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志鹏 《传承》2013,(8):26-29
马克思之名最早于19世纪末由外国传教士介绍到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中国留日学生开始了解和宣传马克思及其学说。1912年到1917年这一时期,无政府主义者在宣传无政府思潮的同时也成了向中国引介马克思学说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
人类历史进入了新千年、新世纪,上世纪末被西方公众评选为千年伟人和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的马克思和他创立的学说,是否会随着千年更迭、世纪交替而推移到时代的后面而成为应该送进博物馆的一块化石呢?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主要是经由日本开始接触马克思及其学说的。但是,人们对有关西方革命学说如何在当时的日本传播似乎尚不太明了。简单说来,1921年以前,马克思学说在日本的传播可分为四个时期:转介、翻译、低潮、重新繁荣。中国知识分子对马克思学说的深入接触,就是从中国流亡者和留学生,特别是其中的无政府主义者大规模转译日文有关论著开始的。  相似文献   

4.
源于美国的世界性金融危机2008年9月爆发后.马克思及其学说便频繁出现在西方主流媒体上。这半年多来,马克思著作在德国、美国和英国等地持续热销,研究、推崇马克思学说的社会活动正在升温。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马克思学说中人的问题的研究现状,提出马克思对自己学说的出发点确实有不同的表述。作者认为,由于长期以来对作为马克思学说出发点的人的概念不明确、不具体,导致对马克思学说的一系列理论困扰。  相似文献   

6.
柯亨学术生涯中的"政治哲学转向",实际上是他将政治哲学建构为一种解读马克思社会历史学说新视角的努力。柯亨意识到马克思社会历史学说遭遇到的社会现实和政治哲学理论两方面的挑战,是促成其"转向"的主要原因;柯亨对马克思社会历史学说的独特认识和政治哲学视角的现实运用,是其能将惯常被理解为不相容的两个研究领域加以结合的依据;柯亨对挑战的积极应对,对马克思社会历史学说的政治哲学解读,值得我们借鉴,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反思。  相似文献   

7.
李云峰 《理论月刊》2007,30(11):38-41
本文提出虽然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从多重意义上使用过主体或人的概念,但是,在马克思学说中有一个特定含义的人的概念,即作为马克思学说出发点的人的概念。笔者以为马克思学说中的人要与法律和社会实践的主体结合起来理解。马克思学说中的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而作为马克思学说出发点的人,作为马克思学说体系核心概念的人,应该是从事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及相关活动的主体——社会经济基本单位。这种经济基本单位在工业社会主要是以企业法人为主导的社会经济基本组织。  相似文献   

8.
李云峰 《理论月刊》2007,(10):12-14
本文分析了马克思学说中人的问题的研究现状,提出马克思对自己学说的出发点确实有不同的表述.作者认为,由于长期以来对作为马克思学说出发点的人的概念不明确、不具体,导致对马克思学说的一系列理论困扰.  相似文献   

9.
对马克思学说的层次性结构的正确认识是重建马克思主义在场性的前提。对马克思主义层次性的解读存在不同范式,结构性解读和功能性解读是已有的基本范式,而按照马克思的文本逻辑对其学说的层次性结构进行解读则是马克思学说层次性研究的范式转换。马克思文本中有关于其学说层次性理解的逻辑,是对马克思学说层次性划分的最终根据。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学说被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人,第二层次是唯物史观,第三层次是其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在不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马克思的形象和学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批作家自觉不自觉地从马克思那里汲取精神资源,写下了堪称社会先声的作品。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思想解放运动的进程。新时期作家从马克思的文风、思想中汲取灵感与智慧的例子,足以证明马克思的文风、学说与人格,仍然是新时期人文建构的重要资源,这对囿于精神泥淖的今日作家们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11.
从国家主义到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娜 《前沿》2010,(2):21-23
马克思的"人学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思想,我国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经历了从"国家主义"到"以人为本"的观念体系的过渡。本文旨在通过对这种转变的研究和分析,阐述马克思人本思想的重要性以及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京 《桂海论丛》2010,26(5):16-20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全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学说,但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政权都是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所取得,因而在传统意义上一般都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关于革命与斗争的理论,于是马克思关于和谐社会思想长期被深度地遮蔽起来。廓清我们党从"革命马克思"向"和谐马克思"重大历史转变的脉络和走向,澄清曾经被历史误读"革命马克思"的传统认识,重新认识马克思和谐社会的思想本质,重塑当代中国"和谐马克思"的核心价值取向,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去马克思化"倾向,它具体表现为人们或者不重视马克思本人的学说、观点,或者滥用、误读马克思思想中的一些重要范畴,如此一来,"马克思的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就被边缘化了。这种"去马克思化"的倾向一方面使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失去了巨大的思想根源,同时也必然导致其理论自身合法性的消解。  相似文献   

14.
在进化论的影响下,早期国民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资本主义的弊端,重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在对资本主义的判断中,吸收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其融入到民生主义纲领中,使民生主义体现出不同于一般资产阶级纲领的理论特色,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铺平了道路。虽然马克思主义对早期国民党人的社会理想目标的确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他们并没有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也导致了民生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马克思的名字与他的学说虽然在19世纪末即在我国的报刊上涉及,但它真正意义上的传播并在社会上造成声势,是从五四时期开始的,李汉俊正是在这个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大拐点时脱颖而出。李汉俊1890年出生于湖北潜江,14岁东渡日本求学。甲午战争后,社会主义思潮在日本的传播进入高潮。1898年10月,日本成立了“社会主义研究会”。李汉俊与日本著名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者河上肇有师生之谊,受其影响转而倾向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6.
《莱茵报》时期是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思想研究在整个青年马克思思想研究中属于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本文从研究方法的视角对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思想研究史做一个初步的梳理,其大致可以分成三个大的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是研究的初始阶段,研究方法是朴素的;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是研究的逐渐成型阶段,研究方法在日趋娴熟的运用中逐渐定型;以20世纪60年代阿尔都塞的《保卫马克思》为开端,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思想研究进入了突破与反思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7.
正缪伯英,1899年10月出生,湖南长沙人。1919年7月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20年初参加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1月,参加了由李大钊组织的党的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女党员。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缪伯英积极投身于群众运动。1922年下半年缪伯英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女工部的负责人,经常深入到丰台、南口、石家庄等地,在工人和他们的家属中宣传马克思  相似文献   

18.
角力与诘难:梁启超对社会主义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刚 《长白学刊》2011,(5):127-129
通过日译西学的洗礼,凭依认识程度和社会阅历的加深,梁启超以比观、筛选的方式对社会主义学说(包括马克思)作了由浅渐深、由片面到较为准确的传播.但由于对中国阶级矛盾的分析和国民觉悟的认识不够彻底,通过与其他西学的角力,致使他对社会主义作出同情,拟或诂难的态度,而不赞成在当时的中国实行社会主义革命.不过,他对社会主义所进行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义利学说是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性质和特征而言,马克思、恩格斯的义利学说无疑属于功利论,但它绝不是狭隘的功利论,它在注重无产阶级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基础上更强调为人类的幸福而献身,充满着高尚的道义性。它超越了传统伦理学功利论与道义论的对立,成功实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功利主义和革命道义主义的有机结合。它的问世开创了人类义利学说发展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20.
林少红 《前沿》2009,(4):13-15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理论渊源,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渊源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思想对其的影响。在这两大思想的影响下,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人本学说体系,构建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为重要的解释人本质的学说。这个学说体系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无疑仍然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为现代人走向美好未来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