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目前的生态伦理学研究中,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围绕着“人与自然之间是否存在伦理关系”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种争论的一个误区是无不将自然理解为自然物,结果造成了生态伦理的形而上学危机。自然或自然界并不仅仅是自然物,它还是对象性的人,是人本身。据此,人与自然之间必然存在直接的伦理关系。此伦理关系表现为:人自身的异化必然导致人对自然恶和自然对人恶;扬弃自我异化,人与自然界完成本质统一,自然界便成为人的自然界,人亦成为自然界的守护神。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谈一谈对自然美的本质和特征的认识,以就教于方家。一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主体和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它是在劳动过程中随着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而历史地形成的。人通过劳动有目的地去改造对象,使人的主体活动能动地作用于自然界,造成自然物的形态变化,以满足人类日益丰富的生活需要,从而突破了自然对于人类生活的局限。这种突破不仅表现在人类不断地从自然界索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从而使自然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有: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人与自然的认识关系、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有人认为这三者之间是并列的,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们认为,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是比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更为本质的关系,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作为客体的自然的属性、功能满足主体人的需要的一种关系,它决定着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是人与自然价值关系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4.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论是自然中心主义还是人类中心主义都存在着不足。人和自然的关系一直处于不和谐的状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正确理解"以人为本",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现实问题。在马克思青年时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著作中关于这个问题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本文则试图从《手稿》中的"人"和"自然"、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及其生态价值三个方面对这些思想进行探讨,以寻求一种合理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其对现实生态问题的解决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程程 《法制与社会》2010,(23):268-269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传统的价值观理论存在着很多缺陷,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异化。本文通过对传统价值观的分析和反思,得出人与自然应建立一种对立统一的生态价值观,并探讨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刘爱军 《法学论坛》2006,21(2):17-21
当代人与自然关系存在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趋势,不符合社会正义原则,违背了国家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必须承担的国家契约义务;第三次法律革命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与自然关系成为法律调整的对象。在此基础上,本文论证了法律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正当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客观存在、无法逾越和不可忽略的。古代法律和法律理念中 ,一般反映出人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关系 ;近代以来的法律和法学理论中 ,一般反映出人支配自然、利用自然的关系。当今时代的法学理论 ,需要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律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9.
工业文明孕育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终结了人类物质匮乏的时代,但环境问题却成了它的副产品,生态出现严重危机。究其根源,主要是发展的价值理念——人类中心主义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毕生关注人的生存问题,对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哲学思考,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践行科学发展观是解决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环境法调整对象一直是理论和实践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中国传统伦理学和法理学的角度出发,论证了环境法不仅可以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柯岚 《法律科学》2008,26(5):23-29
古典时代的自然法学说与近代的自然权利学说存在本质上的差异,这是由于对“自然“一词的古今理解不同导致的。古典时代的自然法是关于人本性的法则,是与形而上学不可分离的,近代以来的自然权利说是一种革命性的政治理论,与形而上学和人的本性没有必然联系。二战后对极权主义的反思导致了古典自然法的复兴。  相似文献   

12.
解读“黑社会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心捷 《政法学刊》2009,26(6):34-40
现阶段,港澳台地区都专门制订了单行反黑刑事法律,对惩治黑社会犯罪作出了具体性规定。目前,“黑社会组织”一词在我国大陆地区还不是刑法名词,立法机关尚未对其进行原则性规定和有权解释。对于黑社会组织的认知,不应人为拔高;对于黑社会组织的理解,不应自我僵化。精确解读“黑社会性质组织”和“恶势力”,将有助于科学界定“黑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13.
关于紧急避险核心要件“不得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紧急避险具有损害无辜第三人合法利益的行为属性,因而对紧急避险适用条件必须进行严格的限制,其中"不得已"则是关键的限定要件。不得已要求避险人在没有其他更为合理的办法排除急迫危险时才允许适用紧急避险,这种紧急避险适用的为难和谨慎受困于不得已内在属性即唯一性、被动性和节俭性的制约。不得已成立需要具备急迫性、社会相当性、限度性和效果性等四个构成要素;而对于不得已存在的判断,应坚持以客观为主、主观为辅的判断模式,才能对紧急避险适用的正当性给予客观公正的定位。  相似文献   

14.
社区自治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为实现社区品质的提升而采取的居民自我治理的方式。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社区自治的发展经历了从“自然而治”到“自觉而治”的过程。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对自然而治的社区治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梳理,而今天社区的复杂性决定了社区的自治已经不能主要靠“习惯”来解决问题。“自觉治理”成为社区自治的突出特点。充分认识今天的社区自治必须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这对于深化我国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廖中洪 《河北法学》2007,25(9):31-34
"上诉利益"作为源于西方大陆法系民事诉讼中的一个理论,不仅其基本含义是指上诉人被声明不服的一审裁判所判定应当承担的不利益,以及在性质和类型上,属于一项实体性的或者说实质性的要件,而且,对于"上诉利益"的识别与判断,无论是对于原告还是被告,原则上都应当采用同一种学说或者标准,这就是"形式不服说".  相似文献   

16.
郝明金 《法学论坛》2007,22(1):105-112
我国社会转型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由此引发法院制度的转型.在社会转型时期,人民法院不应恪遵司法权被动性原则,而应实行"介入性"司法,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进程,承担起司法的社会责任,影响和推动社会转型和法治建设的进程,在完成社会转型的同时,完成法院自身从传统法院向现代法院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更多的是从效力方面来明确宪法的。全面认识宪法,还应包括更多的内容:宪法是法的组成部分,因而宪法具有可诉性;宪法是人民授权政府的一份授权委托书,因而宪法是控制公共权力的控权法,同时又是保护人民权利的保权法;宪法是国家活动总章程,因而宪法明确了国家的组织原则和管理方式;宪法调整的是国家的重大社会关系,因而宪法在内容上有别于其他普通法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因而制宪和修宪的程序比普通法律严格。  相似文献   

18.
刑法语境中的"致人重伤、死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刑法典多处使用了"致人重伤、死亡"的表述,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在规范性质上,具体表现为结果犯中的构成要件结果、结果加重犯中的加重结果和情节加重犯中的严重情节;在刑法价值上,既影响定罪,又影响量刑;在罪过形式上,又有单纯故意、单纯过失、故意与过失相混合三种类型。并且,刑法中的"致人死亡"不应包括引起被害人自杀的情形。  相似文献   

19.
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施行中,医保定点医院未征得患者同意使用自费药的行为构成对患者的一般侵权或侵权违约的竞合;针对医患双方实质地位的不平等,应运用民法及有关社会法的“倾斜保护”理论处理自费药纠纷且应授权执法者考虑个案的具体情况,决定医患双方间如何分担自费药费用,以实现公平正义的法律追求及维护医保患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20.
司法权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刘瑞华 《现代法学》2003,25(3):87-93
本文从宪政角度阐述了司法权的基本特征。认为司法权具有独立性 ,表现为司法权形态的独立性和司法权运行过程的独立性 ;消极性 ,表现为司法权的被动性、司法裁判范围的有限性和庭审的消极性 ;终极性 ,表现为司法裁决效力的至上性、终局性 ;交涉性 ,表现为司法裁决必须建立在当事人充分举证和辩论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