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艳儿 《湘潮》2004,(3):7-10
24年前,也就是1980年5月17日,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大的冤案终于得到彻底平反。构成刘少奇冤案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他在1949年的“天津讲话”,即他的“剥削有功”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2.
何立波 《党史纵览》2008,(12):15-18
2005年8月.新版35集电视连续剧《铁道游击队》在荧屏播出。该剧有一段情节.描写了“铁道游击队”护送刘少奇过津浦铁路时扣人心弦的故事。由于篇幅的限制.剧中没有对“铁道游击队”护送刘少奇和刘少奇关心“铁道游击队”进行详细的描述.实际上.刘少奇与“铁道游击队”之间.有着一段值得称颂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从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刘少奇就成为这场政治运动中首当其冲的斗争对象,基本上失去了所有发言权.特别是进入8月,毛泽东在北京接见红卫兵以后,刘少奇面对党内外不断掀起的口诛笔伐批判浪潮,头戴“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制定者”“帽子”的他几乎到了百口难辩的艰难地步.尽管处境日甚一日的艰难,但刘少奇面对险恶困境却始终没有气馁.1967年4月和7月,刘少奇曾有过两次公开的书面“答辩”.这应该是刘少奇两次绝无仅有的最后申辩,也是他生命进入倒计时之前对如潮诬陷所作的最后抗争.今天记得刘少奇这两次“答辩”的人可能不多了,重读当年红卫兵小报上的“反扑文章”,感到刘少奇不惧死亡、实事求是的精神尤为可贵.  相似文献   

4.
叶介甫 《湘潮》2014,(11):27-30
林枫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打击,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同刘少奇的关系。如康生说:“林枫最重要的是刘少奇的问题。林枫是刘少奇的秘书,是最亲近的人”,“反对林枫的斗争是同反对刘少奇的斗争分不开的”。所说“林枫是刘少奇的秘书”,主要是指在1936年5月林枫担任北方局书记刘少奇的秘书的那个时期。  相似文献   

5.
“文化大革命”中的“刘少奇案”,是这场浩劫中牵涉面最广、受害人职务最高、后果最为严重的案件。为了打倒刘少奇,受江青、康生、谢富治三人操纵和指挥的“中央专案审查小组”,于1968年10月18日提交《关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给刘少奇扣上了三项罪名,其中最阴险的罪名是把刘少奇打成叛徒。后经查明,所谓“罪证”完全是用刑讯逼供、弄虚作假等手段制造出来的伪证。那么,诬陷刘少奇的“罪名”从何而来呢?这还要从刘少奇在奉天被捕的那段历史说起。  相似文献   

6.
1937年 3月刘少奇《关于过去白区工作给中央的一封信》是有关“实事求是”问题的重要之作 ,具有开创性意义。在“实事求是”的问题上 ,刘少奇和毛泽东各有其独特贡献。如果说 ,毛泽东是中共领导层中较早使用“思想路线”、“工作方法”等概念的人 ,那么 ,刘少奇则是先于毛泽东而较早使用“思想方法”、“工作作风”等概念的人。如果说 ,毛泽东是最先对“实事求是”进行全新解释的人 ,那么 ,刘少奇则是先毛泽东而使用“实事求是”这一概念的人。如果说 ,毛泽东最初对“实事求是”概念的使用 ,基本沿用古义 ,那么 ,刘少奇则一开始就是从哲学高度、思想方法角度来使用这一概念的。  相似文献   

7.
一九五八年十月二十二百,刘少奇在嘉定徐行人民公社视察农业生产情况。可一九五八年十月一一十七日,刘少奇参观江南造船厂后,与工人们挥手告别。W1958年11月回日下午,刘少奇偕夫人王光美参观当年学习过的“外国语学社”。刮1958年11月1日,刘少奇在中共“一大”会址参观。甲1958年10月31日,刘少奇在上海钢铁一厂视察时,用望火镜观看工人们生产情况。永远怀念少奇同志  相似文献   

8.
涤生 《党史纵横》2004,(12):35-36
60年代初期,毛泽东就在一些重大政治问题上同刘少奇发生了分歧。那时,他就决定,不再让刘少奇当接班人了。1965年,毛泽东认为,刘少奇是“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在中共中央内的总代表。1966年,他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中认定,刘少奇在中共中央里面搞了一个资产阶级的司令部。他发动“文化大革命”,就是要搞掉这个“资产阶级司令部”。但是,毛泽东在那个时候,还是把与刘少奇的斗争,看作是党内斗争,尽管毛泽东认为这种斗争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在党内的表现,但只要是党内的斗争,就要按照党内矛盾处理,他不想把刘少奇置于…  相似文献   

9.
从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刘少奇就成为这场政治运动中首当其冲的斗争对象,基本上失去了所有发言权。特别是进入8月,毛泽东在北京接见红卫兵以后。刘少奇面对党内外不断掀起的口诛笔伐批判浪潮,头戴“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制定者”“帽子”的他几乎到了百口难辩的艰难地步。尽管处境日甚一日的艰难,但刘少奇面对险恶困境却始终没有气馁。1967年4月和7月,刘少奇曾有过两次公开的书面“答辩”。这应该是刘少奇两次绝无仅有的最后申辩,也是他生命进入倒计时之前对如潮诬陷所作的最后抗争。  相似文献   

10.
李宗彦 《新湘评论》2014,(13):49-49
据刘少奇秘书回忆,有一次在家里,工作人员向刘少奇报告工作,喊了一声委员长,刘少奇不搭理,等叫到第三声“委员长”时,刘少奇说“以后不要这样叫了,叫同志多顺口啊!”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间,刘少奇担任多个要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一直称呼他“少奇同志”。  相似文献   

11.
袁有为 《湘潮》2006,(12):33-36
花明楼是已故国家主席刘少奇的故里。王光美是刘少奇的夫人。1948年8月21日,王光美在西柏坡和刘少奇结婚。之后,她与刘少奇相濡以沫、风雨同舟,共同生活了近20年。2006年10月13日凌晨,王光美在北京与世长辞。在她身后,留下了一段浓得化不开的“花明楼情结”。  相似文献   

12.
王春华 《世纪风采》2008,(11):15-16
1966年,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席卷神州大地,“革命”矛头很快便指向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中央第二把手刘少奇。为了置刘少奇于“永世不得翻身”的死地,江青、康生等得知刘少奇早年从事工人运动时曾在奉天纱厂被捕过,便在这上面大做文章,指派人用各种卑劣手段制造伪证,最终给刘少奇扣上了“叛徒、内奸、工贼”的三顶弥天大“帽”。“文革”结束后,中央派人到辽宁调查,弄清了历史真相,推倒了所有伪证,刘少奇的沉冤终于得到昭雪。但江青等人当年是怎么策划的,那些伪证又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其详细情节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3.
《世纪风采》2013,(3):41-41
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配合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推进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思想生平研究,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刘少奇思想生平研究分会和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将于2013年10月中旬在江苏省南京市共同举办“刘少奇与党的群众路线”学术研讨会,以刘少奇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理论与实践及其现实意义为研讨主题。  相似文献   

14.
1925年12月16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刘少奇,被湖南军阀赵恒惕逮捕,次年1月16日出狱。关于这段史实,“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四人帮”“诬称刘少奇投降了敌人,背叛了革命”,并煞有介事地说,刘少奇为了掩盖自己这一段“丑史”,还“擅令枪毙”当事人杨剑雄“杀人灭口”。此中曲直,至今有人尚不甚明瞭。现将这一事  相似文献   

15.
刘少奇1950年至1963年间写给子女的书信有多封存世.在这些家书中,刘少奇提出了许多家庭教育的观点.主要有如下几个:“解决世界观问题是很要紧的”;“丝毫不搞特殊化”;“解决思想问题,不能操之过急”.这些观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刘少奇在子女家庭教育方面的优良风范和高超艺术,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化大革命”中的刘少奇一案,是这场动乱中牵涉面最广、受害人职务最高、后果最为严重的案件。刘少奇作为“党内反革命修正主义集团的总头目”、“资本主义复辟势力的总代表”、“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打倒,因此株连到为数众多的领导干部、共产党员和社会各阶层群众。一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被诬为“刘少奇的代理人”、“黑干将”、“黑爪牙”,许多专家、教授和党外民主人士被诬为“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社会基础”,无数普通党员被诬为“刘少奇的孝子贤孙”、“刘修党员”。全国各个行业的工作,都被诬陷为“刘少奇的黑线专政”。因刘少奇问题而受到株连、批判、打击、判刑的人难以数计,不少人被迫害致残致死。那么,这一案件是怎样形成的呢?  相似文献   

17.
《湘潮》1988,(12)
1949年7月,党中央秘密派出了以刘少奇为首的代表团前往苏联,与斯大林和苏共中央进行会谈,磋商和决定一些重大问题,并为毛泽东访苏作准备。这次访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少奇同斯大林共会谈了5次。斯大林问刘少奇:“我们妨害过你们没有?”刘少奇说:“没有。”斯大林说:“妨害了,妨害了。我们对中国不大了解。”斯大林说这话时,态度非常严肃,深感内疚。  相似文献   

18.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几乎人人每天都要高举并且诵读《毛主席语录》,同时声讨、批判“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可是鲜为人知的是,1967年至1968年在香港以至东西方很多国家却广为流传着1本与《毛主席语录》开本、封面、版式大体上一模一样的《刘主席语录》,辑录了中国国家主席刘少奇的一系列重要言论。不过其内容并非都是中国大陆所批判的刘少奇的“机会主义”、“修正  相似文献   

19.
约见家乡农民代表成敬常,刘少奇说:“你反映的情况很好,每年负责向我写一二封信。” 1953年7月,正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的刘少奇侄孙刘正山回乡度暑假。离京前,刘少奇交代刘正山一项任务,回乡后为他找几个农民“秘书”,经常向他反映农村里的情况。刘少奇希望他的农民“秘书”是真正的翻身农民、种田的行家里手、又敢于讲真话的老农。刘正山回乡后,  相似文献   

20.
黄禹康 《党建》2009,(3):58-59
“你们一年给我写两封信,反映一下乡里的情况” 1953年7月,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的刘正山(刘少奇大哥的孙子)回乡度暑假。离京前,刘少奇交代他一项任务,回乡后为他找几位农民“秘书”,经常向他反映农村的情况。刘少奇希望他的农民“秘书”是真正的翻身农民,种田的行家里手,又敢于讲真话的老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