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韩欣汝 《学理论》2012,(15):160-161
威廉.冯.洪堡是德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他的教育思想里,主要包括论"普通人的教育"和"大学教育"两部分,对现当代影响重大的是柏林大学的建立,其教育理念和成功经验无论是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还是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曾设计了一艘军舰,自认为这是天底下最先进的军舰。于是,请来造船专家品评,希望得到专家们的恭维和盛赞。造船专家观看了威廉二世设计  相似文献   

3.
德执政党想把新亚洲战略推向整个欧洲德国执政党正在改变"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政策"。该党10月23日通过的一项新的亚洲战略决议中称,"德国和欧洲在能源、非洲和外贸等领域正面临中国的竞争",还说中国"给大西洋两岸的民主体制带来挑战",建议"德国增强与印度、日本、澳大利亚等民主国家的关系"。三天之后,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柏林亲自参加一个政策研讨会,尽管说话谨慎,但还是推动了新的亚洲战略公开化。  相似文献   

4.
"多重道路"是一个"批判的武器",是针对"单一道路"而言的。——题记现代化,顾名思义,是一个历时性过程,本身具有历史学属性,但现代化研究并非源于史学,甚至可以说不源于任何学科,它是一种国际政策的产物。二战以后,随着冷战拉开帷幕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争夺新生的40多个前殖民地国家,成为美国世界战略的头等大事。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指出:"在目前权力两极化的情况下,自由制度在任何地方的失败都是全局的失败。"  相似文献   

5.
张明龙 《理论导刊》2008,(2):108-109
德国很早就注重创新政策体系建设,是世界典型的创新型国家.德国创新政策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大幅度增加教育和科技投入,推行国家高技术发展战略;铸造产、学、研一体化链条,加速创新知识的产品转化;高度重视企业创新活动,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形成推动创新的收入分配政策,激发人们创新的勇气与潜能;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培训,为创新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6.
沈瑶 《党政论坛》2006,(4):43-44
沈瑶的“德国科技政策对上海科教兴市的启示”一文指出, 德国科技体制改革与上海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行动纲要有着相似的背景,都是在财政趋于紧张的情况下寻求突破;德国科技政策与上海市科教兴市战略行动纲要在方向上、思路上也是比较吻合的,甚至在一些具体做法上也有不谋而合之处,因此,借鉴德国科技政策的成功经验来推动落实科教兴市主战略具有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3,(33)
冷战期间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所著《苏联行为的根源》成为美国决策者研究对苏政策的重要参考。二战后美苏没有携手共建世界最终走向冷战。今天,中美关系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美国如何看待"中国行为的根源"是影响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的重要变量。基辛格是分析这个变量的代表人物。基辛格在《大外交》中认为,没有可兼容的价值观的赤裸裸的权力的均势是脆弱的。延续这样的逻辑,基辛格在《论中国》中探讨了中美两国价值观兼容的可能性。美国决策者应当注重中国行为的这一根源,避免《克劳备忘录》中的错误,与中国共建世界。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各大国都在调整自己的政策,以更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利益。在欧洲,在这方面动作比较大的有两个国家,一个是法国,另一个是德国。法国的目标是,推动欧洲一体化建设,与美国抗衡。 希拉克总统自1995年上任以来,从法国自身实力、地位、条件出发,采取务实态度调整法国外交政策,其主要特点是在世界走向多极化的趋势中推动欧洲建设,使它成为未来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从战略高度调整发展与世界重要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大力开展全方位经济外交,保障法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9.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曾设计了一艘军舰,自认为这是天底下最先进的军舰。于是,请来造船专家品评,希望得到专家们的恭维和盛赞。  相似文献   

10.
九十年代的世界将走向何方?世界主要国家的战略、政策将会作哪些调整?《90年代的世界和中国》学术研讨会对此作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康国瑞 《学理论》2012,(32):195-196
4·12政变至7·15"分共"会议期间,中共为了挽救大革命的失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中共本身的不成熟,以及共产国际的一些错误指示和国民党右派退出革命阵营,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最终还是失败了。考察这一期间中共策略,对于了解国共第一次合作为什么会破裂,大革命为什么会失败,中共为何走向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和平"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的内在特质,是中国履行崛起大国的责任和使命、中国社会制度内在本质的和平属性及对外战略的选择,从而决定中国对外政策的性质及走向。国际社会正处于发展、变革、调整的历史转折时期,国际政治风云变幻是国家制定对外关系的重要考量与基本依据。中国正处于历史上任何一个崛起大国从未遇到的复杂国际局面,为此中国经济上的优势如何转化为战略和政治上的优势,怎样有效地维护和增进自身的国家利益和海洋权益,如何保持与外部世界总体积极和谐的关系,思考未来中国对外关系的战略调整和转型就成为一种基本逻辑与理论期待。  相似文献   

13.
《党政论坛》2009,(16):39-39
世界金融经济危机将给未来世界秩序带来深刻的变化。对于德国这个欧盟大国和世界出口强国来说,危机后世界的状况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德国外交政策协会在柏林出版的《国际政治》月刊第6期发表文章,谈到德国联邦情报局对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文章认为,未来世界可能出现二种情况:美国保持领先地位;中国主宰亚洲时代;人类慢慢走向不稳定。  相似文献   

14.
要客观评估英国脱欧给中国带来的风险,除了经济因素外,应从国际战略角度去重新审视。英国脱欧加剧了欧盟内部原本就已失衡的权力结构,一个德国主导下的欧洲正在形成,"德国的欧洲"将考验中国的对欧战略。英国脱欧之后,要警惕欧盟衰落和不自信的国际政治后果。一个失去自信、在对外经济中走向封闭、在战略上加速倒向美国的欧洲,是中国不愿看到的,中国需要一个繁荣而自信的欧洲。欧盟成员国的结构性改革能否向前继续推进、欧洲一体化能否继续走向深入,这两个因素是观察和衡量欧盟发展前景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15.
城市"人才大战"如火如荼,对于推动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转型极具意义。但"人才大战"亦衍生引才目标非理性、人才定价非理性、用才留才非理性、政府作用非理性等现象。就此,城市政府乃至不少用人单位人才管理模式值得反思。基于城市政府立场,矫治"人才大战"各种非理性现象,应以人才开发与服务而非人才管理为指向,实现从人才新政走向人才战略、从高价引才走向环境引才、从管理人才走向服务人才、从政策招才走向体制招才。  相似文献   

16.
国家级新区承载着服务国家战略、协调区域发展和政策先行先试的重要功能,其发展历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缩影。对已有国家级新区总体方案文本进行解读、比较、分析和归纳,有利于全面理解国家级新区的战略定位与政策体系,审视其历程,预见其发展。国家级新区设立时间分布的层次性体现了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走向全面深化,区域分布的战略性体现了国家区域发展从非均衡发展走向协调发展。国家级新区战略定位的核心要素总体概括为国家战略中心城市、开放型区域经济引擎、改革发展创新试点、高端产业基地、生态示范园区,但是部分新区核心功能定位缺失。国家级新区政策支持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与新区战略定位、区域分布、发展状况的匹配,但是仍然存在着政策支持与新区实际状况脱节的现象。应当从明晰新区战略定位与核心功能、增强新区政策支持与战略定位的匹配度、促进政策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改革进程动态适应、推动政策试验与学习机制调整转型等方面促进新区的健康、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司法政策源于我国宪法法律构成的规范性体系,是司法体制运行中政治与法律相互作用的结果.司法机关通过制定司法政策措施来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规范法律适用和司法行为、调整司法系统内部结构关系等.随着司法政策功能的拓展,人民法院正在从"克制司法"走向"能动司法",从关注"校正正义"走向关注"分配正义",从"司法权地方化"走向"司法权国家化".基于这一司法政策功能的认知,有必要在司法改革中突出司法政策的制度设计,完善司法政策决策程序,更好地履行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职责使命.  相似文献   

18.
中东地区长期的紧张状态,令美国、中东和整个世界都承受不起一直以来,美国都是影响中东地区局势最重要的外部因素。即将上台的美国民主党新政府采取何种对外战略、何种中东政策,将直接影响中东局势发展,关乎中东几大热点问题的走向。如果新政府的中  相似文献   

19.
对于苏联模式的崩溃,右翼学者和部分左翼人士都认为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卡利尼科斯对此并不认同。他分析指出,左翼和右翼之所以达成错误共识,是因为将斯大林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相等同,而在现实中,斯大林主义由于外部环境的压力最终走向了"反革命"。卡利尼科斯试图通过进一步将苏联模式界定为资本主义的一种变体,以此彻底将其与社会主义的失败隔离开来。虽然卡利尼科斯对苏联模式的独特界定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消解苏东剧变的不利影响,也为我们认识苏联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但它的分析与苏联模式的实际性质不相符合,所产生的理论后果也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20.
何祚榕同志在《马克思关于引导不发达国家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略》一文中认为:马克思是在《共产党宣言》中“首次提出”关于引导不发达国家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略(《江海学刊》1983年第2期)。我觉得这一提法值得商榷。正如何文所讲的那样,马克思关于引导不发达国家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略,实际上就是指引导当时经济落后的德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略。关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早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就曾作过初步探讨,并提出了“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区别,实际是初步划分了资产阶级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