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大学生网络德育生活化是指以网络为载体,从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出发,对其思想行为进行正确引导的一种教育趋向。实现大学生网络德育的生活化是网络德育自身特殊性及网络德育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的客观要求,是向马克思主义人本论的回归,也是现实的需要。本文指出应在德育理念、目标、内容、方法上全面的实现大学生网络德育生活化。  相似文献   

2.
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导致青少年们对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经济观点、政治观点由欣赏走向趋同,从而冲淡思想道德教育的正面效果,对青少年德育培养提出严峻的挑战。本文在对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和网络环境给青少年德育培养提出的挑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网络环境下加强和改进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坚持的原则和加强和改进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的培养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3.
高校德育网络环境是基于互联网而形成的一种虚拟环境,它对大学生社会化产生的影响是双重的,我们要充分调动和发挥网络环境中积极因素的作用,抑制和减少消极因素,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上网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网民人数急剧增加,其中未成年人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面对网络社会中秩序混乱、规范缺失、监管乏力、泥沙俱下的事实,需要加强网络道德及其教育的研究,制定网上游戏规则,教育网民遵守网络道德.同时,教育学界亟待建构中国特色的网络德育学.综观我国网络德育学产生的生态环境,网络行为是网络德育学理论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5.
网络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已经深入到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它的优势和长处我们有目共睹,但其负面影响也是众人皆知,尤其是对成教脱产学生(在这特指和普通正规教育学生的教学模式一样的在校脱产学习、生活、住宿的成教全日制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教育群体的影响更为严峻。我们如何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的网络心态,正确地对待网络,抵御网络上的种种诱惑,促进其健康的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德育工作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网络德育的新目标和新内容。  相似文献   

6.
生活德育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实践发展的产物,也是德育理论的继续延伸和创新的理论。它强调学校德育应该回归生活,围绕其社会现实生活进行道德教育,从而引导和服务大众,使之更加大众化、科学化。不断探索和建构生活与德育双向联系、作用的模式,反映生活德育的独特价值,是完善我国德育理论体系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从学界内对生活德育模式相关理论的产生、生活德育模式的几种观点进行述评,从而进一步梳理关于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为提高生活德育实效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出现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学德育的新问题也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出现.中学生成为"网虫"、"网瘾"和网络犯罪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当前中学德育仍然是传统的说教方式,很难适应当前中学德育的新形势.作者认为新形势下中学德育应回归生活教育,使德育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内心需要.  相似文献   

8.
网络德育是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网络德育与传统德育相比较有什么突出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应采取哪些对策。  相似文献   

9.
和谐德育视角下高校德育工作有效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德育工作实践和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谐德育的构建是高校和谐教育工作的必然目标。目前,高校德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已经不再停留在对德育工作理论的探讨,而是对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关注。在和谐德育视角下,对高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研究,对于搞好高校德育创新工作,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时效性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刚 《法制与经济》2008,(2):114-115
网络德育是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网络德育与传统德育相比较有什么突出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应采取哪些对策。  相似文献   

11.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要求大力加强德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变德制落后的现象才能实现十六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的和谐局面。应制定“道德总纲领”;处理好与德制有关的基本关系;以诚信制度为杠杆;建立道德工作系统;建立德制运行系统;建立道德评新制度;建设德制人才队伍;加大经费投入。  相似文献   

12.
体育中的道德教育问题,历来被教育家、体育家所推崇和重视。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目的和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评价能力和道德意识,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体、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成为完全型人格的人,是体育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人是道德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人的主体性在道德活动中的具体化,构成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包括为“我”性、求善性、内在超越性、自由意志性、自我约束性。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是教育和受教育通过以道德化为中介的交往而实现的受教育德性自我建构的活动。主体道德教育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它以教育和受教育主体性的发挥为前提,以民主、平等的教育关系为保证,关注个体的需要,以培养生活中的道德主体为根本。  相似文献   

14.
道德阈限与道德教育的禁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彩平 《金陵法律评论》2002,31(6):27-31,37
传统观念认为:一个人“越道德越好”。事实并非如此,当道德行为超过一定的界限,会由于对他人理性自由的侵害而走向自己的反面,因而道德也有一定的阈限。道德教育,出于对人社会性需要的关怀,在现代已经不能仅由意图的“道德”而实现其初衷,所以,道德教育也有禁忌。道德教育的禁忌在不同的时代有所不同:传统表现为“自由”,现代则表现为“过多的干预”。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是当代人的遭遇,也是道德教育的遭遇.城市是一个陌生的世界,城市里充满着陌生人.陌生的都市人有两副面孔,一副是自由与理性,一副是冷漠与孤独.在一个城市主导人类生活的时代,教育不能没有城市精神,又不能迁就城市伦理.在适应城市生活的同时,超越陌生人伦理,是道德教育的当代使命之一.  相似文献   

16.
叙事性思维和儿童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宁 《金陵法律评论》2005,45(5):79-83,123
长期以来,儿童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侧重于例证性思维和抽象道德观念的灌输,其弊端是道德教育疏离于儿童的心理世界,凌驾于儿童的生活世界之上.根据布鲁纳提出的两种思维模式--例证性思维和叙事性思维及其特点,儿童的思维更多地具有叙事性思维的特征,叙事在儿童社会性和道德认识发展上起着核心作用;同时,叙事是儿童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郭长远 《中国司法》2005,(8):105-106
“以德治国”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我国现实发展的需要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以德治国”的实质就是要求全党全社会大兴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积极主动地运用道德调节社会关系的功能,大力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帮助广大干部群众认清形势,坚定信念,树立信心,振奋精神,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之中,把个人奋斗融入到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以及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的关系,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使我国的经济社会能够在一个稳定、协调、健康的环境中向前…  相似文献   

18.
崔秋灏 《政法学刊》2003,20(5):85-88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育环境的变化,高校德育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复杂。高校德育功能和作用的发挥,根本任务和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德育管理的保证作用。高校德育管理从理论与方法上亟待研究和发展。因此,必须从理论上认识高校德育管理的特点、原则及提高德育管理时效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至今尚未结束,解决"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问题是中国19世纪以来的最高任务,也仍是当前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亟待解决的最大问题.应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根本出路在于文化变革.中国文化变革的核心在于启蒙与革心,启蒙与革心是中国道德教育的文化使命,也是中国文化变革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