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和研究,大致可分为魏晋和南北朝两个阶段。魏晋人学“骚”、拟“骚”者不乏其人,但无突出成绩,亦少精到或警策之语;至南北朝,评“骚”、拟“骚”又显活跃,诸家言论,有誉有毁:誉者视《离骚》为“奇文”,赞曰:“屈平联藻于日月”;毁者将屈原视为“狂人”或“轻薄”之人,认为其死不足惜。无论是誉是毁,是对是错,在历史上均产生过一定影响。今天,随着楚辞研究领域的扩大和深入,对于这个历史时期楚辞研究的情况,有必要加以全面、系统地搜集和梳理,以便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估价。魏晋人论及屈原并有所评价者有:曹丕、刘毅、挚虞、谢万、陆云、曹摅、皇甫谧、葛洪、陶渊明、萧统等。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招魂》的作者问题《招魂》的作者是谁?各说不一,基本上可分两大派:一派从司马迁说,主张屈原作,主要依据《史记·屈原列传》:“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一派从王逸说,主张宋玉作,主要根据《楚辞章句》:“《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宋玉怜哀屈原忠而斥弃,愁懑山泽,魂魄散佚,厥命将落,故作《招魂》。”这两种说法中,以司马迁说更为可信,王逸的说法大可商榷。先就《楚辞章句》本身来看,王逸对《招魂》的作者问题,前后就有矛盾之处,例如《楚辞章句》的目录,除《离骚》标明作者是屈原外,其它的作品,凡是未标明作者姓名的篇目有:《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等。之所以略而不列作者姓名,显然是把它们算在屈原名下。《离骚》列在第一篇,标明了作者屈原;第二篇至第七篇未标明作者;  相似文献   

3.
屈原作品写成之后,在楚国发生过很大的影响。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因而屈原的事迹和作品得以流传和保存。但是,较系统地对屈原作品进行研究,则开始于汉代。汉代可说是“楚辞学”建立的时代;汉人对屈原作品的注释与评论,无不给予后世以巨大的影响。汉人评价屈原,观点上存在的一些分歧,反映了那个时代学术思想的发展变化,也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朱熹《楚辞》学略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辞》最早的本子为西汉刘向所辑,共十六卷。后经东汉王逸的增订注释,就成了《楚辞章句》十七卷,这是北宋之前唯一的《楚辞》传本。到了北宋,晁补之认为王逸所作的《九思》“视向以前所作相阔矣”,从而删去《九思》一篇,编成《重定楚辞》十六卷。同时,他又把历代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受屈原影响较大的作品编成《续楚辞》二十卷和《变离骚》二十卷。这三种书后来都失传了,现在已无从窥其全貌。南北宋之际,洪兴祖对王逸注本加以疏通证明,成《楚辞补注》十七卷。洪氏补注虽然间有新义,但总的说来,还未能对王注有重要突破,楚辞研究仍然停留在汉人学术的范围之内。直到朱熹的《楚辞集注》(包括《楚辞辩证》、《楚辞后语》)一书编成,才使楚辞研究出现了全新的局面,完成了从汉学向宋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辞,作为一种文体,是在汉代得到承认,从此影响深远,“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刘四语)。但在汉代,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汉人并不以“楚辞”一名来称呼屈原的作品,而且,这正是汉代文坛写物大赋风行日盛的时期,汉人却又常常将屈原的作品称为“赋”。楚辞与汉赋,虽然源流相牵,其实体制不同,以致于后人有“汉代一般称‘楚辞’为赋,这是不十分恰当的”批评\尽管如此,“楚辞”这个名称毕竟还是汉人确立的。因此,如果考察一下汉人最终将屈原的作品以“楚辞”定名的过程,是可以反映汉人是如何认识并接受楚辞这…  相似文献   

6.
一、屈原自沉与《哀郢》之关系 《楚辞·九章·哀郢》篇的释读理解,涉及到屈原生平、思想的考证与评价,自明代以来成为楚辞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最早将《哀郢》与白起破郢、郢都沦陷联系起来的,是明代汪瑗《楚辞集解》,汪氏说“此郢乃指江陵之郢,顷襄王时事也”,并据《史记·楚世家》,举出了秦昭王对楚国的几次攻伐,认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建立初期,有两件大事对楚辞研究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是在全国范围内及时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二是1953年屈原被推举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性的广泛纪念。这两件事使当代楚辞研究,从开始起就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当时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1957年作家出版社选编出版了一本《楚辞研究论文集》。多数文章集中地突出了屈原及其作品的两个主要思想:一是“人民性”。认为屈原的思想和作品具有高度的人民性,这是大家一致的认识。只有极少数文章有夸大之词,超越了时代和阶级,为大家难以接受。二是“爱国思想”…  相似文献   

8.
朱志德 《湖湘论坛》2006,19(2):58-59
无论从古籍记载的楚国文化系统和《诗经》的关系来说,还是从屈原作品的精神内容和手法形式对《诗经》的继承而又有所发展来说,《楚辞》都密切接受了《诗经》的影响,二者的承传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在当时,《楚辞》作为一种新文学样式,可以看作是《诗经》和《汉赋》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  相似文献   

9.
韩红宇 《求索》2012,(3):237-239,236
《楚辞》作为先秦时期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作品中反复强调"民"的作用,归纳起来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主张举贤授能,认识民众的积极作用;二是要求施行德政,重视民众的地位;三是关注民生疾苦,同情底层百姓,欲致民于康乐之境。《楚辞》民本思想不仅昭示着战国后期楚国政权即时的社会价值观,并且彰显着屈原等士大夫融通民本主义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对《楚辞》的接受是全方位的,人们不仅重视它,甚至把它当成“超逸”风神的象征;屈原作为一种人格范型,已通过民俗的方式深入人心,与他有关的地望和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对于《楚辞》这一经典性的文学作品,此时期的文人比两汉更看重它的抒情性和华美的艺术形式,他们有意识地选择《九歌》而非《离骚》作为仿效和学习的对象;《楚辞》作为一种先在的文学资源,依然是文人摹仿的对象,其句式、意象和语词被大量运用于诗赋作品中,并在与文体赋、乐府诗、骈文等各体文学的碰撞交融中,推动文学形式的发展,激活新型文体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蒙金含  林树明 《求索》2008,(5):177-179
《文心雕龙·辩骚》作为刘勰文艺思想的“枢纽”,全面反映了他对楚辞的审关方式和评价标准。刘勰对屈原的高度赞扬和欣赏,表现了他对楚辞的钦慕式的审关认同,这种审美认同感最终导致刘勰对楚辞审关超越意识的形成。刘勰的文学批评是以其思想素养为基础的,他将不同的思想糅合在文学审关活动中,形成独特的审关经验,这种审美经验也是他在《文心雕龙·辩骚》中对楚辞形成钦慕式审美认同感、实现审美超越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我第一次读到何天行的《楚辞作于汉代考》,是在四十年代末期。那时学术界对它并没有任何反应。而我也只是曾在书眉上写了一些零星的看法;并在讲课时,顺便批评了它的某些论点。不料八十年代的今天,在日本学术界掀起“屈原否定论”的高潮中,何氏的《楚辞作于汉代考》,竟被誉为“最周密、最系统”的著述。(见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文学会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中国文学研究》三期,稻畑耕一郎《屈原否定论系谱》)这就是我不得不旧事重提,再次评论一下这部书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涉江》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涉江》的主旨和诗中写到的屈原放逐江南后的行踪,历来有三种看法。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涉江》为屈原“言己放弃,以明旦之时始去,遂渡江湘之水”之作。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认为,《涉江》是屈原于放逐陵阳九年之后,自陵阳渡江入溆浦前的“预拟”之作。楚辞研究者大多取此二说。而清人吴汝纶《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  相似文献   

14.
朱东润在《〈离骚〉以外的“屈赋”》(《光明日报》1951年5月12日)中说:“‘屈原传’的作者以‘招魂’为屈原所自作。王逸‘楚辞章句’目录不标作者姓名。按章句目录,对于诸篇作者除屈原外,一概标名,独屈原不标名,准此似王逸在标目时认为屈原所作’。至卷九‘招魂”章句则又叙称:‘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王逸此叙,以‘招魂’为宋玉所作,与标目时自相牴牾。”刘心予《关于〈招魂〉的作者和乱辞》(《华南  相似文献   

15.
陈岱 《人民政坛》2007,(3):45-45
福建省第十六届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好新闻评选活动日前揭晓。《人民政坛》推荐的作品中,通讯《一封转自人民大会堂的信》(作者:施作霖编辑:陈美秋:刊2006年第10期)获一等奖;系列报道《直击县乡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作者:姚金清刘志锋陈美秋张郁等编辑:刘志锋张郁陈美秋刊2006年第12期)获二等奖;新闻评论《为“赶考”叫好》(作者:姚金清编辑:张郁 刊2006年第5期)、通讯《承载血浓于水的亲情》(作者:陈美秋编辑:张郁 刊006年第6期)、通讯《陈委员盯上榕城“公交牌”》(作者:吴艺新陈晓翔编辑:刘志锋刊2006年第10期)分获三等奖。  相似文献   

16.
南宋楚辞创作衰微,高似孙《骚略》载拟骚之作33篇,可谓独盛。但高氏既明言反对楚辞创作的蹈袭,所作《骚略》又有极大的模仿痕迹,此诚不可解。本文对《骚略》的命意和体例做出分析。认为他编选《骚略》的命意是"以骚解骚",即用自己的拟骚创作来对屈原的情志做出阐发。而他对屈原情志的阐释可以概括为"芳香雅洁,冲淡自守"。最后指出高似孙的"离骚不可学"、"以骚解骚"等观念是北宋以来拟骚创作求新、求变失败后的无奈选择。  相似文献   

17.
李霁 《前沿》2009,(7):185-187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他创作出了楚辞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杜甫是唐诗中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继承了《诗经》的风格,把实现主义诗风发挥到了极致,现实主义诗风的代表者,但是他的精神与思想却秉承了屈原,吸取了楚辞的精华,成为唐诗中继承屈原的典范。本文就其爱国精神、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探讨了杜甫对屈原精神及楚辞风格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史记·屈原列传》是关于屈原生平及创作的珍贵史料,但其中关于《离骚》作期的记述,却存在着矛盾。作者既于“王怒而疏屈平”之后继叙《离骚》的写作,并给以解释和评论,又在怀王入秦、顷襄继立之后写到屈原“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云云,再次谈论屈子赋《骚》。《离骚》的作期究系何时,从这里自会得出矛盾的答案,以致后世争论纷纷。 对于这一矛盾现象,有以为错简所致者,有以为后人窜乱者,笔者认为,这是由《屈传》的特殊结构决定的,同时与太史公的笔法有关。  相似文献   

19.
信息短波     
正喜讯:本刊选送的两件作品获2015年度福建新闻奖一、二等奖本刊讯(通讯员陈岱)2015年度福建新闻奖评选近日揭晓,《人民政坛》选送的期刊作品通讯《善做善成曾云英》(作者:卢国祥、王春潮,编辑:刘志锋,刊2015年第7期)获一等奖、评论《牢牢把握人大立法主导权》(作者:刘志锋,编辑:陈美秋,刊2015年第3期)获二等奖。其中,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善做善成曾云英》一文用成长、建言、关注三部分叙述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八一年,日本国三泽玲尔先生作《屈原问题考辨》一文,经韩基国先生译成汉语在《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四期)刊载以后,即受到我国一些学者的批评。尔后,三泽玲尔先生又于一九八八年推出《<楚辞>生成过程展望》一文,表示“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诸位中国先生的部分争辨,”于是“重新试对这些指摘予以辨明,”并阐述了他对“《楚辞》生成情况的全面展望”。三泽玲尔先生勇于坚持自己学术观点的精神是令人佩服的,然而在我们认真拜读该文后,却感到疑点颇多,我们不能接受三泽玲尔先生编排的《楚辞》生成过程。为此,我们不揣冒昧,特与三泽玲尔先生就一些问题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