,以促进全球范围内民商事活动的顺利进行、物质资源的合理配置、人类社会的和谐共存。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以"人本"思想为价值导向,多采双边冲突规则,坚持内外法律平行,注重冲突法的实质正义,平等保护内外国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国际民商事秩序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8.
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学理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蔡守秋 《现代法学》2005,27(6):54-61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公平社会,始终是人类和法学家孜孜以求的一个崇高理想。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与人的关系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正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及其迫切需求,才促使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学理论即调整论开始在中国法学界诞生、成长和传播。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中国学界,和谐及和谐社会已成为十分凸现的论题。“情理法”不仅是中国传统社会法律研究中的重要论题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社会和谐思想的重要体现和中国人建构其所认同的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情理法”抑或“情”“理”“法”进行语义上的分析和梳理,再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情理法”的相互关系及其功能角度进行考察,不难发现中国传统社会是如何建构和谐社会的,从而启示我们对当下我国学界和谐社会的研究进行反思。这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媒体审判"背后实际上是两种理念的冲突表达自由与司法独立.在我国现实语境中,这两种价值都有保护的必要,因此,我国应当采取有效手段对表达自由和司法独立之间的紧张关系进行平衡,从而建构司法和传媒间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